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志
目的:总结老年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骨折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43例患者,对照组为老年骨质疏松症37例患者,分析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通过康复护理措施2组患者均康复出院,并且在住院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状况,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屈正楠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常导致患者不完全或完全性瘫痪,也包括肌肉撕裂、 椎间盘周缘损伤等颈椎不稳定;还有的是产生身体慢性疼痛和劳动力丧失,给社会资源和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负担.临床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本文就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福杰;孙春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将延续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伤口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48例实施延续护理的慢性伤口患者作为延续护理组,将48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慢性伤口患者作为常规护理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质量生活评分.结果:延续护理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常规护理组77.08%,护理后延续护理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且P<0.05.结论:针对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该护理方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阿尔祖古丽.约赛音;茹鲜姑丽.吐鲁洪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6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
作者:于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68例病人分到观察组(n=84例)和对照组(n=84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肿胀程度,同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2组病人的疼痛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病人的肢体肿胀程度及疼痛,对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将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中选取68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2组,各34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全麻治疗,对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行喉罩通气.分析2组合并症发生情况、VAS评分、PCA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以及出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拔管时间、下床活动以及出院时间均较短,PCA用量、舒芬太尼用量较少,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减少了药物使用剂量,其镇痛效果较佳,出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缩短,有效的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作者:马艳伍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腕掌侧切割伤的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腕掌侧切割伤神经,血管,肌腱的损伤患者采取显微外科修复体会.结果:41例(男性33例,女性8例.年龄18-65岁之间,平均41.5岁,正中神经损伤24例,尺神经损伤11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联合损伤8例,指浅屈肌断裂3条以上29例,合并指深屈肌腱完全断裂3条以上12例.)获得3-18个月的随访,手指活动优良率87.8%,感觉均恢复,其中1例鱼际肌萎缩,对掌功能受限.结论:术中彻底清创,损伤的肌腱,血管,神经除1例正中神经碾挫缺失5cm2期自体腓肠神经移植外,均1期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早期的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岳鹏;杨勇;刘亦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环状韧带的重建、修复对陈旧性孟氏骨折病人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84例患儿,将其分为2组,分别进行桡骨小头切除手术治疗(对照组)及重建环状韧带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儿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01±19.87)分钟及(175.28±29.34)ml,且优良率为97.6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环状韧带的重建、修复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且治疗过程给患儿带来的损伤较小.
作者:赵正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对于Barton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Barton骨折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入选者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且均予以半年随访,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显示37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1.89%,总满意度为94.59%;且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丢失范围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存在确切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对于Barton骨折的疗效确切,能促进腕关节活动度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山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下肢膝关节内骨折,其发生率随着交通事故和运动伤的增加而增加.髌骨作为膝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许多新的内固定物及固定方式被应用于临床,但各有其利弊,尚未有权威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官彬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所选80例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总结探讨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朱翠屏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锁骨、髌骨、跟骨轴位摄影在伤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伤残鉴定中锁骨、髌骨、跟骨外伤临床确诊骨折的各80例,在常规DR正侧位摄片基础上加照轴位片.结果:锁骨外伤80例中常规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者为52例,加照轴位后显示骨折者为67例;髌骨外伤80例中常规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者为55例,加照轴位后显示骨折者为71例;跟骨外伤80例中常规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者为54例,加照轴位后显示骨折者为70例.锁骨加照轴位后阳性率高出常规摄片18.7%,髌骨加照轴位后阳性率高出常规摄片20%,跟骨加照轴位后阳性率高出常规摄片20%(p<0.05).结论:锁骨、髌骨、跟骨轴位摄影在伤残鉴定中对外伤骨折的检出率较单纯正侧位片有大幅度提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峰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胫骨骨折患者48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7月1日-2016年7月2日,将胫骨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4例患者实施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将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的总有效率87.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12.45±2.01)天、术后出血量(105.28±10.15)ml、骨折愈合时间(2.15±0.45)个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胫骨骨折患者实施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能降低患者术后出血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景志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析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双切口双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0例,按双盲法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依次给予锁定钢板治疗和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与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并发症、膝关节恢复效果对比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切口双钢板、锁定钢板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中疗效相当,均能获得稳定且持续的内固定效果,但后者术后恢复迅速,建议进一步推荐.
作者:卢申童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下肢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75例)和对照组(n=75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对2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比2组病人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00%(72/75),对照组满意度为89.33%(67/75),2组比较,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病人中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并能有效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黎晓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急诊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受区创面大小,设计切取外踝后上外侧皮瓣,以外踝后方作为皮瓣蒂部,切取其外上方皮瓣,皮瓣旋转90°-180°,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大小19cm×8cm-5×3cm.结果:修复足踝部皮瓣23个,足背皮瓣9个,32个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外踝后上外侧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皮瓣设在外踝后方,皮瓣旋转点下移,减少了供区的损害,是修复足踝部损伤的佳供区之一.
作者:冯鹏;侯书健;孙乐天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中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我医院治疗的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90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是加用综合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护理1周后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肿胀消退时间进行总结.结果:对照组护理总的满意度小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1周后患肢肿胀程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中,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明显缓解肿胀程度,患者肿胀快速消退,并且明显改善疼痛.
作者:牛文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成2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护理,40例观察组患者选择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观察分析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的上肢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患者提供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让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伟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8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3%,观察组为93.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1%,观察组为97.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明显提升骨折愈合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且可增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采用螺钉内固定术,B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组采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3组患者均为28例.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6-12个月的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予以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术后的健康评价,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35.71%,高于B组的7.14%(P<0.05)和C组的10.71%(P<0.05);术后12个月3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评分结果(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A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结果均低于B、C2组(均P<0.05),B、C2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较螺钉内固定术而言,疗效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保证术后患者12个月内较高的生活健康质量.
作者:宋祥义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