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研究进展

兰家平;张智

关键词:磷酸三钙, 半水, 硫酸钙, 复合人工骨, 降解速率, 自体骨, 骨移植替代材料, 骨缺损修复, 新骨形成, 生物活性, 生物力学强度, 口腔颌面外科, 组织相容性, 同种异体骨, 生物相容性, 人工骨材料, 骨组织工程, 大段骨缺损, 移植治疗, 形成速度
摘要:因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大块或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治疗被认为是“金标准”,但由于受限于自体骨量,无法满足大段或大块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并且需要2次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疼痛和其他风险。同种异体骨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临床骨移植替代品,仍然潜在免疫排斥、慢性炎症等风险。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应具有广泛的来源、类似于自体骨生物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 Grane[1]首先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人工骨的系统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和α-半水硫酸钙(α-CSH)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近年来被广泛研究。β-TCP的降解速率较新骨形成速度还是较慢的;对α-CSH晶体形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降解速率,但仍比新骨形成的速度快。二者复合是否可使其降解速率与新骨生成速度趋于一致?本文就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经快速康复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组腹股沟疝患者均接受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处理措施,研究组在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快速康复外科服务。记录2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组腹股沟疝患者均顺利完成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研究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89%(4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0.00%(9例)(P<0.05)。结论:对接受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给予常规处理与快速康复外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围术期处理方法,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徐秀丽;赵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早期运动康复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康复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以为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本院于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肘关节骨折患者共计56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个组,对照组于术后3~6个月开始对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即在术后1~5天就开始行训练。结果:经不同时期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Mayo评分和ROM评定值对比,得出各指标之间P值均<0.05,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运动康复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具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加速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康复,因此应当推广在早期即行运动康复训练。

    作者:陈朝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小切口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小切口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寻找改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病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取并予以全面诊治的4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验组),选择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方案进行治疗;同期选取4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以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病患治疗效果,并且进行比较。结果:较之对照组,实验组在髋关节功能分数、并发症例数、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等方面表现出优势(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方案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患临床指标,控制不良反应形成,可推广。

    作者:黄其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扶他林作为超声介质联合超声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扶他林乳胶剂局部外用作为超声介质联合超声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11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3组:超声药透组(40例)患膝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后联合超声透入治疗,超声治疗组(40例)患膝采用传统超声治疗,扶他林乳胶剂组(31例)患膝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治疗。3组均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膝关节通过VAS评分等进行评价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扶他林组及超声治疗组)相比,实验组(超声药透组)中VAS 评分减少更多(P<0.05)。超声药透组、扶他林治疗、超声治疗组治疗后3组间总有效率分别为92.3%、63.8%和59.7%,经x2显示超声药透组与其他2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他林乳胶剂作为超声介质联合超声治疗可显著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身体功能。

    作者:李伟;范永春;刘国军;王庆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对后踝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有15例患者采用后踝固定进行治疗,将其作为实验组,另15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要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有1例感染病例,1例血肿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有2例感染、1例畸形愈合、2例血肿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踝固定治疗在踝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石广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患者82例94髋,随机分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47髋,观察组采用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等进行比较,包括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由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治疗矫正畸形、恢复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比后外侧入路全髋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当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骨伤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运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独活寄生汤化裁,对照组采用独活寄生汤,2组患者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65.1%,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伤手法与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促进病情康复,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泽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继发性肺结核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

    目的:探析继发性肺结核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90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天、3天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手术创伤轻,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等均因此减小,术后并发症更少,可行性大,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吴晓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分析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和解剖锁定钢板( A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PFNA组和ALP组,每组各51例,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ALP组行ALP内固定术,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ALP组(P<0.05);手术后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均愈合良好,无相关并发症,ALP组出现1例断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疗效相当,相比之下,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失血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丁玮;张向敏;张朝阳;肖仕辉;杨福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2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5例患者,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度和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71.1%和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6%和78.6%;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9%(4/45),与对照组患者的28.6%(12/42)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护理水平以及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瑶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开天门联合中药沐足治疗老年骨折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开天门手法联合中药沐足治疗老年骨折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20例,均伴有睡眠障碍,按是否愿意用开天门联合中药沐足治疗睡眠障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每晚睡前采用开天门手法联合中药沐足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评估其睡眠质量。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共痊愈16例,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共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8.33%(35/6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SQI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夜间实际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开天门手法联合中药沐足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骨折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楚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闭和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闭和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2月~2008年12月应用单臂式外固定支架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75例。结果:随访63例,随访时间4.0~16.0个月,平均14.5个月。总优良率96.8%。结论:闭和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特点,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较好方法,尤其适合年龄偏大或身体条件不适宜开放手术的病人。

    作者:吕志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计划生育手术中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运用探析

    目的:探讨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实施康复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9月期间自愿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手术的88例健康女性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满意度、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妇女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给予其康复护理服务,可促进手术满意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优质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2例行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与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81.7±7.9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95.1±8.1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0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感2级、3级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腹胀发生率及平均排气时间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不仅可降低剖宫产术患者疼痛感,还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作者:张婧;吕静;李雅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A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和手术后的各项指标(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为84.44%,2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 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为4.44%,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相比,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良好,能减少卧床时间,促进骨痂生成,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西领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系统康复护理对肝癌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对肝癌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3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治疗的90例肝癌终末期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评分同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癌终末期患者应用系统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绪,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小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髋部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研究

    髋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髋部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容易形成血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40%以上,致命性的肺梗塞为1~5%。本文着重探讨本院105例髋部手术病人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中老年病人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骨科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40%以上,甚至高达80%。致命性的肺梗死为1~5%[1]。本科室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105例髋部手术,所有病人经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及精心护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得报告如下。

    作者:管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早期应用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促进小儿面部Ⅱ度烧伤创面康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治疗小儿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小儿面部Ⅱ度烧伤患儿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脱细胞(猪)真皮基质]和对照组(暴露疗法),比较2组的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5.2±1.3天,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8.6±1.8天,而对照组浅Ⅱ度愈合时间7.4±1.7天,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12.4±2.7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色素沉着少、瘢痕增生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治疗小儿面部Ⅱ度烧伤创面,能有效缩短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疤痕发生率,有效避免瘢痕形成和挛缩畸形,疗效优于单纯创面暴露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骨折方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成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确诊为骨折的患者共90例,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5人。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40例),高于对照组中的68.89%(31例),且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辅助治疗能有效提升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金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如何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翻身的舒适度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0°翻身与90°翻身的舒适度和时间,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缓解紧张焦虑心理,从而减轻病人痛苦。方法:选择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患者,对比时间均为术后当天~术后第5天之内。在此期间,患者的卧床时间长,为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需要经常协助翻身。我们分别对术后患者的健侧进行30°翻身和90°翻身,观察翻身角度的舒适度和时间。结果:观察患者术后向健侧30°翻身时间大于90°翻身时间,而且侧卧角度时间越长,舒适度就越高。结论:患者术后向健侧翻身30°不仅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大大增加了患者改变体位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专科护理的优质护理质量。

    作者:汤月;宋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