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成;高忠礼;梁海东;李志洲
交锁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胫骨干骨折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和应用的方法[1].国外曾有报道使用牵开器者[2],据称可以有效控制复位.作者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有关经验,自2002年3月~2003年5月采用自制复位器辅助交锁髓内钉治疗经骨干骨折15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张伯锋;李增利;齐向北;李衡;李志;侯志勇;任栋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1999年1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6例, 均行椎间盘镜 (MED) 手术, 其中两个椎间隙突出者22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作者:沈建农;王伟民;路军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植入椎体间螺纹融合器(BAK)及椎弓根内固定对腰椎失稳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6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固定并椎间植入BAK手术治疗.结果146例患者术后随访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未发现椎间植骨不融合情况,术后优良率94.5%.结论后路椎间植入BAK并配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具有入路简单,并能充分减压的特点,它克服了传统椎间融合术的许多不足,提高了对腰椎失稳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田融;夏刚;杜文君;温俊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2002年2月~2003年8月,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1997年3月~2003年6月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7例49足.其中切口感染13例,占26.5%.现对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王传忠;郑奋;周海林;刘丰;高如峰;陈宗文;孟庆丰;徐清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胫骨髁间前棘撕脱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内骨折.自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关节镜监视加膑腱旁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此类骨折21例,效果满意.
作者:罗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1987年10月~2002年12月在5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中应用自制的足形椎体击入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岳全仓;张重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1998年4月~2001年8月应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并后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2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邹海兵;张功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将直接导致膝关节的后直向不稳定,远期出现关节退行性变,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自1995年10月~2002年5月,对21例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满意.
作者:陈旭宏;鲍丰;杨晓东;丁必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1990年1月~2004年5月收治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11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及股骨颈截骨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郭林新;刘庆军;林斌;练克俭;丁真奇;郭延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对于单节段的脊柱创伤、肿瘤或结核病例,由于复位、减压及固定技术的进步,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多节段的胸腰椎体结核、严重骨折治疗上则有一些难度.自2000年2月~2003年5月收治了上述疾病患者12例,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CGWS)作前路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乃鼎;杨子斌;黄河;洪建斌;张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2001年5月~2004年2月以来采用激光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其中局部形成血肿者3例,本文就血肿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寿建国;寿利强;郭志强;刘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Steffee钢板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术中操作技巧直接影响其复位效能.自1999年7月~2002年11月应用Steffee钢板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获得随访24例,现谈谈手术心得.
作者:卢东辉;罗柏清;李海云;邓庭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具有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条件下分化形成软骨组织的潜能,且易于从骨髓中分离和体外大量扩增纯化,便于自体移植,故被认为是软骨组织工程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1].然而,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软骨表型的分化却是一个受多种因素限制的复杂过程.目前其调控机制仍不是很清楚.已知局部环境是影响MSCs向软骨细胞转化的重要因素,低氧张力、高细胞密度、局部应用生长因子等均有利于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
作者:修忠标;林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复杂Pilon骨折属高能量损伤,骨折严重粉碎,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治疗困难.本文总结2000年1月~2003年4月收治的14例复杂Pilon骨折的治疗过程和随访结果,就治疗上的一些难题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姚学东;林金矿;姚晓滨;李毅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椎体形态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本组36例47个椎体,按椎体骨折部位的不同分为三个类型:椎体上终板骨折塌陷型、椎体中央骨小梁断裂塌陷型、椎体下终板骨折塌陷型.通过X线片观察,测量并计算三种类型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及比值的变化,同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不同类型的椎体骨折术前、术后计算出的比值不同,显示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不同.本组36例均获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5个月.结论不同类型的椎体骨折在脊柱正常伸屈活动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手术通过复位骨水泥填充,大限度阻止骨折椎体的运动是术后疗效的保证.
作者:田小武;张贤;黄承军;杨学义;欧兆强;苟凌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在体内组织中,有两类生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成骨前体细胞(DOPC)和可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IOPC).前者主要存在于骨髓的基质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的特点,能自身复制分化成一定类型的细胞,此种基质细胞可分化成为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等,即基质细胞中只有一部分属于骨祖细胞,能自发地分化为成骨细胞,骨髓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的成骨潜能已证实,成骨类型可能和骨折愈合过程、植入材料有关.目前认为骨内膜细胞、骨外膜细胞、骨衬细胞及骨细胞均属于此类;后者广泛存在于机体大部分的结缔组织中,自身并不能分化成熟,仅在特定因素如BMP等的刺激作用下,才能分化成软骨细胞及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可能属于此类.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报告一种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AIFC)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2例,Ⅰ~Ⅱ度滑脱20例,Ⅱ~Ⅲ度滑脱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4例.前路手术5例,后路手术27例,其中18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 46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10例,植入1个18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4例.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6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个月部分患者手术撑开后的椎间隙高度有1~2 mm的回落丢失,发生椎间隙感染、AIFC破裂、断钉各1例,全部病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与方法.
作者:陈建常;史振满;王鑫;许刚;季明华;严耘;张海京;曹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胫骨干骨折采用交锁钉内固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开放性骨折应用交锁钉固定具有一定风险.自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实心交锁钉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折65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周振宇;姜海莹;吴静炯;王晓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椎间蜗柱骨水泥充填、RF、Steffee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对12例腰椎滑脱经后路采用研制的椎间撑提复位器械对滑脱椎体进行撑提复位后,椎间蜗钻水平攻槽,骨水泥充填固定,椎弓峡部植骨,滑移椎行RF或Steffee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12例14个间隙,Ⅰ度滑脱7例9个间隙,Ⅱ度以上5例.经7~42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优9例(75%),良2例(16.7%),可1例(8.3%).结论应用蜗柱骨水泥椎间支撑,RF、Steeff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椎弓峡部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够增加椎间高度、恢复椎管和椎间孔容积,延缓小关节退变,既能使马尾及神经根得到有效减压,又可使滑移的椎体得到牢固的椎间固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万千;万国平;游之海;马海鱼;赵强;王颀;周洪升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