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涛
目的:探讨开天门手法联合中药沐足治疗老年骨折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20例,均伴有睡眠障碍,按是否愿意用开天门联合中药沐足治疗睡眠障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每晚睡前采用开天门手法联合中药沐足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评估其睡眠质量。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共痊愈16例,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共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8.33%(35/6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SQI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夜间实际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开天门手法联合中药沐足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骨折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楚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提供帮助。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进行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共48例,男性3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8.5岁;患者采用俯卧位,术中先扪及外侧腓骨头,于膝关节后正中偏内从腓骨头顶点平面向近端延长切口,约2~3cm,沿半腱肌与腓肠肌内侧缘之间用手指钝性分离进入,将胫动静脉、胫神经、小腿三头肌外侧头牵向外侧,小腿三头肌内侧头牵向内侧,将部分后方关节囊切开,显露出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处,将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块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或锚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并在3~6个月获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膝关节后正中偏内改良直型小切口入路简单,快捷,安全,创伤更小,恢复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海波;苟永胜;付柏林;王勇;车峥;李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2例行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与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81.7±7.9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95.1±8.1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0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感2级、3级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腹胀发生率及平均排气时间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不仅可降低剖宫产术患者疼痛感,还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作者:张婧;吕静;李雅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成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确诊为骨折的患者共90例,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5人。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40例),高于对照组中的68.89%(31例),且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辅助治疗能有效提升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金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实施康复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9月期间自愿接受宫内节育器放置手术的88例健康女性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服务,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满意度、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妇女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给予其康复护理服务,可促进手术满意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分析跟骨钛板内固定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2例切口局部皮肤坏死,经处理后愈合良好;另外38例均Ⅰ级愈合拆线。术后8周X线复查确定跟骨宽度及Bohler、Gissane角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为:优28例、良8例、差4例,整体优良率为90.00%。结论: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且固定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盛;范忠庆;包汉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中国伤残医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和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以伤残医学为主的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预防、临床、康复、护理等工作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学事业的发展,开展伤残医学的学术交流,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为宗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在成人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中显微外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软骨性、骨性、纤维性分隔切除,硬脊膜部分切除,双硬膜管转变为单硬膜管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且应用显微外科松解术进行脊髓拴系,对神经根、脊髓及终丝进行充分松解。结果:无1例患者产生严重并发症,经过3个月~3年的随访,其中有30例获术后进行疗效判定发现,17例痊愈,8例为显效,3例为有效,2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在成人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中采用显微镜效果明显,要尽早干预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广灿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在患者的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观察关节镜治疗这一治疗方法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的护理效果如何。方法:任意选择一个医院将于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到该院进行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进行研究,选取100例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为50名,观察组50名,同时将患者的治疗时间作为研究的中心,根据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治疗的内容以及对患者实施临床方面的相关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以及住院费用上均比对照组的患者少,同时观察组的满意度以及总满意度也是高于对照组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结论:观察组的患者其在护理效果上十分明显,这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优质的服务,同时还为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住院的时间,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改善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患者对于医院的满意度。
作者:韩春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对显微手外科断指患者再植手术前后的护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96例断指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随机分配。干预组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加上心理护理、危险因素管理、高标准肤温动态监测等内容。对照组只是采用普通常规护理。在结束治疗后,统计分析2组的血管危象、断指存活、血管危象救治失败、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数量对比。结果:干预组的血管危象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管危象救治失败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断指存活比较中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2项比较中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普通常规护理上加上相应的心理护理、危险因素管理等措施对断指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着有效积极的作用,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汪民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行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我院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60例患者均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实验组给予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术前、后2组损伤椎体高度复原程度差异明显;术前、后2组Cobb角组间差异轻微。结论:我院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的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较传统内固定术疗效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孔维锋;金荣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微创介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消融手术加医用臭氧髓核消融手术方式进行病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医用臭氧髓核消融手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80天的病症恢复优良率约为92%,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80天的病症恢复优良率约为84%,2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且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射频热凝消融术加医用臭氧髓核消融术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霍永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到我院进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治疗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40例,研究组为40例,给予对照组传统钢板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对2组股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断裂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给予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为13.3%,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为6.7%,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内固定断裂率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永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A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和手术后的各项指标(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为84.44%,2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 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为4.44%,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相比,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良好,能减少卧床时间,促进骨痂生成,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西领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析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均进行常规清洁导尿、尿意习惯的训练。治疗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频率为1次/d,20min/次,20次为1疗程。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在此过程中观察记录2组治疗前后24小时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及残余尿量,后分析比对2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患者24小时内排尿次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后相比也有明显的下降,排尿量显著增多,同时治疗组尿失禁次数与治疗前后相比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明显。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痊愈情况(69.6%)明显高于对照组(30.4%),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0435,P=0.0080)。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实用安全,效果明显。
作者:刘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扶他林乳胶剂局部外用作为超声介质联合超声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11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3组:超声药透组(40例)患膝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后联合超声透入治疗,超声治疗组(40例)患膝采用传统超声治疗,扶他林乳胶剂组(31例)患膝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胶剂治疗。3组均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膝关节通过VAS评分等进行评价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扶他林组及超声治疗组)相比,实验组(超声药透组)中VAS 评分减少更多(P<0.05)。超声药透组、扶他林治疗、超声治疗组治疗后3组间总有效率分别为92.3%、63.8%和59.7%,经x2显示超声药透组与其他2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他林乳胶剂作为超声介质联合超声治疗可显著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身体功能。
作者:李伟;范永春;刘国军;王庆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施行优质护理管理的价值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管理,分析2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68%)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78.05%),差异明显(P<0.05),且研究组患者发生先兆子痫、子痫、产后出血的情况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较佳。
作者:余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42例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研究组22例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观察2组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出血量、切口关闭及切口显露的时间均多于研究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55.0%高于研究组9.1%,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予经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曾杏新;刘东光;陈理端;冯文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髋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髋部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容易形成血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40%以上,致命性的肺梗塞为1~5%。本文着重探讨本院105例髋部手术病人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中老年病人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骨科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40%以上,甚至高达80%。致命性的肺梗死为1~5%[1]。本科室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105例髋部手术,所有病人经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及精心护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得报告如下。
作者:管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2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5例患者,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度和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71.1%和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6%和78.6%;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9%(4/45),与对照组患者的28.6%(12/42)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护理水平以及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瑶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