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方礼明;符波
目的 探讨经鹿茸多肽(PAP)诱导的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复合胶原膜(MCMG)对兔膝关节局部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以PAP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B组以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C组以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对术后8周大体及各阶段组织学形态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修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 经PAP诱导的兔自体MSCs/MCMG支架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缺损的快速修复,恢复软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王日雄;林建华;修忠标;陈雷;吴朝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了解鹿瓜多肽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制成双侧桡骨中段3 mm骨缺损,三组术后每日分别予以肌肉注射0.1 ml/kg、0.2 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和0.2 ml/kg生理盐水.术后1、2、4、6周分批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①不同剂量的鹿瓜多肽注射液均能使骨折处的BMP-2、TGF-β1和VEGF表达量在各时间段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P<0.05);②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BMP-2、TGF-β1和VEGF的表达量也增加,且表达的高峰期提早.结论 鹿瓜多肽注射液能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TGF-β1和VEGF的合成和分泌,进而调节骨原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李章华;王志林;周月容;汪喆;陈学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技术成熟可靠,可极大限度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行走功能.但国外进口假体高昂费用是制约手术治疗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1].国内吕厚山教授主持开发了TC-Dynamic全膝关节置换系统,具有适合国人特点、中等价位、高性价比的优点.笔者于2004年5月~2006年5月,应用此系统治疗24例晚期膝关节炎,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嵘;朱克文;黄立明;林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对直腿抬高试验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索,讨论腰腿痛的致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根据MRI与神经根关系分为4组,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型和临床分型具有相关性.①直腿抬高试验是否阳性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②患肢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与椎间盘突出方向密切相关;③直腿抬高试验的出现与疼痛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本组分析应重新认识直腿抬高试验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伟;刘益善;冯宇;毕永民;王飞;范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复杂、严重的创伤均可出现,在行组织瓣保修重建之前创面的条件改善及保护是一较大的难题,常出现创面感染骨感染而为后期治疗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后期修复重建的效果.自2003年4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了人工皮(PVA)覆盖保护创面结合后期利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重建创面,达到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周嘉庆;马华;赵奎;易松;王华;孟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4年5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远指间关节贯穿克氏针,末节基底横穿克氏针,细钢丝弓弦固定指伸肌腱方法,治疗Ⅰ区伸腱开放损伤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亦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跟骨骨折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等方法,其治疗效果欠佳,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1].笔者自2001年2月~2006年3月对45例(50足)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宝利;银存举;毛岩;郎国兴;杨新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分离兔脂肪基质细胞并诱导培养其成骨表型,为扩增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兔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得到脂肪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消化传代后诱导培养,设置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良成骨诱导化培养组、常规成骨诱导培养组及对照非成骨诱导培养组,绘制生长曲线并对其成骨表型进行鉴定.结果 与常规成骨诱导化方式相比,rhBMP-7、TGF-β1能明显促进的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向成骨细胞演变,碱性磷酸酶及Von Kossa染色强阳性,群体倍增时间为32 h;对照组未显示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采用多因子的成骨诱导培养利于脂肪基质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洪刚;刘静;Yong Soon-chiong;刘海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笔者于2006年11月收治经腕舟状骨月骨掌侧脱位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3岁,因劳动时不慎自高处坠落,右手掌着地摔伤,伤后昏迷5 min,清醒后诉右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右手中环指麻木.入院查体:右腕肿胀,腕关节掌背侧均增厚,变圆,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腕关节不能背伸,掌腕横纹处有压痛,并可触到脱出的月骨.手指呈半曲位,伸直困难,手掌桡侧及中环指感觉麻木.CT示右颞部硬膜外少量血肿,X线片示右腕舟状骨骨折,月骨脱位.
作者:王焯;丁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的疗效与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成两个治疗组:改良组--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A组),传统组--后外侧径路(B组).A组在CT监测下找到大椎板后间隙,用新型激光汽化穿刺针经小关节内侧缘穿入椎间盘内,导入激光光纤汽化摘除部分椎间盘.B组在CT监测下用16G穿刺针从后外侧穿入椎间盘内,导入激光光纤汽化摘除部分椎间盘.于治疗后3个月时评定疗效.结果 优良率:A组81.82%,B组78.79%.有效率:A组90.91%,B组87.88%.经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一针穿刺成功率:L4、5椎间盘为A组80.77%,B组96.30%,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L5S1椎间盘为A组94.74%,B组76.47%,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与传统径路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的疗效同样显著.一针穿刺成功率:L4、5传统径路优于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L5S1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优于传统径路.
作者:周建斌;张愈峰;朱玉健;陈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大面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治疗足部及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4例足部及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应用超大面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生长良好,无坏死,术后随访2个月~1年,皮瓣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经采取一定措施后大面积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能满意地修复足部大部分及远端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敢;陈雪松;王元山;管力;张黎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笔者于2004年10月为1例示指离断,应用带足背皮瓣的跖趾关节、部分第二趾再造桥接断指,一期完成了骨、关节、皮肤缺损的修复以及手指再植,手术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巨积辉;侯瑞兴;赵强;李雷;金光哲;王汉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接骨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为了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广泛显露,剥离骨膜,加重了骨折部位已经出现的血运破坏,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另外,由于接骨板固定所获得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骨之间的磨擦来实现的,二者之间大面积和长期的接触可使接骨板下皮质骨发生坏死,这将导致暂时性的骨质疏松,严重时甚至可以形成死骨[1].对范围广泛、粉碎严重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重建和坚强固定时可引起稳定性的丧失、接骨板的折断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何锦泉;庞贵根;胡永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退行性腰椎不稳症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采用手术植入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32个,其中1个间隙植入2个6例,植入1个12例,2个间隙各植入2个1例,2个间隙各植入1个2例,其中19例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椎间隙感染和排斥反应.摄X线检查示患者手术撑开后的椎间隙高度恢复.结论 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防止和治疗腰椎不稳的新方法.
作者:朱立新;靳安民;曹延林;童斌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可膨胀自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7月对24例长骨干骨折行可膨胀自锁髓内钉固定.固定材料:以色列DISC-O-TECH公司提供的可膨胀自锁髓内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0 min,平均出血量为120 ml,均未输血.全部患者骨折均愈合,关节活动度均满意.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感染、脂肪栓塞、肢体短缩、旋转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可膨胀自锁髓内钉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长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毛汉兴;沈国平;孙华;张小峰;罗从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VCF)是一种临床常见骨折,常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引起疼痛,传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镇痛、外固定支具等.笔者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对9例VCF共12个椎体施行了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毓鸿;谢晓勇;李平生;李玉茂;赵勇;蔡奋忠;黄银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Apofix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本组15例获得骨性融合,1例失随访.结论 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植骨融合可为寰枢椎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作者:张环照;严照明;王超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经常反复扭伤踝关节,走路不便.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采用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志权;李瑞国;陈杰;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并对其中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自2003年5月~2005年6月,采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结合双股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75例.其中,男64例,女11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27.5岁.左膝32例,右膝43例.取患膝半腱肌、股薄肌肌腱,予修整、编织缝合后植入制备好的骨道内,股骨端移植物行横杆悬挂法固定,胫骨端用生物可吸收界面螺钉加钛门形钉固定.结果 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6个月.得到随访的62例中,术前Lysholm评分(46.1±2.6)分,随访时Lysholm评分(92.5±4.2)分.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关节镜下腘绳肌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的方法.
作者:卢启贵;王平;黄东红;孙克民;裴代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0年10月~2006年1月,笔者对21例下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军;方礼明;符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