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李鸣;史好巍;郭玮;李瑶;谢晓伟

关键词:血液检验, 冠心病,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检查中使用不同血液检测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2013~2014年我院的70例冠心病患者来进行探讨,共有40例心绞痛患者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同期的40例健康检查者来进行对照分析。测量3组人群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结果:3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心绞痛组13.67±0.57%,心肌梗死组14.23±0.67%,对照组12.99±0.52%。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该项指标比健康者要高;全部患者的MPV、PCT、PDW、PLT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cTnI、cTnT、CK-MB、hs-cTnT几项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均要高于其余2组。在检查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cTnI指标上升快速。结论:临床中冠心病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时,以心肌肌钙蛋白I作为诊断的表现,具有非常可靠的价值,可以作为患者心肌受损情况的一个分析依据,患者血小板参数发病后各阶段会出现变化。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活动指导、体位指导等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结果:对比2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并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牛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影响评价

    目的:分析探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病情康复的影响,寻求更加合理的护理方式。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之间收治的16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的全程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实施系统的干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晨僵时间、日常的活动能力以及关节活动疼痛等都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代琳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超声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经穿刺活组织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不典型炎性病变的19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乳腺慢性炎症( CI )患者4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 GLM)患者5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 MDE)患者96例,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超声检查,回顾分析患者声像学表现,总结超声特征。结果:3组观察对象平均年龄、病灶大平均直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纵横比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组乳腺炎性疾病患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病灶内血流信号、合并囊性成分以及均匀回声有差异(P<0.05),其他检查指标相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声学表现有一定特征,超声医生应提高对该类病症的认识,提高超声诊断率。

    作者:张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脾脏血管介入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脾脏创伤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介入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Fast track surgery,FST)救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15例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常规DAS脾动脉栓塞止血治疗,FST组15例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救治,观察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30例均保留脾脏成功,进食时间早,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其中4例出现术后发热。结论:DSA血管介入栓塞保留脾脏是一种简单,损伤小,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相关理念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康复快,疼痛减轻,相对安全,住院费用降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刘兴东;蒋延美;赖景奎;杨波;刘洪;罗友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院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发病频率及再入院时间的影响

    目的:分析院外强化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近期收治已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其均分2组,每组各50例患者,在基础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院外强化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将2组患者对护理方式满意度作对比,同时比较2组患者出院1年后再入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以及并发症等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出院后1年内回访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式满意程度普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年后,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静息状态下心衰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或心悸发作次数明显较对照组患者少,且再入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t值为2.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降低患者发病频率,延缓再入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矫晓伟;王静;宋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创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切开椎弓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2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性指标及影像学测量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65%,手术时间等治疗相关性指标值以及术后伤椎高度等影像学测量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荣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分析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糖尿病的5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皮肤健康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中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过程中,对照组皮肤损伤的发生率31%,高于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6.7%,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6, P<0.0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61.5%,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0,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的皮肤损伤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在临床的护理中广泛的应用。

    作者:李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就诊的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0例,均采取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实施效果及结石残留率,并分析患者具体手术情况。结果:4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245.6±48.2分钟,术后出血量89.6±36.4mL,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治愈率97.5%,1例患者左肝内叶胆管末支存在少量结石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经相应治疗后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18.9±3.4天。结论: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结石,并发症少。

    作者:王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探究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在我院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疼痛情况、睡眠情况、镇痛药使用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VAS评分及睡眠时间比较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还可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有利于改善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关系,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张雪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分析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所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在护理后手术效果显著,对于护理满意度达到100.0%。均无并发症患者出现。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和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彩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0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医学分组方法分成干预组和一般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一般组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与一般组患者的76.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前,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SF-36)上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周期结束后,一般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干预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2%,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的70.6%(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林君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分析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外固定架治疗的8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1)和干预组(n=4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优质护理,对2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对比。结果:干预组护理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3.2%,但并发症发生率2.4%,明显低于对照组24.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给予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缩短康复周期,促进快速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张晓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纳入研究范围,按照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50例患者分成全切组(78例)和次全切组(72例),全切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次全切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VAS)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全切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次全切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次全切组患者,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率低,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帕金森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对其早期病症发展和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2013年我院共有38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治疗,我们为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及左旋多巴服用剂量进行记录评价分析。结果:患者接受治疗以及1年观察后,其观察组临床中治疗前后UPDRS-Ⅱ、UPDRS-Ⅲ评分比较有改善,对照组患者这2项评分的改善不明显,2组使用的左旋多巴剂量为对照组较大。结论:帕金森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其使用的左旋多巴药物剂量有所减少,患者的运动症状得到了改善,所以该治疗方法优秀,可靠。

    作者:刘佳金;刘艳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就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70例,利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治疗组(n=35),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给予治疗组采取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2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病症、体征改善情况以及住院天数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1%,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患儿治疗后头晕呕吐、发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体征情况逐渐消失,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应用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同时有效的改善了患儿的症状,使住院时间缩短,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李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16例新生儿不良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妊娠、孕周、分娩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布。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出生的不良结局新生儿,主要指黄疸新生儿、转院新生儿及死亡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整个群体中,高胆红素血症(283例)与母亲合并疾病关系密切。其中GDM(妊娠期糖尿病)、患乙肝、甲状腺疾病、贫血疾病比例高。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上,疤痕子宫、羊水的代谢异常、妊高征成前3位因素。剖宫产儿所占比例高于顺产。母亲平均年龄29岁。转入NICU31例中,24例母亲合并多种疾病及产科并发症,以产科并发症突出。其次新生儿所患疾病种类多且复杂,以肺部疾病、早产、高胆红素血症位居前3位。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与妊娠合并症关系密切,特别是代谢及内分泌疾病。在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上,疤痕子宫、羊水的代谢异常、妊高征关系密切。剖宫产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孕周<39周。在新生儿严重疾病转院的群体中,与母亲妊娠合并多种高危因素关系密切,且多孕增加患病风险,同时剖宫产增加患病危险。新生儿所患肺部疾病以RDS常见,与孕周及选择性剖宫产关系密切。

    作者:董超群;王超;黄亚英;罗少敏;袁季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心内科老年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心内科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均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另45例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8%,远高于对照组(77.8%);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临床护理路径措施的观察组满意度为100%,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80%)。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中,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其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兰;孙妮;王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联合使用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与单独使用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0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组及雷贝拉唑组,每组100例。采用x2检验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0%,奥美拉唑组为72.00%,雷贝拉唑组为71.00%。联合治疗组与奥美拉唑组及雷贝拉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高疗效、高安全性等特点。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魏伦收;索智敏;王雪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讨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依那普利叶酸应用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患有H型高血压患者共60例,按照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本次研究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采取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依那普利叶酸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治疗显效患者19例,经临床治疗有效患者8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0.00%;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治疗显效患者16例,经临床治疗有效患者6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33%。即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依那普利叶酸应用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韩学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丹东市中心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0例,采用随机表格法分为A组(观察组)及B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扩冠、调脂稳定斑块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2组患者均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急诊手术,然后分析对比2组病人的指标及情况。结果:A、B 2组病人在手术后的TIMI分级血流分别为92%(46/50)与84%(42/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替罗非班)组LVEF56±8%比B (对照)组54±5%的治疗效果好,其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手术后梗死血管的TIMI血流情况,也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几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可见具有推广及应用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卢晓操;刘亚宁;王晓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