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军;盛希;杨虎林
自1995~2002年收治的31例进行性加重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疾病的手术干预时机提供依据.
作者:吴福春;林权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再次复发,影像学显示有突出者.传统的后路手术约有15%~30%症状复发[1].
作者:李文革;杨昀焯;刘刚;李继云;刘国平;徐莘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2000年10月~2002年5月,应用闭合复位石膏指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颈骨折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傅捷;衷鸿宾;徐明球;王跃庆;刘志刚;陈福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4~2002年收治臀部注射高浓度、非常规药物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6例,均采用神经松解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结合临床资料对该损伤的机制、治疗与预防作一分析小结.
作者:叶性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冷冻温度对SD大鼠骨组织超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温度选择组分-45℃、-50℃、-55℃、-60℃、-65℃和-70℃组,对SD大鼠胫骨进行上述温度的冷冻预处理,液氮保存一周,与对照组作HE染色和透射电镜;力学测试组用-55℃的冷冻预处理,液氮保存18 d组、180 d组,与对照组进行抗压和抗折实验.结果电镜下-45℃组、-65℃组、-70℃组部分骨细胞轻度水肿,骨细胞核有固缩现象,骨细胞膜不连续;-50℃组、-55℃组和-60℃组骨组织超微结构得到较好保持.骨压缩强度极限(MPa)对照组、18 d组、180 d组为77.26±11.80、76.02±15.00和61.90±12.20;殷骨弯曲大挠度,对照组18 d、180 d组为44.60±10.54、44.20±9.50和20.01±7.58.结论-55℃是骨组织冷冻预处理的佳维持温度值.骨抗折挠度,对照组与180 d组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骨的脆性增加.
作者:徐皓;张发惠;周琳瑛;郑和平;张朝春;陈日齐;陈宗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由滑膜皱襞嵌压在关节间隙而引起.近年来有学者在病理基础、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1],而治疗方面仅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开放切除的报道[2].
作者:张国川;张英泽;林振福;王福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尺骨成角截骨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对恢复肘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及功能,增加肘关节稳定和防止晚期桡神经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蕴岚;杨根兴;陈博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7年6月~2001年6月,共收治1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晚期慢性感染的患者,均行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志刚;李曙明;赵为公;温建祥;张杨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2001年1月~2002年3月采用前路手术减压,矫正脊柱畸形,应用结构性植骨,结合Z-Plate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的方式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急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1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周健;李永华;张富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6年7月~2001年10月,共收治13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其中54例行减压内固定术,46例得到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官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9年3月~2002年5月间采用TSRH(美国枢法模产品)、RF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器械,同时于椎间植入双cage(椎间融合器:美国枢法模产品),治疗腰椎滑脱31例,经随访证实疗效满意,达到对腰椎滑脱行减压、复位、固定、融合四大原则.
作者: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6~2002年采用钢丝捆扎法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3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邹宁;罗轶;陈权;朱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8~2002年共发生了5例被老虎严重咬伤.报告如下.
作者:骆建敏;秦强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7年1月~2002年5月采用重建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移位骨折142例的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贞庚;林荣标;钟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髌骨鹰嘴化固定在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创伤病理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均行髌骨鹰嘴化固定6~8周及术后石膏托固定4~6周,去石膏后开始CPM活动2~4周,取出固定斯氏针.结果随访1~3年,在单纯动力重建和单纯缝合实质部的损伤8例,后抽屉试验(PDT)(++);静力重建后2例,PDT(+);静力+动力重建及在后交叉韧带附丽点撕脱骨折的8例,PDT(~).术后2例出现退针,1例压迫皮肤.所有的病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结论认为髌骨鹰嘴化固定可以有效地防止胫骨上端下沉,有利于手术中调节修复或重建韧带的张力,利于早期的功能活动.
作者:孙建峰;刘沂;顾敏琪;邓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手部梳毛机损伤是一种组织破坏大,伤口污染重,功能毁损多的特殊机械性创伤.造成的肌腱损伤具有范围大,损伤深,屈伸肌腱同时损伤,多指、多处损伤的特点.
作者:卡索;陈向军;刘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SCOFIX(Scolisis-Fixtor)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畸形、矢状面畸形和旋转畸形.方法应用SCOFIX系统治疗脊柱侧凸16例,术前冠状面畸形为47°~115°;矢状面后凸畸形为10°~56°;旋转畸形为Ⅰ~Ⅲ度.术前躯干移位4~9 cm.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冠状面畸形为13°~72°,平均矫正率61.3%;矢状面后凸为10°~41°;旋转畸形平均矫形Ⅰ度.躯干移位为0.5~4.2 cm,平均矫形65.3%.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结论SCOFIX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可矫正冠状面、矢状面和旋转畸形,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不需外固定.
作者:邵世坤;张永利;张世清;王雏;王晓;邓均;张永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的影响及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肩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Neer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经手术证实:20例中Neer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普通X线片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55%(11/22),螺旋CT SSD、MPR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0%(18/2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蔡靖宇;朱庆生;郭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是脊柱外科的常见创伤,常用的前路内固定器械较多,自1999~2002年应用Ventro Fix、TSRH和SDRS前路内固定手术2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夏长所;邹云雯;叶发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跟骨是人体大的跗骨,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1].
作者:郭舟桐;温鹏;牛东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