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
跟骨骨折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等方法,其治疗效果欠佳,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1].笔者自2001年2月~2006年3月对45例(50足)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宝利;银存举;毛岩;郎国兴;杨新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针对临床手术中应用到的新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及研究,验证手术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为该手术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建立腰椎、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它们的约束条件及模型实际的受力条件进行加载,进行应力及应变分析.结果 得到2个固定模型中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的受力图及位移图,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 该模型在不同的受力条件下,螺钉及融合器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枚融合器平行放置与1枚成45°方向放置两种模型在载荷作用下螺钉受力均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该手术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杨国标;吴愧;马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0年10月~2006年1月,笔者对21例下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军;方礼明;符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经颈椎弓根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不同原因引起上颈段不稳(新鲜骨折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 本组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固定可靠;注意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严盈奇;龚遂良;张炳祥;戴加平;童春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是所有开放性骨折中为严重的,大部分患肢必须予以截肢治疗.在保留的肢体中若血管损伤重视不够、修复不良,或伤口感染将导致终仍然要行截肢的危险.笔者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收治49例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其中保肢的17例现对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王晓峰;胡浩良;徐荣明;校佰平;毛伟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鹿茸多肽(PAP)诱导的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复合胶原膜(MCMG)对兔膝关节局部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以PAP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B组以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C组以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对术后8周大体及各阶段组织学形态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修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 经PAP诱导的兔自体MSCs/MCMG支架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缺损的快速修复,恢复软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王日雄;林建华;修忠标;陈雷;吴朝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分离兔脂肪基质细胞并诱导培养其成骨表型,为扩增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兔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得到脂肪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消化传代后诱导培养,设置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良成骨诱导化培养组、常规成骨诱导培养组及对照非成骨诱导培养组,绘制生长曲线并对其成骨表型进行鉴定.结果 与常规成骨诱导化方式相比,rhBMP-7、TGF-β1能明显促进的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向成骨细胞演变,碱性磷酸酶及Von Kossa染色强阳性,群体倍增时间为32 h;对照组未显示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采用多因子的成骨诱导培养利于脂肪基质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洪刚;刘静;Yong Soon-chiong;刘海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不同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96例腰椎滑脱症.经前路手术34例,后路62例.均进行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经5~8年随访(平均6.5年),前路组:优27例(79.4%),良5例(14.7%),可2例(5.9%).后路组:优49例(79.0%),良9例(14.5%),可4例(6.4%).结论 两组均获得有效治疗,但在融合质量方面,前路优于后路.
作者:李振宇;陈扬;闫洪印;余铮;田长庆;顾洪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接骨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为了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广泛显露,剥离骨膜,加重了骨折部位已经出现的血运破坏,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另外,由于接骨板固定所获得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骨之间的磨擦来实现的,二者之间大面积和长期的接触可使接骨板下皮质骨发生坏死,这将导致暂时性的骨质疏松,严重时甚至可以形成死骨[1].对范围广泛、粉碎严重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重建和坚强固定时可引起稳定性的丧失、接骨板的折断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何锦泉;庞贵根;胡永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复杂、严重的创伤均可出现,在行组织瓣保修重建之前创面的条件改善及保护是一较大的难题,常出现创面感染骨感染而为后期治疗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后期修复重建的效果.自2003年4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了人工皮(PVA)覆盖保护创面结合后期利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重建创面,达到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周嘉庆;马华;赵奎;易松;王华;孟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硅胶薄膜囊预防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 取6具甲醛固定的老年女性脊柱标本(T12~L5)制成36个单椎体,刮匙在椎体前3/4制成体积约为6 ml单侧或双侧空腔,分别直接注入骨水泥和先置入壁厚100μm、200μm的硅胶薄膜囊后再注入骨水泥.结果 壁厚100μm的硅胶薄膜囊包裹骨水泥可控制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和直接注入骨水泥一样能较好地嵌入到周围骨小梁内,不形成界面.而壁厚200 μm的硅胶囊虽能控制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但会在骨小梁间形成界面.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置入壁厚100 μm的硅胶薄膜囊包裹骨水泥可控制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并能嵌入到骨小梁间隙,不形成界面,有效预防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孙钰;吴乃庆;曹晓建;金正帅;李翔;宋李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的疗效与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成两个治疗组:改良组--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A组),传统组--后外侧径路(B组).A组在CT监测下找到大椎板后间隙,用新型激光汽化穿刺针经小关节内侧缘穿入椎间盘内,导入激光光纤汽化摘除部分椎间盘.B组在CT监测下用16G穿刺针从后外侧穿入椎间盘内,导入激光光纤汽化摘除部分椎间盘.于治疗后3个月时评定疗效.结果 优良率:A组81.82%,B组78.79%.有效率:A组90.91%,B组87.88%.经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一针穿刺成功率:L4、5椎间盘为A组80.77%,B组96.30%,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L5S1椎间盘为A组94.74%,B组76.47%,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与传统径路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的疗效同样显著.一针穿刺成功率:L4、5传统径路优于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L5S1经小关节内侧缘径路优于传统径路.
作者:周建斌;张愈峰;朱玉健;陈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退行性腰椎不稳症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采用手术植入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32个,其中1个间隙植入2个6例,植入1个12例,2个间隙各植入2个1例,2个间隙各植入1个2例,其中19例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椎间隙感染和排斥反应.摄X线检查示患者手术撑开后的椎间隙高度恢复.结论 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防止和治疗腰椎不稳的新方法.
作者:朱立新;靳安民;曹延林;童斌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方法 采用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融合率为100%.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术后平均改善率89.47%.优级改善率75%~100%共71例(79.78%),良级改善率50%~74%(11例),可级改善率25%~49%(7例).本组优良率92.13%.结论 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率高,可早期康复.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笔者于2006年11月收治经腕舟状骨月骨掌侧脱位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3岁,因劳动时不慎自高处坠落,右手掌着地摔伤,伤后昏迷5 min,清醒后诉右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右手中环指麻木.入院查体:右腕肿胀,腕关节掌背侧均增厚,变圆,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腕关节不能背伸,掌腕横纹处有压痛,并可触到脱出的月骨.手指呈半曲位,伸直困难,手掌桡侧及中环指感觉麻木.CT示右颞部硬膜外少量血肿,X线片示右腕舟状骨骨折,月骨脱位.
作者:王焯;丁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VCF)是一种临床常见骨折,常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引起疼痛,传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镇痛、外固定支具等.笔者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对9例VCF共12个椎体施行了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毓鸿;谢晓勇;李平生;李玉茂;赵勇;蔡奋忠;黄银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2004年5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远指间关节贯穿克氏针,末节基底横穿克氏针,细钢丝弓弦固定指伸肌腱方法,治疗Ⅰ区伸腱开放损伤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亦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固定复位并椎体缺损空洞部位充填骨水泥,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AF系统复位内固定,根据临床神经症状和影像资料行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复位后经后路向伤椎内骨缺损注射骨水泥充填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和相邻间隙变化等.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塌陷、间隙无明显改变,术前神经症状消失.结论 AF短节段复位固定、骨水泥充填伤椎骨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仅能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而且可早期下床活动,元椎体高度丢情况.
作者:马一功;杨博宇;马峥;朱银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2003年6月~2005年5月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56例.按AO分类标准:A型20例,B型19例,C型17例.结果 48例获得随访,平均11个月(8~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3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BO)原则,内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
作者:唐佩福;姚琦;黄鹏;王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技术成熟可靠,可极大限度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行走功能.但国外进口假体高昂费用是制约手术治疗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1].国内吕厚山教授主持开发了TC-Dynamic全膝关节置换系统,具有适合国人特点、中等价位、高性价比的优点.笔者于2004年5月~2006年5月,应用此系统治疗24例晚期膝关节炎,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嵘;朱克文;黄立明;林影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