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元;赵隆队;钟德和;钟雪平;李红
笔者于2006年3月1日收治开放性距骨骨折并反向距骨下脱位1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0岁,从3 m高木梯竖直摔下,左足触地时足底外侧触石头,内侧悬空造成左足强力外翻,致左内踝部开放性损伤30 min就诊.
作者:张永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复杂、严重的创伤均可出现,在行组织瓣保修重建之前创面的条件改善及保护是一较大的难题,常出现创面感染骨感染而为后期治疗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后期修复重建的效果.自2003年4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了人工皮(PVA)覆盖保护创面结合后期利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重建创面,达到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周嘉庆;马华;赵奎;易松;王华;孟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髓芯减压骨膜骨颗粒坚实充填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36髋)股骨头坏死于X线机透视下在股骨大转子下经股骨颈打1条通向病灶的骨隧道,经该隧道放置关节镜并行病灶清除;用约3 mm×3 mm× 3 mm的自体髂骨颗粒与1 mm3的胫前骨膜颗粒的混凝物坚实充填股骨头骨洞.参照百分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X线片多显示较好的骨修复,疼痛及功能多改善明显.总优良率为72.2%,其中Ⅰ期(3髋/3髋)、Ⅱ期(15髋/19髋)、ⅢA和ⅢB期(7髋/11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ⅢC期较差(1髋/3髋).结论 初步观察该方法可用于治疗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患者.
作者:李亚屏;赵庆安;许海平;石福明;史增元;刘振新;刘慧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Hoffa骨折发生率较低,关于其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少[1,2].笔者自1996年4月~2000年4月共收治Hoffa骨折1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林新;刘庆军;郭志民;林斌;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固定复位并椎体缺损空洞部位充填骨水泥,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AF系统复位内固定,根据临床神经症状和影像资料行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复位后经后路向伤椎内骨缺损注射骨水泥充填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和相邻间隙变化等.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塌陷、间隙无明显改变,术前神经症状消失.结论 AF短节段复位固定、骨水泥充填伤椎骨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仅能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而且可早期下床活动,元椎体高度丢情况.
作者:马一功;杨博宇;马峥;朱银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致伤机制,探讨其治疗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76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结合植骨、前路减压及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扩大减压.对不同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手术组JOA评分显著提高;②病程长短与疗效相关,病程在3周以内的患者疗效优于3周以上者(P<0.05);③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优良率高.结论 伤前存在颈椎病的患者更易致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前路减压结合植骨融合与结合钢板固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建元;赵隆队;钟德和;钟雪平;李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胸腰椎前路手术已在脊柱创伤重建、退行性病变、后路手术失败、畸形矫正、肿瘤、感染性病变等治疗中广泛开展,且获得公认的治疗效果.根据病变节段的高低,胸腰椎前路手术可分为胸椎前路、胸腰联合入路、腰椎前路.根据术中是否进入胸腔、腹腔,又可分为经胸腔、腹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胸腔镜、腹腔镜下前路手术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前路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且与重要组织毗邻,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容忽视.除一般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外,尚有一些与胸腰椎前路手术进路直接有关的并发症,笔者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马江涛;范顺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跟骨骨折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等方法,其治疗效果欠佳,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1].笔者自2001年2月~2006年3月对45例(50足)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宝利;银存举;毛岩;郎国兴;杨新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了解鹿瓜多肽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制成双侧桡骨中段3 mm骨缺损,三组术后每日分别予以肌肉注射0.1 ml/kg、0.2 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和0.2 ml/kg生理盐水.术后1、2、4、6周分批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①不同剂量的鹿瓜多肽注射液均能使骨折处的BMP-2、TGF-β1和VEGF表达量在各时间段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P<0.05);②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BMP-2、TGF-β1和VEGF的表达量也增加,且表达的高峰期提早.结论 鹿瓜多肽注射液能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TGF-β1和VEGF的合成和分泌,进而调节骨原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李章华;王志林;周月容;汪喆;陈学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可膨胀自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7月对24例长骨干骨折行可膨胀自锁髓内钉固定.固定材料:以色列DISC-O-TECH公司提供的可膨胀自锁髓内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0 min,平均出血量为120 ml,均未输血.全部患者骨折均愈合,关节活动度均满意.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感染、脂肪栓塞、肢体短缩、旋转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可膨胀自锁髓内钉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长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毛汉兴;沈国平;孙华;张小峰;罗从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是所有开放性骨折中为严重的,大部分患肢必须予以截肢治疗.在保留的肢体中若血管损伤重视不够、修复不良,或伤口感染将导致终仍然要行截肢的危险.笔者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收治49例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其中保肢的17例现对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王晓峰;胡浩良;徐荣明;校佰平;毛伟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距骨骨折并不多见,由于损伤易形成距骨缺血坏死,继发性创伤关节炎,处理较为困难.笔者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距骨骨折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闭合性踝部骨折不同手术时机的治疗结果,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手术治疗闭合性踝部骨折85例,其中急诊手术38例,择期手术47例,通过对两组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Baird-Jackson疗效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在手术时间、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上,急诊手术组明显少于择期手术组,Baird-Jackson评分结果提示两组间的终治疗结果差别不大.结论 对于闭合性踝部骨折,急诊手术有明显优越性,若条件不允许时,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择期手术也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结果.
作者:高卫民;张怡五;杨星华;王晓勇;官正华;邓天琼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Apofix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本组15例获得骨性融合,1例失随访.结论 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植骨融合可为寰枢椎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作者:张环照;严照明;王超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对直腿抬高试验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索,讨论腰腿痛的致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根据MRI与神经根关系分为4组,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型和临床分型具有相关性.①直腿抬高试验是否阳性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②患肢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与椎间盘突出方向密切相关;③直腿抬高试验的出现与疼痛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本组分析应重新认识直腿抬高试验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伟;刘益善;冯宇;毕永民;王飞;范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60例小腿外伤性缺损伴骨外露分为常规换药组,VS组,每组分别为30例,观察比较两组创面清洁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 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6.93±9.97)d.VS组平均(12.67±4.49)d,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VS是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作者:刘红旗;张海生;段献荣;杨海平;马国华;张海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大面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治疗足部及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4例足部及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应用超大面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生长良好,无坏死,术后随访2个月~1年,皮瓣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经采取一定措施后大面积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能满意地修复足部大部分及远端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敢;陈雪松;王元山;管力;张黎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方法 采用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融合率为100%.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术后平均改善率89.47%.优级改善率75%~100%共71例(79.78%),良级改善率50%~74%(11例),可级改善率25%~49%(7例).本组优良率92.13%.结论 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率高,可早期康复.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4年5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远指间关节贯穿克氏针,末节基底横穿克氏针,细钢丝弓弦固定指伸肌腱方法,治疗Ⅰ区伸腱开放损伤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亦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退行性腰椎不稳症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采用手术植入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32个,其中1个间隙植入2个6例,植入1个12例,2个间隙各植入2个1例,2个间隙各植入1个2例,其中19例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椎间隙感染和排斥反应.摄X线检查示患者手术撑开后的椎间隙高度恢复.结论 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防止和治疗腰椎不稳的新方法.
作者:朱立新;靳安民;曹延林;童斌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