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探究

袁虹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 骨筋膜综合征, 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循证护理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的依从性与睡眠质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规律用药、规律生活、合理饮食与定期复查等方面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良好改善其治疗依从性,并积极缓解其睡眠障碍,为疾病治愈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尚拾玉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基层医院依托微信平台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依托微信平台在骨质疏松症(OP)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经我院OSTOKJ3000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结果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就诊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常规健康教育)及观察组(n=50,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应用微信平台系统宣教),观察2组OP知识认知度、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对OP知识认知度各项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教育后,2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合理饮食、按时服药、戒烟戒酒、适度锻炼、按时复诊等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托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的认知度,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其具有很好的推广可行性.

    作者:郭小娜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例,合计36个关节,均在本院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毕应用正规的抗风湿类药物.术后随访1年,根据CRP、ESR、关节优良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术后患者的ESR、CR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1%.结论:对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局部与全身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关晓龙;王建峰;彭国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MRI比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研究

    目的:探讨MRI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本组患者均先采取CT检测,之后行MRI.观察对比2种检查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及对相关征象的诊断情况.结果:MRI对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高于CT的82.67%(P<0.05).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征象的诊断率高于CT(P<0.05);对钙化、椎间盘积气征象的诊断率低于CT(P<0.05);2组检查手段对神经根受压征象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的诊断中,MRI与CT各具优势;但从整体来看,MRI对CT的诊疗效果更为满意,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以便提高诊疗质量.

    作者:黄鸣宇;吴丽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均采取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80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对比有一定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运用于下肢骨折治疗中,对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快速恢复有积极意义,可用作治疗下肢骨折的首选方法,在临床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韦会平;娄方练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功能锻炼视频教育在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功能锻炼视频教育在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3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进行口头讲述、功能锻炼动作示范及发放宣传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功能锻炼视频进行健康教育,以Barthel指数、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评价这些健康教育在2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2周教育内容掌握者均明显增加(P<0.05),在术后1周和术后2周Barthel指数改善更显著(P<0.05),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功能锻炼视频教育具有直观、通俗易懂和可重复播放的特性,有利于加强护患双方之间的沟通,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谢海莲;齐志敏;黎群足;叶英文;童新延;唐荣德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探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康复医院治疗中心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225例,将他们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75例,A组采取针灸疗法,B组采取推拿疗法,C组采取针灸推拿疗法,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结合功能锻炼.均治疗10天1疗程,共计3个疗程.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C组患者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内外旋的活动度、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和B组,3组患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取针灸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杨洪滨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效果

    目的:探究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4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与观察组(小切口手术治疗)各32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88%、6.25%,优于对照组的75.00%、28.13%.结论:给予脊柱创伤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并改善患者疼痛,具有更高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世寨;区国集;陈友明;孔志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基层医院不同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髌骨骨折采取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对照组,采取克式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治疗,另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观察组,采取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经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3.6%,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3)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结论: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钢丝张力袋内固定治疗费用比较低、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卢荣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探讨可吸收螺钉对于骨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对于骨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均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90例患者均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84.44%(38/45)的治疗效率(x2=10.9853,p=0.0009),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吸收螺钉用于骨关节骨折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昉;甘球恩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观察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Ⅱ~Ⅲ期肛裂患者30例,按照入院后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观察组采用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结果:临床效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首次排便后、术后1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及伤口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肛管直肠测压情况:2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组内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觉容量与大容量组内与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疼痛程度低,伤口创面愈合时间短,能有效缓解肛管静息压,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淳;王红胜;李建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22例.观察组接受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术,对照组接受多节段减压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前后VAS、JOA、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JOA、O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2组治疗前后VAS、JOA、ODI评分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创伤更小,疗效肯定,稳定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翁阳华;黎佩珍;伊莉;张洪亮;李忠辉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手部外伤急诊皮瓣修复的术后护理

    目的:分析探讨手部外伤急诊皮瓣修复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手部外伤急诊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于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后则实施综合护理方法,对2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在术后护理总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24%,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3.81%高,2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76%,明显要比对照组的21.43%低,2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部外伤急诊患者,于皮瓣修复术后实施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预后效果,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于晓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包皮过长创面愈合及疼痛程度观察

    目的:探究包茎与包皮过长采用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观察组行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24小时疼痛度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与包皮过长,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痛苦,降低并发症,加快伤口愈合.

    作者:李玉勤;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的短(P<0.05);2组患者手术后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手术中血流量的流失,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骨质以及年龄选择术式和假体.

    作者:邓志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情况及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针对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内疼痛情况加以分析并针对有效护理对策加以摸索.方法:本次研究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进行,所选病例均为本院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所接诊患者中任意选取,共计82例,针对本组患者术后首日疼痛情况展开分析,包括疼痛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等,并就针对性护理对策具体效果加以摸索.结果:结合观察可知,本组患者在术后首日于中午12点~下午4点段,夜间8点与12点间疼痛为严重,VAS评分与其他各时间段相比,P<0.05.且在疼痛持续时间上,上述2时间段持续时间同样长于其他时间段,P<0.05.在有效护理干预的作用下,可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改善,P<0.05.结论: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在术后首日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感,为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更需要施于有效对策,实现对疼痛程度的改善.

    作者:邢璐;张文婷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腰间盘经皮髓核介入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报告采用介入治疗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探讨此技术的机理,临床早期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介入治疗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治疗,病例均通过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手术系统在局麻下工作通道内行腰椎间盘髓核切吸,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22%.结论:本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腰椎稳定性不破坏、住院时间短,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又一种新技术.

    作者:贺际宏;周广美;彭强;孙庆春;房立丽;王晓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利用硬币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DR组(64例)与CT组(64例),分别给予DR诊断技术检查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R检查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及肋腋弓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48.8%、46.7%及52.6%;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前肋骨折、后肋骨折及肋腋弓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92.7%、67.7%及100.0%.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检查的诊断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多个角度更直观、更立体、更清晰的对肋骨骨折情况进行观察,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刘志方;罗小燕;江建中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单髁置换术在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在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晚期单间室病变KOA患者26例为观察组,均予以UKA治疗,与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天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膝屈曲恢复达90°所需时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KA治疗晚期单间室KOA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在缓解关节疼痛、手术创伤方面优于TKA,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康;黄远源;武明鑫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探究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