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勇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本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接诊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予以观察组综合护理,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并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比对照组的30.0%低,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为100.0%,明显比对照组的85.0%高,P<0.05.结论:积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春环;历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4)、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高腰部活动度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何秀莲;李少琴;俞群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2组,一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一组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4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例),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9.68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为1.8±0.3分,EVOS评分为59.6±6.3分,椎体高度为67.9±5.6mm,Cobb角为7.2° ±0.5°,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5.4959/10.0588/10.3565/40.858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2例)(P<0.05,x2=6.1538).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帮助恢复患者脊柱的解剖学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
作者:赵建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对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内固定手术与关节置换手术的实际治疗以及影响患者后期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出现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影响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了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前是够存在合并症、手术方式、骨折类型、手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结论: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手术具有更优异的效果,降低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安全性更高,同时针对影响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尽早的干预,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
作者:张荫坤;龚翰;何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0月10日~2017年10月10日期间收治的7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法平均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予以消炎痛治疗,观察组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关节液相关指标更优,JOA膝关节评分和治疗总有效概率更高,两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改善具有积极影响,可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
作者:孙宝安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MRI上位椎间盘组织的损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8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术前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MRI特点分为3组.A组30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信号无改变,无明显损伤;B组27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轻度损伤(仅信号改变),伴或不伴椎间隙改变;C组28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或伴有终板破裂椎间盘组织疝入椎体内,或伴有椎间隙改变,或伴后纵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椎体上下共4钉固定方式),记录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大约术后1年取内固定,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半年测量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半随访,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愈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2周及术后1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半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明显加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是判断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是导致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重要原因.
作者:江帝钦;温干军;蔡蕊;周树根;张史飞;滕范文;周植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的短(P<0.05);2组患者手术后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手术中血流量的流失,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骨质以及年龄选择术式和假体.
作者:邓志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MRI图像,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三维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及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名18个月大、右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女性患儿,利用本院的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术前平卧位检查,得到骨盆连续水平位T1加权像MRI图像.所得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后,得到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果:使用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建立了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论:利用对软骨成像较好的MRI图像可有效地建立儿童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相对于CT图像而言,更加接近儿童髋关节的真实解剖结构,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和分析奠定基础.
作者:徐江龙;杜一;唐盛平;付桂兵;孙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对髌骨骨折采取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对照组,采取克式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治疗,另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观察组,采取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经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3.6%,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3)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结论: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钢丝张力袋内固定治疗费用比较低、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卢荣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例,合计36个关节,均在本院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毕应用正规的抗风湿类药物.术后随访1年,根据CRP、ESR、关节优良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术后患者的ESR、CR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1%.结论:对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局部与全身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关晓龙;王建峰;彭国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PVP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为94.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arthe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PVP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欧荣通;邹仲兵;王华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利用硬币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DR组(64例)与CT组(64例),分别给予DR诊断技术检查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R检查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及肋腋弓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48.8%、46.7%及52.6%;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及肋腋弓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92.7%、67.7%及100.0%.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检查的诊断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多个角度更直观、更立体、更清晰的对肋骨骨折情况进行观察,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刘志方;罗小燕;江建中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的依从性与睡眠质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规律用药、规律生活、合理饮食与定期复查等方面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良好改善其治疗依从性,并积极缓解其睡眠障碍,为疾病治愈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尚拾玉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英民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拔罐结合中频治疗,观察组采用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积分、颈部疼痛指数的变化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颈椎活动度积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频治疗结合曲度牵引治疗颈椎病,能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提高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共计6例髌骨下极闭合性骨折,男4例,女2例,年龄18岁~52岁,平均为36.7岁,术中均采用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对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6例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0.5个月(6~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术后10周(8~12周).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131.17° ±3.44°,健侧膝关节为133.17° ±3.4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Bostman评分平均为28.3±1.5分,优5例,良好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大保;于绍斌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报告采用介入治疗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探讨此技术的机理,临床早期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介入治疗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治疗,病例均通过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手术系统在局麻下工作通道内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22%.结论:本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腰椎稳定性不破坏、住院时间短,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又一种新技术.
作者:贺际宏;周广美;彭强;孙庆春;房立丽;王晓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功能锻炼视频教育在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3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进行口头讲述、功能锻炼动作示范及发放宣传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功能锻炼视频进行健康教育,以Barthel指数、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评价这些健康教育在2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2周教育内容掌握者均明显增加(P<0.05),在术后1周和术后2周Barthel指数改善更显著(P<0.05),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功能锻炼视频教育具有直观、通俗易懂和可重复播放的特性,有利于加强护患双方之间的沟通,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谢海莲;齐志敏;黎群足;叶英文;童新延;唐荣德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7年6月所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患者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5,P<0.05);2组患者手术前Harri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本组手术前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上,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临床上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理想的术式.
作者:许国胜;钟振波 刊期: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