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林;杨志明;韩睿;李世和;曾才铭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车祸、高处坠地和压砸等工伤事故中多发生的严重创伤,常伴有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负担.我院自1995年6月以来,采用Kaneda装置、Z-Plate ATL系统二种方法,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并截瘫共26例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3例.骨折类型:屈曲压缩性骨折15例,爆裂型骨折10例,屈曲拉伸性骨折2例,骨折脱位2例.26例患者有17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其中完全性截瘫1例,重度不全截瘫9例,轻度不全截瘫5例.手术时间平均2 h 40 min,平均输血量为600ml.
作者:陈扬;李振宇;肖建德;龚敏;黄宝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髋臼骨折系关节内固定,因其位置深,再加之内固定材料的欠缺,故我院以往常予股骨髁上骨牵引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随着对该病认知水平的提高,我院自1996年对有手术指征的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2岁;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4例,墙体压伤2例.6例合并肢体骨折,2例合并颅底骨折.1.2 骨折分类结合X线和CT片进行诊断,并按Letournel[2]分类,后壁骨折7例,后柱骨折3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4例,后壁伴后柱骨折3例.
作者:薛勇;何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胸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一类不太常见的脱位类型,仅占肩部关节脱位总数的3%,按致伤原因多为车祸所致,一部分为运动损伤引起,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多存在固定不牢固,易致脱位复发、畸形、疼痛等后果.我科1991年~1998年采用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从1991年~1998年共收治胸锁关节前脱位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7岁.车祸4例,撞伤3例,砸伤1例.诊断均由体检两侧胸锁关节不对称,有明显突出畸形,伴有触痛及胸部正位X线片见双侧胸锁关节不对称得出.其脱位程度:Ⅲ°6例,Ⅱ°2例.1.2 手术方法以胸锁关节为中心,沿锁骨内1/3端向胸骨柄做一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并向两侧游离,锐性分离胸大肌和胸锁乳突肌,于骨膜下剥离并显露出锁骨内侧端,将锁骨内侧端向上牵开后可见关节盘常有破裂、游离.
作者:邢敦凯;党红胜;常巍;卢云;陈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88年开始应用半环槽式的固定架[1],对下肢骨折后造成下肢短缩畸形11例.采用断端加压、骨骺端截骨延长,经临床观察,手术方法简单、风险小、疗效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2~45岁,平均24.3岁.部位:股骨3例,胫骨8例.原发疾病:因骨折原因造成下肢短缩伴骨不连/骨缺损7例,其中,粉碎骨折并发筋膜间隙综合征造成软组织广泛坏死、骨不连/骨缺损2例,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开放骨折,引起感染坏死3例,骨折后反复植骨内固定失败2例.踝关节严重畸形矫正2例,膝关节严重畸形矫正1例.股骨骨干巨大骨囊* 解放军第174医院骨科福建厦门 361003肿切除1例,本组患肢短缩5~10 ca,平均7cm.
作者:包锦昌;童星杰;黄长明;刘好源;陈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2%~3.2%.自1995年¨月~2000年12月,共收治5例腰椎间隙感染的病人,经MRI诊断及椎管内注射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3~45岁,平均37.6岁.腰椎问盘术后6~13 d,平均9.7 d.1.2临床特点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不规则低热,体温在37.8~38.5℃之间,均为术后原有的神经根性刺激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剧烈的腰痛和脊神经支配区肌肉痉孪性疼痛,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患者常呈被动体位,动作十分迟缓艰难,会因床的震动、翻身咳嗽疼痛加重,检查时表现为病变腰椎深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一般的止痛的药难以凑效.
作者:马黎辉;钟继平;王闽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克氏针串接组合(CSKW)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成年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6具,制成髌骨粉碎骨折模型,采用克氏针串接组合复位的方法内固定,应用实验力学方法测定其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本方法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牢靠.临床应用41例,髌骨均达到解剖对位,优33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8.5%.结论克氏针串接组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适应证广泛,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便,是治疗髌骨粉碎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根民;郭奕明;王以进;赵庆锁;许军;黄仁辉;张耿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7年3月始,作者将传统的两根克氏针改为一根U形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9例,对针尾触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的预防以及粉碎性骨折的可靠固定均获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17~69岁,平均36岁.横型骨折10例,粉碎骨折7例(下极粉碎者3例,上极粉碎者1例,整体粉碎者3例),纵形1例.车祸14例,跌伤4例,直接暴力伤1例.有合并损伤5例,开放性骨折2例,急诊手术8例,伤后10 d内手术10例,伤后6周者手术1例.
作者:常建琪;杨海贵;吴浩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因机器压伤致右前臂肿痛畸形、腕关节活动受限5 h于1999-09-23人院.查体:右前臂中段背侧肿胀、压痛、纵轴叩击痛阳性,可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右腕部鼻烟盒肿胀,近端压之空虚,腕关节活动受限,各手指屈伸及感觉正常.X线片示右腕舟状骨近端向尺侧旋转90°水平脱位,桡月及头月关节在位.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远端移位5 mm.右桡骨中下段骨折,重叠5 mm(见图1).人院后即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复片示腕舟状骨脱位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横形已复位,但桡骨骨折对位不良,于1999一10-10行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复片示骨折、脱位均已复位.随访半年,桡骨骨折已愈合,舟状骨在位,未见坏死.
作者:黄长明;陈峰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臀上皮神经综合征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无神经根受压而无肌力及反射的改变,且腿痛不过膝,因此易被临床医师忽视.臀上皮神经发自腰1~3神经的后外侧支,在臀上皮神经行程中,越过髂嵴进入臀部时,被腰背筋膜与髂嵴行程的骨纤维管固定,此管的变形、缩窄或腰部扭伤可使臀上皮神经损伤[1].臀上皮神经综合征不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腿痛相鉴别.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2,3] ①疼痛特点为臀、大腿部疼痛,多不超过膝关节,无神经根受累体征;②在臀部可触及直径数毫米、长度数厘米的条索状且有压痛的肿物;③条索局部封闭后疼痛缓解;④腰椎影像学检查排除腰椎疾患.
作者:顾树明;汤继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内固定接骨板是骨科常用的内固定器材,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但在取出术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螺丝钉拔出困难的情况,尤其是加压接骨板或留存体内时间过长的接骨板螺丝钉更难取出,常需打掉螺丝钉头、取出钢板后才能取出螺丝钉.造成拔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在拧动过程中螺丝刀头常由螺丝钉凹槽内滑出,并磨损凹槽.我们设计的专用拔出器,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其主要功能就是将螺丝刀头固定于螺丝钉凹槽内,不易滑出.临床实践十余例,效果较好,其中九例螺丝钉凹槽已被普通螺丝刀磨损,使用本器械顺利拔出了螺丝钉.1 结构与功能接骨板螺丝钉拔出器由基座、套管、螺丝刀组成,基座连带有两个可开合的爪钩.拧松螺丝钉A,可使套管与基座之间滑动,拧紧时套管与基座之间则相对固定.螺丝刀与套管之间以螺纹相接触其螺距为0.7mm,与接骨板螺丝钉的螺距相一致.
作者:王鹏;石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 cmn以内的骨折,临床上约占肘部骨折的30%~40%,儿童好发.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易引起Volkmann's挛缩及肘内翻等畸形,虽然许多作者不断地改良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1,2].5年来,作者诊治68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军;钱洁;李明;马仁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骨性关节炎(OA)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机械磨损外,还有免疫、生化和遗传等因素.病理改变以软骨变性及软骨下骨质病变为主,还有滑膜的改变.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其治疗方法较多:早期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晚期多主张手术疗法.我国中老年人口众多,OA的发病率势必增加.近年来外源性透明质酸钠(SH)治疗OA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作者:姜海;梁晓军;马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手术体位有侧卧位、俯卧位及其他体位.为探讨不同体位的手术效果,现将我院自1998年1月~2001年5月采用侧卧位与俯卧位2种体位手术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98年1月~2001年5月经X线常规腰椎正侧位片及CT腰椎间盘扫描或/和椎管造影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以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包括部分神经根管狭窄及椎管狭窄.不包括椎体固定融合术.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6~68岁,平均42.1岁.采用侧卧位者38例,俯卧位者30例.
作者:洪启东;董炜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unilateral multifunction externalfixtion apparatus,UMEFA)在治疗四肢骨折方面迅速普及[1].其并发症也被逐渐认识,主要表现为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骨折错位、延期愈合、不愈合等.这些并发症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我们发现,这些并发症主要出现在骨折固定的后期,通过缩短骨外固定时间,在后期改用石膏固定,能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6年5月~2000年6月胫腓骨开放骨折83例.男53例,女30例.年龄12~68岁,平均34.3岁.骨折部位:胫骨上段4例,中段43例,下段36例.其中粉碎性骨折52例.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或器官损伤14例.致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占73%.余为重物压伤、高处坠落伤和火器伤.受伤到接受清创治疗的时间为1~8 h,平均2.8 h.
作者:杨家辉;郑晓明;郭振河;陈红梅;程义权;余伦红;黎华茂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1999年以来对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同时应用Morscher设计的颈椎锁定钢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1]作内固定,提高了植骨愈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2~56岁,平均41.5岁.颈椎病15例,急性颈椎问盘突出4例,颈椎爆裂性骨折3例,骨折脱位2例.病程6 h~11年.
作者:金才益;任忠明;裴仁模;张玉良;徐阿炳;陆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矩形髓内钉(Rectangle-shaped Intramedlllary Nail,简称RIN)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兔胫骨骨折内固定模型将RIN和传统的Ender's钉(Ender's Nails,简称END)、四孔接骨板(Stainless Steel Plates,简称SPL)进行对比研究,通过阅片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不同内固定后不同时期的骨痂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骨痂直径测量显示:同组相比,8周时骨痂直径大;同期比较,RIN组骨痂直径大,END组次之,SPL组少.RIN、END组和SPL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RIN和END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骨痂灰度密度分析显示:同组的骨痂灰度密度值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期比较,8周组的骨痂灰度密度值高,END组次之,SPL组少.RIN、END组和SPL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RIN和END组相比,RIN组8周后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RIN组和END组在骨折的不同时期的骨痂量较SPL组多,而且骨痂的钙化也较早,促进了骨折愈合.
作者:王志伟;吴岳嵩;钱国正;王文良;王建华;肖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踝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随着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发生率逐渐升高,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往往病人需多次手术治疗,处理不当易致关节功能障碍.1995年5月~1998年12月,我科采用了双臂T形外支架超关节固定踝关节,同时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早期皮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获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16~48岁,平均31.2岁,其中左踝12例,右踝19例,均伴有严重的软组织缺损.踝关节面塌陷且软骨面破碎,关节面不平整,有9例骨缺损,伤后就诊时间0.5~6 h.
作者:陆晓文;陈步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8年10月~2000年8月我们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骨折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6~64岁,平均34.5岁;骨折类型:短斜形骨折5例,长斜形骨折8例,粉碎骨折19例;骨折位置:锁骨中段14例,锁骨外1/3Ⅱ型[1]18例;新鲜骨折30例,其中开放骨折2例;陈旧骨折2例.合并血管损伤1例,臂丛神经损伤2例.本组病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仍有明显成角、重叠畸形.
作者:左进步;孟武庆;齐进如;任世祥;闫辉;何志民;张海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液氮即刻冷冻造成家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60只家兔随机分成三组,采用手术方法液氮即刻冷冻双侧股骨头,普通饲料饲养3、6、12周分别处死全部动物,分别观察X线摄片、大体形态、光镜及电镜下形态变化.结果液氮冷冻家兔股骨头大体及组织学形态不同阶段均出现明显变化.结论液氮即刻冷冻可产生实验动物的股骨头坏死,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卫明;赵德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提高改良Scott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融合率而对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从1993.2~2000.5对82例(男56例、女26例)共182处峡部裂患者行改良Scott技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3.4岁(17~66岁),平均随访2.6年(1~8年).结果后外侧融合标准通过正、侧、双斜位X线片和外科探查融合骨块明确;如有疑问,内固定取出后可行应力位摄片和CT检查进一步明确.76例病人共173处峡部融合.结论此手术的主要优点是融合率高、创伤小、手术简单、内固定稳固.单一椎体节段内固定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充分的植骨接触面和植骨量、植骨床与移植骨间的紧密接触、植骨处血运快速重建和充分的术后止动等,是提高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关键.
作者:谭俊铭;冯水云;梁再跃;杨德兴;徐伯城;吴群峰;许祖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