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敢;陈雪松;王元山;管力;张黎明
自2004年5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远指间关节贯穿克氏针,末节基底横穿克氏针,细钢丝弓弦固定指伸肌腱方法,治疗Ⅰ区伸腱开放损伤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亦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腓骨解剖型钢板联合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Ⅲ度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1例腓骨远端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Ⅲ度损伤采用腓骨解剖型钢板联合应用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获5~40个月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无局部不良反应.参照改良Baird及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片评价:优19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该方法是治疗腓骨远端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Ⅲ度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艳刚;王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Hoffa骨折发生率较低,关于其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少[1,2].笔者自1996年4月~2000年4月共收治Hoffa骨折1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林新;刘庆军;郭志民;林斌;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分离兔脂肪基质细胞并诱导培养其成骨表型,为扩增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兔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得到脂肪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消化传代后诱导培养,设置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良成骨诱导化培养组、常规成骨诱导培养组及对照非成骨诱导培养组,绘制生长曲线并对其成骨表型进行鉴定.结果 与常规成骨诱导化方式相比,rhBMP-7、TGF-β1能明显促进的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向成骨细胞演变,碱性磷酸酶及Von Kossa染色强阳性,群体倍增时间为32 h;对照组未显示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采用多因子的成骨诱导培养利于脂肪基质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洪刚;刘静;Yong Soon-chiong;刘海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复杂、严重的创伤均可出现,在行组织瓣保修重建之前创面的条件改善及保护是一较大的难题,常出现创面感染骨感染而为后期治疗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后期修复重建的效果.自2003年4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了人工皮(PVA)覆盖保护创面结合后期利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重建创面,达到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周嘉庆;马华;赵奎;易松;王华;孟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笔者于2004年10月为1例示指离断,应用带足背皮瓣的跖趾关节、部分第二趾再造桥接断指,一期完成了骨、关节、皮肤缺损的修复以及手指再植,手术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巨积辉;侯瑞兴;赵强;李雷;金光哲;王汉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接骨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为了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广泛显露,剥离骨膜,加重了骨折部位已经出现的血运破坏,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另外,由于接骨板固定所获得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骨之间的磨擦来实现的,二者之间大面积和长期的接触可使接骨板下皮质骨发生坏死,这将导致暂时性的骨质疏松,严重时甚至可以形成死骨[1].对范围广泛、粉碎严重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重建和坚强固定时可引起稳定性的丧失、接骨板的折断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何锦泉;庞贵根;胡永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距骨骨折并不多见,由于损伤易形成距骨缺血坏死,继发性创伤关节炎,处理较为困难.笔者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距骨骨折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是骨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以往多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其疗程长,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较重.笔者自2001年6月~2005年8月,采用一期闭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16例,疗效满意.
作者:王正红;向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致伤机制,探讨其治疗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76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结合植骨、前路减压及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扩大减压.对不同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手术组JOA评分显著提高;②病程长短与疗效相关,病程在3周以内的患者疗效优于3周以上者(P<0.05);③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优良率高.结论 伤前存在颈椎病的患者更易致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前路减压结合植骨融合与结合钢板固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建元;赵隆队;钟德和;钟雪平;李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对直腿抬高试验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索,讨论腰腿痛的致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根据MRI与神经根关系分为4组,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型和临床分型具有相关性.①直腿抬高试验是否阳性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②患肢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与椎间盘突出方向密切相关;③直腿抬高试验的出现与疼痛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本组分析应重新认识直腿抬高试验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伟;刘益善;冯宇;毕永民;王飞;范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并对其中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自2003年5月~2005年6月,采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结合双股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75例.其中,男64例,女11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27.5岁.左膝32例,右膝43例.取患膝半腱肌、股薄肌肌腱,予修整、编织缝合后植入制备好的骨道内,股骨端移植物行横杆悬挂法固定,胫骨端用生物可吸收界面螺钉加钛门形钉固定.结果 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6个月.得到随访的62例中,术前Lysholm评分(46.1±2.6)分,随访时Lysholm评分(92.5±4.2)分.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关节镜下腘绳肌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的方法.
作者:卢启贵;王平;黄东红;孙克民;裴代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经常反复扭伤踝关节,走路不便.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采用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志权;李瑞国;陈杰;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笔者于2006年3月1日收治开放性距骨骨折并反向距骨下脱位1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0岁,从3 m高木梯竖直摔下,左足触地时足底外侧触石头,内侧悬空造成左足强力外翻,致左内踝部开放性损伤30 min就诊.
作者:张永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不同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96例腰椎滑脱症.经前路手术34例,后路62例.均进行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经5~8年随访(平均6.5年),前路组:优27例(79.4%),良5例(14.7%),可2例(5.9%).后路组:优49例(79.0%),良9例(14.5%),可4例(6.4%).结论 两组均获得有效治疗,但在融合质量方面,前路优于后路.
作者:李振宇;陈扬;闫洪印;余铮;田长庆;顾洪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Apofix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本组15例获得骨性融合,1例失随访.结论 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植骨融合可为寰枢椎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作者:张环照;严照明;王超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大面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治疗足部及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4例足部及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应用超大面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生长良好,无坏死,术后随访2个月~1年,皮瓣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经采取一定措施后大面积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能满意地修复足部大部分及远端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敢;陈雪松;王元山;管力;张黎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是所有开放性骨折中为严重的,大部分患肢必须予以截肢治疗.在保留的肢体中若血管损伤重视不够、修复不良,或伤口感染将导致终仍然要行截肢的危险.笔者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收治49例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其中保肢的17例现对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王晓峰;胡浩良;徐荣明;校佰平;毛伟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0年10月~2006年1月,笔者对21例下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军;方礼明;符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60例小腿外伤性缺损伴骨外露分为常规换药组,VS组,每组分别为30例,观察比较两组创面清洁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 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6.93±9.97)d.VS组平均(12.67±4.49)d,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VS是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作者:刘红旗;张海生;段献荣;杨海平;马国华;张海定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