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燕;陈伟丽;陈岱文
目的:研究三维CT重建与MRI检查在复杂性胫骨平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2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出65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统计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三维CT重建的诊断符合率98.46%和对骨折分型的准确率90.77%,与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6.92%、骨折分型准确率87.69%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种影像学方法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情况的显像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三维CT重建在骨折粉碎程度和骨折缺损程度的显像质量评分高于MRI;MRI在周围损伤的显像质量评分高于三维CT重建,P<0.05.结论:三维CT重建和MRI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高,为早期准确分型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同时2种影像学方法各有优势,必要时可2种方法联合起来明确诊断,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雷俊杰;刘红艳;冉慕光;温金玉;卢俊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的短(P<0.05);2组患者手术后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手术中血流量的流失,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骨质以及年龄选择术式和假体.
作者:邓志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康复医院治疗中心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225例,将他们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75例,A组采取针灸疗法,B组采取推拿疗法,C组采取针灸推拿疗法,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结合功能锻炼.均治疗10天1疗程,共计3个疗程.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C组患者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内外旋的活动度、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和B组,3组患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取针灸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杨洪滨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与探讨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方法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4年9月~2017年5月期间内接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62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观察对比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接受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对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显著的效果,愈合情况较好,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梁旺全;冉俊岭;王辉;潘复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对脊柱骨折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组,每组各30例.在术前口服塞来昔布200mg,每天2次;术毕回房后即遵医嘱给予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12小时注射1次,疗程2天,次日起行中药烫疗,每天2次.结果:记录术前及术后24、48、72小时及2周由医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后第1、2、3天复方双氯芬酸钠的累积用量;记录术1、3、7天的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术后2天内各个指标无明显差异,2天后使用中药烫疗的患者疼痛明显减退,睡眠治疗明显改善.结论: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恢复更快,疗效明显,患者满意度提高.
作者:韦凤如;蓝丽智;黄芳宁;雷莉莉;冯小春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及预防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VAS评分情况,记录并对比患者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腰痛VAS评分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骨密度T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密度T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联合药物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其骨密度,术后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几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在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晚期单间室病变KOA患者26例为观察组,均予以UKA治疗,与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天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膝屈曲恢复达90°所需时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KA治疗晚期单间室KOA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在缓解关节疼痛、手术创伤方面优于TKA,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康;黄远源;武明鑫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报告采用介入治疗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探讨此技术的机理,临床早期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介入治疗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治疗,病例均通过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手术系统在局麻下工作通道内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22%.结论:本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腰椎稳定性不破坏、住院时间短,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又一种新技术.
作者:贺际宏;周广美;彭强;孙庆春;房立丽;王晓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包茎与包皮过长采用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观察组行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24小时疼痛度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与包皮过长,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痛苦,降低并发症,加快伤口愈合.
作者:李玉勤;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对于骨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均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90例患者均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84.44%(38/45)的治疗效率(x2=10.9853,p=0.0009),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吸收螺钉用于骨关节骨折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昉;甘球恩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PVP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为94.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arthe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PVP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欧荣通;邹仲兵;王华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MRI上位椎间盘组织的损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8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术前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MRI特点分为3组.A组30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信号无改变,无明显损伤;B组27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轻度损伤(仅信号改变),伴或不伴椎间隙改变;C组28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或伴有终板破裂椎间盘组织疝入椎体内,或伴有椎间隙改变,或伴后纵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椎体上下共4钉固定方式),记录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大约术后1年取内固定,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半年测量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半随访,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愈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2周及术后1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半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明显加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是判断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是导致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重要原因.
作者:江帝钦;温干军;蔡蕊;周树根;张史飞;滕范文;周植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对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均采取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80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对比有一定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运用于下肢骨折治疗中,对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快速恢复有积极意义,可用作治疗下肢骨折的首选方法,在临床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韦会平;娄方练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4)、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高腰部活动度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何秀莲;李少琴;俞群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对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内固定手术与关节置换手术的实际治疗以及影响患者后期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出现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影响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了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前是够存在合并症、手术方式、骨折类型、手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结论: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手术具有更优异的效果,降低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安全性更高,同时针对影响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尽早的干预,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
作者:张荫坤;龚翰;何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探讨手部外伤急诊皮瓣修复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手部外伤急诊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于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后则实施综合护理方法,对2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在术后护理总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24%,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3.81%高,2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76%,明显要比对照组的21.43%低,2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部外伤急诊患者,于皮瓣修复术后实施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预后效果,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于晓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忠红;李洁;郑琦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并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680名健康体检者,对不同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健康体检者的骨密度差异进行分析,所选健康体检者均给予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结果:男性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女性体检者,低龄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高龄体检者,不吸烟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吸烟体检者,不饮酒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饮酒体检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均比护理干预前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吸烟以及饮酒的健康人群骨量流失明显,且随之年龄增加骨量流失增加,针对这部分人应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以有效降低骨量异常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春燕;陈伟丽;陈岱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对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给予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分别给予利多卡因+泼尼松龙治疗,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AOFAS踝-后足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能迅速改善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的跟足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刘焱 刊期: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