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娟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到我院进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治疗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40例,研究组为40例,给予对照组传统钢板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对2组股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断裂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给予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为13.3%,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为6.7%,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内固定断裂率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永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收治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男13例,女20例;年龄20~88岁,平均50.2岁。致伤原因:摔伤23例,交通意外伤8例,坠落伤2例。骨折按照AO分型标准:31A1型12例,31A2型16例,31A3型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小时~7天,平均1.8天。入院后3~7天进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1例发生骨折愈合后防旋转刀片锁定松动现象,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主钉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定期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愈合情况;平均手术时间97.71±8.38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45.00±18.09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4.86±0.23mm。32例获随访,愈合时间2个月~5个月,平均3个月。术后1年根据Harris评定标准进行评价:本组获优23例,良7例,中3例,优良率:90.9%。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不受影响,符合微创治疗的目的,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广辉;赵春丽;李晨;陈炳灿;赵代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因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大块或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治疗被认为是“金标准”,但由于受限于自体骨量,无法满足大段或大块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并且需要2次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疼痛和其他风险。同种异体骨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临床骨移植替代品,仍然潜在免疫排斥、慢性炎症等风险。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应具有广泛的来源、类似于自体骨生物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 Grane[1]首先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人工骨的系统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和α-半水硫酸钙(α-CSH)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近年来被广泛研究。β-TCP的降解速率较新骨形成速度还是较慢的;对α-CSH晶体形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降解速率,但仍比新骨形成的速度快。二者复合是否可使其降解速率与新骨生成速度趋于一致?本文就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兰家平;张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42例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研究组22例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观察2组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出血量、切口关闭及切口显露的时间均多于研究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55.0%高于研究组9.1%,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予经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曾杏新;刘东光;陈理端;冯文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分析跟骨钛板内固定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2例切口局部皮肤坏死,经处理后愈合良好;另外38例均Ⅰ级愈合拆线。术后8周X线复查确定跟骨宽度及Bohler、Gissane角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为:优28例、良8例、差4例,整体优良率为90.00%。结论: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且固定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盛;范忠庆;包汉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闭和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2月~2008年12月应用单臂式外固定支架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75例。结果:随访63例,随访时间4.0~16.0个月,平均14.5个月。总优良率96.8%。结论:闭和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特点,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较好方法,尤其适合年龄偏大或身体条件不适宜开放手术的病人。
作者:吕志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治疗小儿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小儿面部Ⅱ度烧伤患儿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脱细胞(猪)真皮基质]和对照组(暴露疗法),比较2组的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5.2±1.3天,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8.6±1.8天,而对照组浅Ⅱ度愈合时间7.4±1.7天,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12.4±2.7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色素沉着少、瘢痕增生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治疗小儿面部Ⅱ度烧伤创面,能有效缩短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疤痕发生率,有效避免瘢痕形成和挛缩畸形,疗效优于单纯创面暴露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髋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髋部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容易形成血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40%以上,致命性的肺梗塞为1~5%。本文着重探讨本院105例髋部手术病人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中老年病人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骨科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40%以上,甚至高达80%。致命性的肺梗死为1~5%[1]。本科室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105例髋部手术,所有病人经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及精心护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得报告如下。
作者:管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实施康复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9月期间自愿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手术的88例健康女性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满意度、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妇女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给予其康复护理服务,可促进手术满意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在成人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中显微外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软骨性、骨性、纤维性分隔切除,硬脊膜部分切除,双硬膜管转变为单硬膜管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且应用显微外科松解术进行脊髓拴系,对神经根、脊髓及终丝进行充分松解。结果:无1例患者产生严重并发症,经过3个月~3年的随访,其中有30例获术后进行疗效判定发现,17例痊愈,8例为显效,3例为有效,2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在成人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中采用显微镜效果明显,要尽早干预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广灿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患者82例94髋,随机分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47髋,观察组采用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等进行比较,包括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由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治疗矫正畸形、恢复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比后外侧入路全髋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当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对显微手外科断指患者再植手术前后的护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96例断指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随机分配。干预组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加上心理护理、危险因素管理、高标准肤温动态监测等内容。对照组只是采用普通常规护理。在结束治疗后,统计分析2组的血管危象、断指存活、血管危象救治失败、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数量对比。结果:干预组的血管危象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管危象救治失败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断指存活比较中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2项比较中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普通常规护理上加上相应的心理护理、危险因素管理等措施对断指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着有效积极的作用,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汪民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和解剖锁定钢板( A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PFNA组和ALP组,每组各51例,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ALP组行ALP内固定术,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ALP组(P<0.05);手术后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均愈合良好,无相关并发症,ALP组出现1例断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疗效相当,相比之下,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失血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丁玮;张向敏;张朝阳;肖仕辉;杨福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股骨颈骨折的42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疼痛率等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比使用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樊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施行优质护理管理的价值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管理,分析2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68%)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78.05%),差异明显(P<0.05),且研究组患者发生先兆子痫、子痫、产后出血的情况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较佳。
作者:余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康复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以为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本院于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肘关节骨折患者共计56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个组,对照组于术后3~6个月开始对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即在术后1~5天就开始行训练。结果:经不同时期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Mayo评分和ROM评定值对比,得出各指标之间P值均<0.05,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运动康复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具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加速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康复,因此应当推广在早期即行运动康复训练。
作者:陈朝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2例,采取随机分成2组的方式,每组41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仑磷酸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改善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及优髋率、良髋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症状改善快,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性推广。
作者:耿登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76例胫腓骨多段骨折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88例;对照组予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性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0.91%,高于对照组54.55%,住院时间等治疗相关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8%,低于对照组29.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韩树铭;于海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经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取传统后路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经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手术较快,减少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进恒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骨科重症监护室( 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了解骨科ICU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探讨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骨科ICU收住的患者通过前瞻性目标监测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骨科ICU22个月内共收住96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5例,发病率为4.68%,日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2.2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感染32例次,占71.11%;泌尿系统感染12例,占26.67%,血管相关性感染1例,占2.22%。呼吸机使用,尿管和留置血管插管是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开展ICU目标监测,评价感染管理干预措施成效并进行改进,可有效控制骨科ICU医院感染。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