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

刘志方;罗小燕;江建中

关键词:肋骨骨折,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利用硬币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DR组(64例)与CT组(64例),分别给予DR诊断技术检查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R检查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及肋腋弓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48.8%、46.7%及52.6%;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及肋腋弓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92.7%、67.7%及100.0%.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检查的诊断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多个角度更直观、更立体、更清晰的对肋骨骨折情况进行观察,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值得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6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英民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MRI比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研究

    目的:探讨MRI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本组患者均先采取CT检测,之后行MRI.观察对比2种检查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及对相关征象的诊断情况.结果:MRI对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高于CT的82.67%(P<0.05).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征象的诊断率高于CT(P<0.05);对钙化、椎间盘积气征象的诊断率低于CT(P<0.05);2组检查手段对神经根受压征象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的诊断中,MRI与CT各具优势;但从整体来看,MRI对CT的诊疗效果更为满意,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以便提高诊疗质量.

    作者:黄鸣宇;吴丽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上位椎间盘损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影响

    目的:探讨MRI上位椎间盘组织的损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8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术前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MRI特点分为3组.A组30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信号无改变,无明显损伤;B组27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轻度损伤(仅信号改变),伴或不伴椎间隙改变;C组28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或伴有终板破裂椎间盘组织疝入椎体内,或伴有椎间隙改变,或伴后纵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椎体上下共4钉固定方式),记录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大约术后1年取内固定,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半年测量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半随访,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愈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2周及术后1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半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明显加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是判断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是导致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重要原因.

    作者:江帝钦;温干军;蔡蕊;周树根;张史飞;滕范文;周植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与探讨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方法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4年9月~2017年5月期间内接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62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观察对比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接受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对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显著的效果,愈合情况较好,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梁旺全;冉俊岭;王辉;潘复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基于MRI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三维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MRI图像,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三维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及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名18个月大、右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女性患儿,利用本院的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术前平卧位检查,得到骨盆连续水平位T1加权像MRI图像.所得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后,得到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果:使用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建立了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论:利用对软骨成像较好的MRI图像可有效地建立儿童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相对于CT图像而言,更加接近儿童髋关节的真实解剖结构,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和分析奠定基础.

    作者:徐江龙;杜一;唐盛平;付桂兵;孙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并探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入组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39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康复护理,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更低(P<0.05),在肢体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为82.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服务中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可对肢体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使其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作者:赵琴;江丽娟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探究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4)、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高腰部活动度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何秀莲;李少琴;俞群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掌指手术的麻醉疗效

    目的:观察与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掌指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需要实施掌指(手掌或/和手指)手术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对照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A、B、C3组;3组患者麻醉药物均为0.5%的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混合液,其中A组采用的是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注入麻药各20ml,B组采用的是肌间沟注入40ml混合局麻药,C组则腋路注入40ml混合局麻药;观察与比较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比较,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C组短,而阻滞优良率(96.88%)则较B组(81.25%)、C组(81.25%)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6.25%)则低于B组(25.00%)、C组(28.13%)(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掌指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桂锋;黎阳;周宇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包皮过长创面愈合及疼痛程度观察

    目的:探究包茎与包皮过长采用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观察组行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24小时疼痛度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与包皮过长,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痛苦,降低并发症,加快伤口愈合.

    作者:李玉勤;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观察与临床护理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本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接诊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予以观察组综合护理,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并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比对照组的30.0%低,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为100.0%,明显比对照组的85.0%高,P<0.05.结论:积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春环;历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的短(P<0.05);2组患者手术后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手术中血流量的流失,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骨质以及年龄选择术式和假体.

    作者:邓志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曲安奈德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局部注射在肩周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在肩周炎治疗中采用曲安奈德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局部注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共计选取54例患者入组,疾病类型是肩周炎,选取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11月.54例患者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7例;曲安奈德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局部注射)和对照组(27例;塞来昔布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VAS评分均明显更高,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肩周炎治疗中采用曲安奈德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局部注射,临床疗效理想.

    作者:段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三维CT重建与MRI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三维CT重建与MRI检查在复杂性胫骨平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2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出65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统计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三维CT重建的诊断符合率98.46%和对骨折分型的准确率90.77%,与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6.92%、骨折分型准确率87.69%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种影像学方法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情况的显像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三维CT重建在骨折粉碎程度和骨折缺损程度的显像质量评分高于MRI;MRI在周围损伤的显像质量评分高于三维CT重建,P<0.05.结论:三维CT重建和MRI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高,为早期准确分型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同时2种影像学方法各有优势,必要时可2种方法联合起来明确诊断,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雷俊杰;刘红艳;冉慕光;温金玉;卢俊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疼痛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对脊柱骨折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组,每组各30例.在术前口服塞来昔布200mg,每天2次;术毕回房后即遵医嘱给予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12小时注射1次,疗程2天,次日起行中药烫疗,每天2次.结果:记录术前及术后24、48、72小时及2周由医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后第1、2、3天复方双氯芬酸钠的累积用量;记录术1、3、7天的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术后2天内各个指标无明显差异,2天后使用中药烫疗的患者疼痛明显减退,睡眠治疗明显改善.结论:中药烫疗联合超前镇痛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恢复更快,疗效明显,患者满意度提高.

    作者:韦凤如;蓝丽智;黄芳宁;雷莉莉;冯小春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及预防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及预防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VAS评分情况,记录并对比患者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腰痛VAS评分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骨密度T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密度T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联合药物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其骨密度,术后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几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对比评价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2组,一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一组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4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例),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9.68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为1.8±0.3分,EVOS评分为59.6±6.3分,椎体高度为67.9±5.6mm,Cobb角为7.2° ±0.5°,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5.4959/10.0588/10.3565/40.858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2例)(P<0.05,x2=6.1538).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帮助恢复患者脊柱的解剖学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

    作者:赵建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行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及影响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对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内固定手术与关节置换手术的实际治疗以及影响患者后期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出现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影响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了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前是够存在合并症、手术方式、骨折类型、手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结论: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手术具有更优异的效果,降低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安全性更高,同时针对影响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尽早的干预,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

    作者:张荫坤;龚翰;何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观察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Ⅱ~Ⅲ期肛裂患者30例,按照入院后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观察组采用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结果:临床效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首次排便后、术后1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及伤口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肛管直肠测压情况:2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组内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觉容量与大容量组内与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疼痛程度低,伤口创面愈合时间短,能有效缓解肛管静息压,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淳;王红胜;李建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并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680名健康体检者,对不同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健康体检者的骨密度差异进行分析,所选健康体检者均给予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结果:男性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女性体检者,低龄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高龄体检者,不吸烟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吸烟体检者,不饮酒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饮酒体检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均比护理干预前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吸烟以及饮酒的健康人群骨量流失明显,且随之年龄增加骨量流失增加,针对这部分人应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以有效降低骨量异常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春燕;陈伟丽;陈岱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