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黄远源;武明鑫
目的:对髌骨骨折采取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对照组,采取克式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治疗,另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1例髌骨骨折作为观察组,采取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进行治疗,经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3.6%,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3)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结论:克式钢丝张力袋内固定与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钢丝张力袋内固定治疗费用比较低、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卢荣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7年6月所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患者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5,P<0.05);2组患者手术前Harri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本组手术前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上,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临床上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理想的术式.
作者:许国胜;钟振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DR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96例骨质疏松性DRF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后给予为期3个月的碳酸钙片、骨化三醇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1次/年.对比2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值、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组腰椎及髋部BMD值较术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P<0.05);2组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及服用碳酸钙片及骨化三醇软胶囊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6/48),但均为轻度及一过性,未给予特殊处理.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DRFs疗效可佳,有利于增加患者骨密度,提高术后腕关节功能,虽可引起发热等不适症状,但均为轻度或一过性.
作者:张靖;刘琰;刘海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22例.观察组接受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术,对照组接受多节段减压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前后VAS、JOA、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JOA、O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2组治疗前后VAS、JOA、ODI评分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短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创伤更小,疗效肯定,稳定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翁阳华;黎佩珍;伊莉;张洪亮;李忠辉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及预防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VAS评分情况,记录并对比患者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腰痛VAS评分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骨密度T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密度T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联合药物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其骨密度,术后脊柱椎体压缩骨折几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探讨手部外伤急诊皮瓣修复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手部外伤急诊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于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后则实施综合护理方法,对2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在术后护理总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24%,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3.81%高,2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76%,明显要比对照组的21.43%低,2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部外伤急诊患者,于皮瓣修复术后实施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预后效果,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于晓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本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接诊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予以观察组综合护理,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并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比对照组的30.0%低,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为100.0%,明显比对照组的85.0%高,P<0.05.结论:积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骨折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春环;历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析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将9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FMA评分的改善程度对比对照组更加显著,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生活质量总积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均有积极帮助,值得推广.
作者:关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PVP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为94.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arthe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PVP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欧荣通;邹仲兵;王华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行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14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予以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随访6~18个月,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所有病例均为骨性愈合,无膝、踝关节功能障碍.随访6~18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其中临床治愈84例,好转26例,未愈4例,有效率为96.49%(110/114).无1例患者出现骨髓炎、骨及钢板外露、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结论:在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施以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
作者:杨璐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MRI图像,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三维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及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名18个月大、右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女性患儿,利用本院的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术前平卧位检查,得到骨盆连续水平位T1加权像MRI图像.所得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后,得到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果:使用MRI图像,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处理,建立了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结论:利用对软骨成像较好的MRI图像可有效地建立儿童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的三维模型,相对于CT图像而言,更加接近儿童髋关节的真实解剖结构,为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和分析奠定基础.
作者:徐江龙;杜一;唐盛平;付桂兵;孙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以及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4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早期患处病变情况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在进行早期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了有效地护理干预手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截肢或肢体坏死的情况,护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改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控制病情有着明显的帮助,合理的护理安排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以及情绪的改善,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拔罐结合中频治疗,观察组采用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积分、颈部疼痛指数的变化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颈椎活动度积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频治疗结合曲度牵引治疗颈椎病,能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提高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包茎与包皮过长采用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观察组行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24小时疼痛度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与包皮过长,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痛苦,降低并发症,加快伤口愈合.
作者:李玉勤;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Ⅱ~Ⅲ期肛裂患者30例,按照入院后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观察组采用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结果:临床效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首次排便后、术后1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及伤口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肛管直肠测压情况:2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组内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觉容量与大容量组内与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联合A型肉毒素治疗Ⅱ~Ⅲ期肛裂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疼痛程度低,伤口创面愈合时间短,能有效缓解肛管静息压,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淳;王红胜;李建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英民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的短(P<0.05);2组患者手术后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手术中血流量的流失,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骨质以及年龄选择术式和假体.
作者:邓志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并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680名健康体检者,对不同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健康体检者的骨密度差异进行分析,所选健康体检者均给予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结果:男性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女性体检者,低龄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高龄体检者,不吸烟体检者骨密度高于吸烟体检者,不饮酒体检者骨密度高于饮酒体检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异常率均比护理干预前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吸烟以及饮酒的健康人群骨量流失明显,且随之年龄增加骨量流失增加,针对这部分人应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以有效降低骨量异常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春燕;陈伟丽;陈岱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三维CT重建与MRI检查在复杂性胫骨平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2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出65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统计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三维CT重建的诊断符合率98.46%和对骨折分型的准确率90.77%,与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6.92%、骨折分型准确率87.69%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种影像学方法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情况的显像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三维CT重建在骨折粉碎程度和骨折缺损程度的显像质量评分高于MRI;MRI在周围损伤的显像质量评分高于三维CT重建,P<0.05.结论:三维CT重建和MRI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高,为早期准确分型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同时2种影像学方法各有优势,必要时可2种方法联合起来明确诊断,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雷俊杰;刘红艳;冉慕光;温金玉;卢俊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MRI较CT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本组患者均先采取CT检测,之后行MRI.观察对比2种检查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及对相关征象的诊断情况.结果:MRI对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高于CT的82.67%(P<0.05).MRI对椎间盘变化、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征象的诊断率高于CT(P<0.05);对钙化、椎间盘积气征象的诊断率低于CT(P<0.05);2组检查手段对神经根受压征象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的诊断中,MRI与CT各具优势;但从整体来看,MRI对CT的诊疗效果更为满意,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以便提高诊疗质量.
作者:黄鸣宇;吴丽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