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临时辅助应用单边跨腕关节外固定架的意义

王洪平;王川;兰玉平;钟凤林;赵晨阳

关键词:单边跨腕关节, 外固定架, 临时辅助, 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术
摘要:目的:观察单边跨腕关节外固定架临时辅助应用在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以下均简称我科)2015年8月-2017年12月的21例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临时辅助应用单边跨腕关节外固定架的临床疗效.结果:该组21例患者术中均采用单边跨腕关节外固定架临时应用辅助复位,术中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复查X线均提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结论:单边跨腕关节外固定架在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临时应用辅助复位的方法在临床中被证实是一种有效、便捷、经济适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的疗效及其对OPG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观察对骨保护素(OPG)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高龄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仅给予阿仑膦酸钠,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OPG和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OPG水平与骨代谢指标(BAP、CTX-1)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疗效确切,能够增加骨密度,改善OPG和骨代谢状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爽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2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2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4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22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法)和对照组(22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式).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松动、感染以及内翻移位).结果: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以及髋关节松动、感染以及内翻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法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式.

    作者:林德金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并分析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1月-2017年12月间骨科收治的患者为目标对象,选择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8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组方法为硬币法,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对2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为(0.8±0.2)天、住院时间为(11.9±2.1)天、异常情况反馈时间为(8.7±1.4)分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2组VAS评分及护理满意率也提示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服务当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陈斌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综合护理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在临床上,研究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案进行护理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例数合计为200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17年5月-2018年3月,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2组,100例为一组.一组给予基础临床方案为主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再联合使用综合护理(观察组),对比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指标、住院时间指标.结果:观察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护理后,其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72.62±6.29)天,住院平均时间为(9.26±1.45)天,各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前者处于优势地位,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方案于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当中,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快,且住院时间短.

    作者:徐琳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对骨创伤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效果探析

    目的:对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康复处理和功能锻炼的实际效果分析和讨论.方法:选取我医院在2015年5月-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骨创伤患者,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这2组患者进行骨外科常规护理,然后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有目的的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然后对2组患者的肌肉功能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记录.结果: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有40例的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后肌肉功能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恢复良好所占的比例高.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仅有25例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进行骨创伤手术的患者来说,在手术之后进行有目的性的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肌肉功能和关节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成华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90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手术室全面护理.比较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手术室内环境质量、患者手术认知、手术配合度、术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机体疼痛水平;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护理前后生活质量不同指标的评分.结果:观察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室内环境质量、患者手术认知、手术配合度、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机体疼痛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机体疼痛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生活质量不同指标的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不同指标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全面护理在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手术认知和配合度,并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机体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作者:鞠霞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克氏针内固定组和钛钢板内固定组,各40例.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足部评分(术后12个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高于钛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钛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低于钛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与钛钢板内固定相比疗效相当,但其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及并发症少的优势.

    作者:陈福全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作用探讨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行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析对膝关节过伸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36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均分2组,各18例.对对照组行运动再学习、神经促通技术等康复训练,对观察组行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析36例脑卒中患者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结果:治疗前36例脑卒中患者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行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后,使患者膝关节过伸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使下肢功能获得尽快恢复,将患者的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予以提升,改善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防止跌倒事件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泽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膝关节镜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膝关节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观察组病人予以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病人予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8/60),2组比较,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施以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吉智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静态进展性牵伸与关节松动术联合康复疗法影响膝关节功能的观察

    目的:探讨静态进展性牵伸联合关节松动术联用对于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手术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实施静态进展性牵伸联合关节松动术,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AKS)优于术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2项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静态进展性牵伸与关节松动术可加快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作者:陈佳旭;蒋拥军;胡敏杰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阿法骨化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骨密度和骨折率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密度和骨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口服钙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阿法骨化醇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密度、生化指标和骨折率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患者腰椎L2、L3、L4、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BALP、VD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RACP-5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骨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增加患者骨密度、改善生化指标和降低骨折率.

    作者:李月萍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观察组落实全面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股骨颈骨折术患者满意水平;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要点的认知程度、股骨颈骨折术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水平;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的症状积分、抑郁的症状积分、疼痛的症状积分;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项积分;股骨头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股骨颈骨折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股骨颈骨折术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要点的认知程度、股骨颈骨折术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焦虑的症状积分、抑郁的症状积分、疼痛的症状积分相似,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的症状积分、抑郁的症状积分、疼痛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生活质量各项积分相似,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骨头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股骨颈骨折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康复护理干预在股骨颈骨折术后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康复知识的认知,并提高了康复护理的行为,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较好缓解了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心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有较高的满意程度.

    作者:张立春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探讨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由在我院接受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6例,将纳入对象分为2组,对对照组(n=59)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n=67)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1%、对照组患者为83.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 5715,P=0.0183).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患者为65例,不满意患者为2例,对照组护理满意患者为49例,不满意患者为10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97%,对照组为18.64%,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381,P=0.0245).其中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患者为4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为11例.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可使患者护理满意度获得提高,并可有效抑制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韩洋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具体原因,再对所有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51例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误吸发生率为3.92%(2/51),未发生误吸率为96.08%(49/5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原因为体位、患者本身因素、机械通气的建立、应用抑酸剂和镇静药物等,加强针对性护理能够降低误吸发生率.

    作者:景淼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MRI对中老年脊柱骨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分析有明确病史的中老年脊柱椎体骨折的MRI(磁共振)表现,并探讨其对中老年椎体骨折性质鉴别诊断方便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恶性疾病病史和单纯创伤性病史各20例中老年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MRI影像特征,包括椎体形态及各扫描序列(T1WI、T2WI、FST2WI(腰椎)或STIR)不同影像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强化方式.结果:⑴创伤性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一般呈楔形或变扁,伴椎板塌陷及椎体后上、下角突起;急性期椎体中部常见横带状骨折线,周围伴大片骨髓水肿,T1WI序列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或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合并双侧椎弓根挫伤、骨髓水肿及椎旁周围软组织肿胀、椎管内血肿.增强扫描急性期椎体骨髓水肿呈较明显均匀强化,椎管内血肿未见强化;陈旧性或慢性骨折椎体未见明确强化征象.⑵恶性疾病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一般呈变扁或倒楔形、椎体局限性凹陷状型;椎体前后缘呈球形或弧形膨隆;椎体信号异常:T1WI序列大多数呈不均匀结节或斑片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或STIR不均匀结节高信号,硬化病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椎体呈较明显结节状、斑片状强化,椎弓根受侵蚀、破坏,以呈不均匀强化;椎旁周围或椎管内伴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中老年脊柱椎体骨折性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黄德干;胡青松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差异性比较

    目的:研究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差异性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4例患者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组,52例/组.对照组患者行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直接前入路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7%,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直接前入路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预后时间,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郭云财;温准;林希龙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究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65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将其分为2组,一组为观察组(切口感染组),共有50例患者,另一组为对照组(非切口感染组),共有600例患者.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个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为50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为7.69%,通过分析了解到导致的感染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大小、BMI值、营养状况、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骨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林晶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在对脊柱创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为找出更好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到本院来治疗脊柱创伤的4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人;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用时比对照组少;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也要少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也要少于对照组;在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方面,2组患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脊柱创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作者:李奎元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2种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小儿前臂闭合骨折采用2种方法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68例小儿前臂闭合骨折者,将3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将34例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6±0.4)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2±0.7)周,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7.1%,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91.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0岁以上患儿出现3例(8.8%)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低于10岁患儿无该现象发生,对照组低于10岁患儿3例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8.8%),10岁以上患儿中无该现象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岁及以内患儿对比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10岁以上患儿对比中,观察组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前臂闭合骨折治疗中,针对10岁以内的患儿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其疗效更显著;在10岁以上的患儿中可以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疗效更好,并发症少.

    作者:王世凯 刊期: 2019年第06期

  •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1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凌海市人民医院骨科于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诊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分别给予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与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将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优良率:观察组为88.24%,对照组为72.55%,P<0.05;治疗前2组的G角与B角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角、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给予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便于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倩 刊期: 2019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