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革;杨昀焯;刘刚;李继云;刘国平;徐莘香
对1988年9月~2001年10月收治的65例跟腱断裂和相关文献[1~6]进行分析,着重对其发生机制、误漏诊原因、损伤类型与手术疗效、并发症间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长明;陈勇;童星杰;王建雄;沈瑞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7~2002年开展椎体间融合器(TFC或BAK)置入,融合腰椎滑脱48例,3年以上的有26例,随访资料完整的25例,从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高度、融合率和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为手术方法和融合器的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赵楷生;朱冬承;庞施义;王培刚;吴昊;刘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6年7月~2001年10月,共收治13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其中54例行减压内固定术,46例得到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官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的影响及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肩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Neer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经手术证实:20例中Neer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普通X线片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55%(11/22),螺旋CT SSD、MPR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0%(18/2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蔡靖宇;朱庆生;郭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2000年10月~2002年5月,应用闭合复位石膏指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颈骨折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傅捷;衷鸿宾;徐明球;王跃庆;刘志刚;陈福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7年6月~2001年6月,共收治1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晚期慢性感染的患者,均行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志刚;李曙明;赵为公;温建祥;张杨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再次复发,影像学显示有突出者.传统的后路手术约有15%~30%症状复发[1].
作者:李文革;杨昀焯;刘刚;李继云;刘国平;徐莘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自体髂骨骺板移植修复胫骨骺板损伤的效果.方法6周龄新西兰白兔10只,切取全层髂骨骺板软骨,切除双侧胫骨上端骺板前内侧部分1/2,然后将所取的髂骨骺板软骨移植入左侧骺板损伤处,右侧不进行移植作为对照.第8周时摄双侧下肢X线片,并取双侧胫骨上端,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移植8周时胫骨角对照组38.80±3.50,髂骨骺板移植组8.36±3.9(P<0.01).组织学检查示对照组胫骨近端骺板内侧缺损处有明显骨桥形成,移植组骺板缺损区由骺板样软骨修复充填,与邻近骺板融合,无骨桥形成.结论自体髂骨骺板移植修复骺板损伤效果良好.
作者:尹飞;王金成;郭丽;高中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7年6月~200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的方法对5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的青年患者进行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并就其损伤机制及治疗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米琨;朱少廷;钟远鸣;周宾宾;俸志斌;张家立;贺啟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髋关节后脱位中,约有7%的患者合并股骨头骨折.这类损伤皆由较大暴力引起,且有一定的特殊体位[1],常合并其他部位创伤,有一定的漏误诊率.
作者:马海鱼;游之海;赵强;万千;万国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5~2002年收治的31例进行性加重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疾病的手术干预时机提供依据.
作者:吴福春;林权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Ⅲ型霰弹枪伤的显微外科修复及功能重建.方法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根据伤情应用显微外科方法初期或延期闭合创腔,修复骨、软骨及神经血管的损伤及缺损.结果本组28例用此方法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Ⅲ型霰弹枪伤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初期修复组织缺损或重建功能可缩短治疗时间,大可能的恢复患肢功能.
作者:孙强;赵德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SCOFIX(Scolisis-Fixtor)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畸形、矢状面畸形和旋转畸形.方法应用SCOFIX系统治疗脊柱侧凸16例,术前冠状面畸形为47°~115°;矢状面后凸畸形为10°~56°;旋转畸形为Ⅰ~Ⅲ度.术前躯干移位4~9 cm.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冠状面畸形为13°~72°,平均矫正率61.3%;矢状面后凸为10°~41°;旋转畸形平均矫形Ⅰ度.躯干移位为0.5~4.2 cm,平均矫形65.3%.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结论SCOFIX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可矫正冠状面、矢状面和旋转畸形,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不需外固定.
作者:邵世坤;张永利;张世清;王雏;王晓;邓均;张永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用细胞和生物材料体外培养、体内移植,修复骨及软骨的缺损.检测新药、新材料毒性实验,需要不同类型的种子细胞.为了防止细胞老化和污染,让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可重复性,特别是软骨细胞培养,建立细胞库更有必要.方法无菌取目的组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加纱巾法原代培养,建立具有增殖能力强,无污染,长期冻存,复苏成功率高的细胞系.结果自建骨、骨膜、软骨、骨髓、骺板软骨等20个细胞系.还收集了其他细胞系16个.为院内外35名研究生,98次复苏冻存细胞均获成功.结论原代培养用酶消化加纱巾法分离成功率高.22次原代培养,20次成功建系.建立种子细胞库为科研教学提供了方便.既省时,又节约经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靖香;张文涛;周勇刚;陆宁;孙明学;赵斌;卢世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寰枢椎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上颈椎段损伤,占颈椎创伤的7%.儿童因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寰枢椎关节囊、韧带较松驰,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脱位;或因病理原因导致自发性脱位.
作者:刘晓岚;周江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因劳动腰部用力时突然引起双下肢截瘫1 d入院.
作者:马玉仓;刘桂林;李永利;齐学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用不同大小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大片脂肪植入组,n=20)、B组(直径约为4~6 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C组(直径约为2~4 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D组(直径约为1~2 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E组(空白对照组,n=20),在椎板切除造模同时,取手术动物的自体脂肪精确制成大小不同的脂肪株后,将其植入椎板缺损区.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各组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效果的比较结果为C组优,B组次之,A组、D组差别不大.结论用直径为2~4 mm的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比用其他大小的自体脂肪效果更佳,从而为在临床上应用自体脂肪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时选用移植体的大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孙庆仲;李正维;闫红艳;郭文希;王鹏;高栩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采用RF-Ⅱ系统结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治疗腰椎弓峡部裂伴滑脱症21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东;周劲松;刘团江;付亚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跟骨是人体大的跗骨,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1].
作者:郭舟桐;温鹏;牛东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7年1月~2002年5月采用重建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移位骨折142例的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贞庚;林荣标;钟捷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