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伟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患者82例94髋,随机分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47髋,观察组采用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等进行比较,包括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由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治疗矫正畸形、恢复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比后外侧入路全髋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当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76例胫腓骨多段骨折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88例;对照组予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性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0.91%,高于对照组54.55%,住院时间等治疗相关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8%,低于对照组29.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韩树铭;于海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42例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研究组22例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观察2组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出血量、切口关闭及切口显露的时间均多于研究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55.0%高于研究组9.1%,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予经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曾杏新;刘东光;陈理端;冯文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骨科重症监护室( 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了解骨科ICU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探讨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骨科ICU收住的患者通过前瞻性目标监测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骨科ICU22个月内共收住96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5例,发病率为4.68%,日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2.2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感染32例次,占71.11%;泌尿系统感染12例,占26.67%,血管相关性感染1例,占2.22%。呼吸机使用,尿管和留置血管插管是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开展ICU目标监测,评价感染管理干预措施成效并进行改进,可有效控制骨科ICU医院感染。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A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和手术后的各项指标(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为84.44%,2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 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为4.44%,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相比,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良好,能减少卧床时间,促进骨痂生成,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西领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医骨伤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运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独活寄生汤化裁,对照组采用独活寄生汤,2组患者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65.1%,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伤手法与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促进病情康复,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泽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在成人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中显微外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软骨性、骨性、纤维性分隔切除,硬脊膜部分切除,双硬膜管转变为单硬膜管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且应用显微外科松解术进行脊髓拴系,对神经根、脊髓及终丝进行充分松解。结果:无1例患者产生严重并发症,经过3个月~3年的随访,其中有30例获术后进行疗效判定发现,17例痊愈,8例为显效,3例为有效,2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在成人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中采用显微镜效果明显,要尽早干预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广灿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行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我院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60例患者均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实验组给予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术前、后2组损伤椎体高度复原程度差异明显;术前、后2组Cobb角组间差异轻微。结论:我院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的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较传统内固定术疗效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孔维锋;金荣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股骨颈骨折的42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疼痛率等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比使用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樊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跟骨骨折采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现状,寻找改善跟骨骨折病患临床指征的治疗方案。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取并予以手术治疗的89例跟骨骨折病患,参照随机法方案将89例病患分成2个小组,实验组45例(共46足),对照组44例(共45足)。对照组病患选择常用手术方法展开治疗,实验组病患采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病患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较之对照组,术后实验组病患在优良率、骨折恢复状况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存在着差异(P<0.05)。结论:基于跟骨骨折病患而言,采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患临床指征,加快其恢复速率,可推广。
作者:王纪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系统康复训练在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髋置换手术治疗的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系统性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Harris评分情况。结果:2组Harris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4周和术后3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术后6个月时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式康复训练有助于更全面有效地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是提高股骨头坏死手术效果理想的护理方法。
作者:张德生;董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优良率,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俊;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中国伤残医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和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以伤残医学为主的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预防、临床、康复、护理等工作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学事业的发展,开展伤残医学的学术交流,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为宗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配合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疗效。方法:本组17例患者根据骨折复位情况与功能恢复程度判定治疗结果。结果:优13例,良3例,一般1例,无差病例。结论:垂直悬吊皮肤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能够达到复位满意,功能恢复优良,并发症极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作者:王永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成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确诊为骨折的患者共90例,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5人。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40例),高于对照组中的68.89%(31例),且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辅助治疗能有效提升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金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后踝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有15例患者采用后踝固定进行治疗,将其作为实验组,另15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要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有1例感染病例,1例血肿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有2例感染、1例畸形愈合、2例血肿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踝固定治疗在踝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石广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髋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髋部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容易形成血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40%以上,致命性的肺梗塞为1~5%。本文着重探讨本院105例髋部手术病人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中老年病人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骨科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40%以上,甚至高达80%。致命性的肺梗死为1~5%[1]。本科室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105例髋部手术,所有病人经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及精心护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得报告如下。
作者:管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施行优质护理管理的价值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管理,分析2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68%)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78.05%),差异明显(P<0.05),且研究组患者发生先兆子痫、子痫、产后出血的情况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较佳。
作者:余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对肝癌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3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治疗的90例肝癌终末期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评分同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癌终末期患者应用系统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绪,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小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儿童血铅水平和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儿童门诊从2012年~2014年收治的418例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儿童进行血铅元素的测定,对儿童进行注意力测试,测试方法采用持续性操作,将所有儿童分为高铅组和低铅组,以此对儿童行为差异进行对比,于此同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结果:由数据显示,高铅组儿童注意力缺陷检出率远远高于低铅组;高铅组儿童错误数与反应时间较低铅组儿童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长的调查显示,高铅组儿童的多动指数和品行问题等的得分明显低于低铅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数据显示,儿童高血铅水平会影响儿童的注意力,导致注意力缺陷和一些有异常人的举动,对此种情况需要尽早治疗,通过早期干预达使高血铅有很好的降低,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作者:刘慧娟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