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严盈奇;龚遂良;张炳祥;戴加平;童春民

关键词:SUMMIT枕颈固定系统, 枕颈融合, 内固定术
摘要:目的 探讨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经颈椎弓根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不同原因引起上颈段不稳(新鲜骨折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 本组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固定可靠;注意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了解鹿瓜多肽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制成双侧桡骨中段3 mm骨缺损,三组术后每日分别予以肌肉注射0.1 ml/kg、0.2 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和0.2 ml/kg生理盐水.术后1、2、4、6周分批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①不同剂量的鹿瓜多肽注射液均能使骨折处的BMP-2、TGF-β1和VEGF表达量在各时间段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P<0.05);②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BMP-2、TGF-β1和VEGF的表达量也增加,且表达的高峰期提早.结论 鹿瓜多肽注射液能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TGF-β1和VEGF的合成和分泌,进而调节骨原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李章华;王志林;周月容;汪喆;陈学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致伤机制,探讨其治疗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76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结合植骨、前路减压及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扩大减压.对不同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手术组JOA评分显著提高;②病程长短与疗效相关,病程在3周以内的患者疗效优于3周以上者(P<0.05);③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优良率高.结论 伤前存在颈椎病的患者更易致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前路减压结合植骨融合与结合钢板固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建元;赵隆队;钟德和;钟雪平;李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近年来,胸腰椎前路手术已在脊柱创伤重建、退行性病变、后路手术失败、畸形矫正、肿瘤、感染性病变等治疗中广泛开展,且获得公认的治疗效果.根据病变节段的高低,胸腰椎前路手术可分为胸椎前路、胸腰联合入路、腰椎前路.根据术中是否进入胸腔、腹腔,又可分为经胸腔、腹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胸腔镜、腹腔镜下前路手术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前路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且与重要组织毗邻,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容忽视.除一般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外,尚有一些与胸腰椎前路手术进路直接有关的并发症,笔者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马江涛;范顺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经颈椎弓根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不同原因引起上颈段不稳(新鲜骨折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 本组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固定可靠;注意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严盈奇;龚遂良;张炳祥;戴加平;童春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并不多见,由于损伤易形成距骨缺血坏死,继发性创伤关节炎,处理较为困难.笔者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距骨骨折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不同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96例腰椎滑脱症.经前路手术34例,后路62例.均进行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经5~8年随访(平均6.5年),前路组:优27例(79.4%),良5例(14.7%),可2例(5.9%).后路组:优49例(79.0%),良9例(14.5%),可4例(6.4%).结论 两组均获得有效治疗,但在融合质量方面,前路优于后路.

    作者:李振宇;陈扬;闫洪印;余铮;田长庆;顾洪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改良Elmslie手术重建踝关节Ⅲ度外侧韧带损伤

    笔者自1997年3月~2003年3月对49例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采用改良Elmslie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旭辉;曹飞;魏宽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Hoffa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体会

    Hoffa骨折发生率较低,关于其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少[1,2].笔者自1996年4月~2000年4月共收治Hoffa骨折1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林新;刘庆军;郭志民;林斌;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开放性距骨骨折并反向距骨下脱位一例

    笔者于2006年3月1日收治开放性距骨骨折并反向距骨下脱位1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0岁,从3 m高木梯竖直摔下,左足触地时足底外侧触石头,内侧悬空造成左足强力外翻,致左内踝部开放性损伤30 min就诊.

    作者:张永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一期闭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

    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是骨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以往多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其疗程长,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较重.笔者自2001年6月~2005年8月,采用一期闭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16例,疗效满意.

    作者:王正红;向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鹿茸多肽诱导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目的 探讨经鹿茸多肽(PAP)诱导的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复合胶原膜(MCMG)对兔膝关节局部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以PAP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B组以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C组以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对术后8周大体及各阶段组织学形态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修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 经PAP诱导的兔自体MSCs/MCMG支架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缺损的快速修复,恢复软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王日雄;林建华;修忠标;陈雷;吴朝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直腿抬高试验(根性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 对直腿抬高试验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索,讨论腰腿痛的致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根据MRI与神经根关系分为4组,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型和临床分型具有相关性.①直腿抬高试验是否阳性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②患肢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与椎间盘突出方向密切相关;③直腿抬高试验的出现与疼痛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本组分析应重新认识直腿抬高试验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伟;刘益善;冯宇;毕永民;王飞;范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椎弓根螺钉及单双枚椎间融合器对腰椎滑脱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针对临床手术中应用到的新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及研究,验证手术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为该手术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建立腰椎、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它们的约束条件及模型实际的受力条件进行加载,进行应力及应变分析.结果 得到2个固定模型中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的受力图及位移图,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 该模型在不同的受力条件下,螺钉及融合器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枚融合器平行放置与1枚成45°方向放置两种模型在载荷作用下螺钉受力均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该手术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杨国标;吴愧;马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合7、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兔脂肪基质细胞体外成骨潜能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 分离兔脂肪基质细胞并诱导培养其成骨表型,为扩增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兔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得到脂肪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消化传代后诱导培养,设置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良成骨诱导化培养组、常规成骨诱导培养组及对照非成骨诱导培养组,绘制生长曲线并对其成骨表型进行鉴定.结果 与常规成骨诱导化方式相比,rhBMP-7、TGF-β1能明显促进的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向成骨细胞演变,碱性磷酸酶及Von Kossa染色强阳性,群体倍增时间为32 h;对照组未显示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采用多因子的成骨诱导培养利于脂肪基质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洪刚;刘静;Yong Soon-chiong;刘海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带跖趾关节的部分第二趾节段性再造桥接断指一例

    笔者于2004年10月为1例示指离断,应用带足背皮瓣的跖趾关节、部分第二趾再造桥接断指,一期完成了骨、关节、皮肤缺损的修复以及手指再植,手术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巨积辉;侯瑞兴;赵强;李雷;金光哲;王汉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AF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固定复位并椎体缺损空洞部位充填骨水泥,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AF系统复位内固定,根据临床神经症状和影像资料行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复位后经后路向伤椎内骨缺损注射骨水泥充填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和相邻间隙变化等.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塌陷、间隙无明显改变,术前神经症状消失.结论 AF短节段复位固定、骨水泥充填伤椎骨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仅能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而且可早期下床活动,元椎体高度丢情况.

    作者:马一功;杨博宇;马峥;朱银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经常反复扭伤踝关节,走路不便.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采用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志权;李瑞国;陈杰;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方法 采用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融合率为100%.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术后平均改善率89.47%.优级改善率75%~100%共71例(79.78%),良级改善率50%~74%(11例),可级改善率25%~49%(7例).本组优良率92.13%.结论 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率高,可早期康复.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髓芯减压骨膜骨颗粒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髓芯减压骨膜骨颗粒坚实充填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36髋)股骨头坏死于X线机透视下在股骨大转子下经股骨颈打1条通向病灶的骨隧道,经该隧道放置关节镜并行病灶清除;用约3 mm×3 mm× 3 mm的自体髂骨颗粒与1 mm3的胫前骨膜颗粒的混凝物坚实充填股骨头骨洞.参照百分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X线片多显示较好的骨修复,疼痛及功能多改善明显.总优良率为72.2%,其中Ⅰ期(3髋/3髋)、Ⅱ期(15髋/19髋)、ⅢA和ⅢB期(7髋/11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ⅢC期较差(1髋/3髋).结论 初步观察该方法可用于治疗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患者.

    作者:李亚屏;赵庆安;许海平;石福明;史增元;刘振新;刘慧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负压引流封闭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60例小腿外伤性缺损伴骨外露分为常规换药组,VS组,每组分别为30例,观察比较两组创面清洁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 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6.93±9.97)d.VS组平均(12.67±4.49)d,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VS是治疗小腿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作者:刘红旗;张海生;段献荣;杨海平;马国华;张海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