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MRI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三维模型的建立

徐江龙;杜一;唐盛平;付桂兵;孙客

关键词:儿童,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三维模型, MRI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基于MRI图像,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三维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及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名18个月大、右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女性患儿,利用本院的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术前平卧位检查,得到骨盆连续水平位T1加权像MRI图像.所得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后,得到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果:使用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建立了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论:利用对软骨成像较好的MRI图像可有效地建立儿童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相对于CT图像而言,更加接近儿童髋关节的真实解剖结构,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和分析奠定基础.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行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14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予以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随访6~18个月,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所有病例均为骨性愈合,无膝、踝关节功能障碍.随访6~18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其中临床治愈84例,好转26例,未愈4例,有效率为96.49%(110/114).无1例患者出现骨髓炎、骨及钢板外露、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结论:在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施以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

    作者:杨璐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2种不同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7年6月所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患者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5,P<0.05);2组患者手术前Harri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本组手术前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上,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临床上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理想的术式.

    作者:许国胜;钟振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基层医院不同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髌骨骨折采取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对照组,采取克式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治疗,另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观察组,采取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经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3.6%,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3)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结论: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钢丝张力袋内固定治疗费用比较低、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卢荣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并探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入组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39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康复护理,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更低(P<0.05),在肢体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为82.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服务中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可对肢体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使其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作者:赵琴;江丽娟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唑来膦酸联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DR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96例骨质疏松性DRF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后给予为期3个月的碳酸钙片、骨化三醇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1次/年.对比2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值、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组腰椎及髋部BMD值较术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P<0.05);2组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及服用碳酸钙片及骨化三醇软胶囊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6/48),但均为轻度及一过性,未给予特殊处理.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DRFs疗效可佳,有利于增加患者骨密度,提高术后腕关节功能,虽可引起发热等不适症状,但均为轻度或一过性.

    作者:张靖;刘琰;刘海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探究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上位椎间盘损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影响

    目的:探讨MRI上位椎间盘组织的损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8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术前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MRI特点分为3组.A组30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信号无改变,无明显损伤;B组27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轻度损伤(仅信号改变),伴或不伴椎间隙改变;C组28例: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或伴有终板破裂椎间盘组织疝入椎体内,或伴有椎间隙改变,或伴后纵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椎体上下共4钉固定方式),记录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大约术后1年取内固定,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半年测量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半随访,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愈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2周及术后1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半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明显加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是判断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上位椎间盘中重度损伤是导致胸腰椎骨折术后局部后凸畸形的重要原因.

    作者:江帝钦;温干军;蔡蕊;周树根;张史飞;滕范文;周植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并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680名健康体检者,对不同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健康体检者的骨密度差异进行分析,所选健康体检者均给予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结果:男性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女性体检者,低龄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高龄体检者,不吸烟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吸烟体检者,不饮酒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饮酒体检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均比护理干预前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吸烟以及饮酒的健康人群骨量流失明显,且随之年龄增加骨量流失增加,针对这部分人应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以有效降低骨量异常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春燕;陈伟丽;陈岱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探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康复医院治疗中心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225例,将他们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75例,A组采取针灸疗法,B组采取推拿疗法,C组采取针灸推拿疗法,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结合功能锻炼.均治疗10天1疗程,共计3个疗程.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C组患者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内外旋的活动度、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和B组,3组患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取针灸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杨洪滨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6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英民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例,合计36个关节,均在本院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毕应用正规的抗风湿类药物.术后随访1年,根据CRP、ESR、关节优良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术后患者的ESR、CR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1%.结论:对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局部与全身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关晓龙;王建峰;彭国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包皮过长创面愈合及疼痛程度观察

    目的:探究包茎与包皮过长采用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观察组行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24小时疼痛度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与包皮过长,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痛苦,降低并发症,加快伤口愈合.

    作者:李玉勤;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均采取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80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对比有一定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运用于下肢骨折治疗中,对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快速恢复有积极意义,可用作治疗下肢骨折的首选方法,在临床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韦会平;娄方练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基层医院依托微信平台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依托微信平台在骨质疏松症(OP)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经我院OSTOKJ3000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结果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就诊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常规健康教育)及观察组(n=50,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应用微信平台系统宣教),观察2组OP知识认知度、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对OP知识认知度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教育后,2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合理饮食、按时服药、戒烟戒酒、适度锻炼、按时复诊等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托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的认知度,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其具有很好的推广可行性.

    作者:郭小娜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循证护理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的依从性与睡眠质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规律用药、规律生活、合理饮食与定期复查等方面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良好改善其治疗依从性,并积极缓解其睡眠障碍,为疾病治愈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尚拾玉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腰间盘经皮髓核介入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报告采用介入治疗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探讨此技术的机理,临床早期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介入治疗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治疗,病例均通过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手术系统在局麻下工作通道内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22%.结论:本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腰椎稳定性不破坏、住院时间短,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又一种新技术.

    作者:贺际宏;周广美;彭强;孙庆春;房立丽;王晓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及预防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及预防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VAS评分情况,记录并对比患者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腰痛VAS评分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骨密度T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密度T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联合药物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其骨密度,术后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几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髌骨下极骨折

    目的:探讨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共计6例髌骨下极闭合性骨折,男4例,女2例,年龄18岁~52岁,平均为36.7岁,术中均采用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对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6例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0.5个月(6~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术后10周(8~12周).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131.17° ±3.44°,健侧膝关节为133.17° ±3.4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Bostman评分平均为28.3±1.5分,优5例,良好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固定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大保;于绍斌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MRI比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研究

    目的:探讨MRI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本组患者均先采取CT检测,之后行MRI.观察对比2种检查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及对相关征象的诊断情况.结果:MRI对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高于CT的82.67%(P<0.05).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征象的诊断率高于CT(P<0.05);对钙化、椎间盘积气征象的诊断率低于CT(P<0.05);2组检查手段对神经根受压征象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的诊断中,MRI与CT各具优势;但从整体来看,MRI对CT的诊疗效果更为满意,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以便提高诊疗质量.

    作者:黄鸣宇;吴丽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观察与临床护理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本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接诊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予以观察组综合护理,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并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比对照组的30.0%低,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为100.0%,明显比对照组的85.0%高,P<0.05.结论:积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春环;历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