学术投稿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腰椎融合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

卢占斌;陈先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不稳症, 椎弓根, 内固定
摘要:笔者自2000年7月-2007年1月,采用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融合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2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65-72岁,平均68岁.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成人尺骨冠状突骨折,其中6例为粉碎性骨折,按Regan和Morrey骨折分型:II型4例,Ⅲ型6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肘关节的活动度.结果 随访6个月-3年,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根据肘关节HSS评分标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曹振孝;常浩胜;王瑜;金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腰椎后缘离断症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采用Oswes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21例均获12-39个月随访,融合率100%.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2.8%及91.1%,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刻的腰椎稳定性.

    作者:刘恩志;郭东明;严瀚;蔡维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切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直的体会

    肘关节僵直随着临床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肘关节创伤增加,其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局部条件的特殊性,给临床医生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以往采用大切口充分暴露肘关节治疗僵直,效果不理想.笔者自2002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切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直1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顾三军;李海峰;孔友谊;吴永伟;陆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腰椎融合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

    笔者自2000年7月-2007年1月,采用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融合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2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65-72岁,平均68岁.

    作者:卢占斌;陈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杂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的意义及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 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30例.结果 30例获得12-40个月随访,参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6例,良1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约76 .7%.结论 经肱三头两侧入路操作简便,并有着较常规入路更小伸肘装置(医源性)创伤的优势.选择恰当的固定方式,详细的术前计划,重建重要的解剖结构,是肱骨远端C型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建飞;洪定钢;王效柱;容安;杨学义;于小中;王小芃;吴沅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 15例随访10个月-5年,平均随访28.3个月.临床疗效:优9例,良4例,中2例.术后6-1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应做到减压充分、尽可能复位滑脱椎体、植骨满意、固定牢靠,这是保证临床疗效满意的关键.

    作者:涂强;丁焕文;刘宝;易灿;王虹;沈健坚;曾锁林;徐国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在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对14例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随访6~36个月.定期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按改良UCL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肩关节评分:优12例,良2例.12例能较好地完成梳头和穿衣动作,1例较困难,1例不能完成.X线片未发现假体松动征象,无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对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早期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刘永辉;崔秀萍;曹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采用普通T形钢板结合外固定支架(EF)固定桡骨远端骨折5例,锁定钢板(LCP)结合EF固定桡骨远端骨折4例.结果 普通T形接骨板结合EF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有不同程度骨折再移位;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EF固定术后能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结论 精确的复位,牢靠的固定,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影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疗效的关键.

    作者:吴荣博;方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目的 探讨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对侧入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隙术后感染7例,随访观察腰痛缓解情况.结果 患者腰痛、腰肌痉挛均于术后第1天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明显改善.逐渐恢复床上翻身活动,4-6周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随访6个月-2年,均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通过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椎间隙感染.可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是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戚超;蔡琰;李君;彭明;李维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间融合器与单纯椎间植骨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融合器组)和B组(单纯椎间植骨组).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2).A组融合率为92.12%,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3).术后第1天,A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2.8±1.3)mm,B组为(12.1±1.5)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0±0.6)mm,B组为(9.5±0.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作者:陈世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31%-9.37%[1].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继发伤口感染、椎管内感染,甚至继发颅内感染,后果较为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笔者自1997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491例各类脊柱手术,其中23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68%,经积极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冉学军;邓长青;王显林;李光胜;蒲川成;胡波;游红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老年颈腰椎并发的椎间盘病

    目的 探讨老年颈腰椎并发椎间盘病患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2个节段均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颈腰椎并发的椎间盘病51例,经过8个月-6年随访.对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予以总结.结果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2个节段症状可相互掩盖,诊断应认真全面.结论 老年人以退变性病变为主要病因,合并症多.2个节段并重时应首先行颈椎手术,一轻一重时选择症状较重节段手术.手术选择宜创伤少为前提,应注意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程清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中上胸椎骨折脱位26例采用后路手术复位植骨内固定,固定节段为2-4节,根据脊髓受压情况进行后路复位椎管内减压及植骨.结果 经6-72个月的随访,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后路植骨已融合.ASIA分级中A级7例中有3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B-D级19例中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对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应尽量考虑早期手术后路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对不稳定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也应考虑早期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杨物鹏;付万有;闫占明;杨永晨;白锋;王新亮;周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锁骨中段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196例.结果 采用克氏针固定发生退针24例,其中1例出现骨端分离骨不愈合,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愈合.采用1/3管型钢板固定有2例发生钢板断裂,经再次手术用锁骨解剖钢板固定植骨而痊愈.锁骨解剖钢板及锁定板固定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者,无骨折延期愈合者.结论 对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手术时应尽量采用解剖型钢板或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相对早期锻炼肩关节,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作者:张宁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及腰椎全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145例行手术治疗的DLS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2例行腰椎全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63例行保留上下部分椎板的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非内固定组).结果 平均术后随访5.1年;非内固定组优良率77.78%,内固定组优良率75.6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治疗腰椎稳定的DLSS可获得良好的疗效,采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疗效,保留上下部分椎板的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既给予了彻底减压,又维护了脊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金鹏;刘永强;于海泉;王朝君;李一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双窄钢板代单宽钢板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窄钢板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成人肱骨干骨折56例,使用单宽钢板固定35例,双窄钢板固定21例.临床评价指标: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率,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及术后临床上肢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6个月,两组均无感染发生.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单宽钢板组平均4.3个月,双窄钢板组3.7个月.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率单宽钢板组11.43%(4/35),双窄钢板组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 折不愈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率单宽钢板组8.57%(3/35),双窄钢板组9.52%(2/21).术后临床上肢评分,单宽钢板组:优22例,良6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0.0%);双窄钢板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5%).以上结果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肱骨干骨折单宽钢板固定或双窄钢板固定均是较好的内固定方式,但双窄钢板法在注意了相关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愈合率与低失效率,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赵益峰;朱凤华;孟纯阳;王海滨;贾存岭;贾存玮;贾代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单枚或双枚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PQ、VAS、ODI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统计数据主要应用SPSS10.0软件处理.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并观察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100%,无融合失败、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膨胀式融合器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线,融合率高、刨伤小且容易置入,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胡明;马远征;才小军;白一冰;黄凤山;薛海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组织工程化骺板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骺板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工程骺板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组织工程化骺板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志琳;钱济先;李存孝;马保安;范清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掌侧LCP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55例,允许患者手术后活动腕关节.分别在手术后的第5周、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随访.术前术后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径向长度、尺骨差异、关节面落差.采用改良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问卷调查.结果 经摄X线片复查显示,本组患者术后1年桡骨径向差异平均9mm,平均掌倾角22°,尺倾角平均1°,关节面平均落差0mm.通过1年的随访,根据系统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为100%,腕关节活动度良好,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分平均为6分,显示了患者高度的满意度.无感染病例以及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肌腱断裂、肌腱炎、神经损伤或内固定失败等.结论 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作者:张文财;阳晟;程英雄;曹烈虎;苏佳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普通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缺陷与改进

    目的 总结普通髓内闭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方法 采用普通髓内钉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结合单臂加压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骨折66例.其中10例伴有桡神经损伤.结果 肩关节功能按Rodriquez-Mer-chang标准评分,优良率为92.4%,功能恢复满意,10例桡神经损伤均于术后4个月内恢复.结论 采用普通髓内钉结合单臂加压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可避免骨折端分离和旋转不稳的弊端,具有固定牢靠、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优点.

    作者:明立功;明立山;明立阳;王慧;乔玉;王自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