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来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腋神经损伤患者漏诊原因。方法:发现后均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腋神经损伤,确诊后均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应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距离外伤的时间长短,指导患者患肢制动抬高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锻炼。5例多发伤患者和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确诊后及时补充临床诊断,加用营养神经药物,给予患肢三角巾固定患肢并抬高,待患肢消肿疼痛缓解后,开始指导患指功能锻炼;肩关节脱位患者3周后开始进行患指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经及时补救治疗处理后,神经障碍症状恢复正常。1例漏诊2个月患者,由于发现时间较迟,尽管神经症状恢复,但由于功能锻炼未能及时跟上,患肢的肩关节的上举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因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未要求进一步治疗。结论:腋神经损伤易漏诊,应从损伤部位、病史、发病机制及肌电图等方面给予重视。
作者:李光明;杨磊;千东升;张志伟;李科;王肖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索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我院78例畸残患者进行观察,通过对病人早期神经炎发现及治疗、自我防护、假肢安装与溃疡防治,有效的防止和减轻了溃疡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结果:凭借康复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举措,患者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治疗前,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工作收效良好,通过对麻风病病人完善规范畸残预防和康复护理工作,可以明显提升麻风病病人生存质量和康复水平,临床护理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微粒皮移植手术与延期微粒皮移植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微粒皮移植手术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四肢切削痂与微粒皮移植同期手术,观察组采用四肢切削痂手术后待生物敷料去除再进行微粒皮移植手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凝血功能系统以及植皮成活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植皮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延期微粒皮移植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植皮存活率。
作者:孙同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KOA)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KOA患者资料,按治疗所用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54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治疗,观察组6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对比2组具体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在2组治疗后VAS与Lysholm评分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KOA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2例(44髋)年龄为6个月内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婴儿,其中男性7例,女性35例,单侧40例,双侧2例,年龄6~24周。根据Graf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病理分型,7髋为Ⅱa(-)型,18髋为Ⅱb型,12髋为Ⅱc型,6髋为Ⅲ型,1髋为Ⅳ型。患儿体检发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患儿存在双侧臀纹不对称,或伴有患侧髋关节屈曲外展受限,经Graf 静态超声技术明确诊断。均采用Pavlik 吊带治疗,间隔1周复诊1次,3周后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4~24周,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39例(40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经超声和X线片检查,相关指标达到正常,确认治愈。3例(4髋)在经Pavlik治疗过程中,经超声检查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全部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Pavlik 吊带对于Graf Ⅱ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 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治疗。超声检查可达到动态观察Pavlik 吊带治疗效果的目的。早期超声检查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能早期得到 Pavlik 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少患儿远期遗留畸形和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校光;胡士琪;李永智;李赫;金芝学;戚秀丽;姜胜宇;胡涛;金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针对创伤骨科中的骨折患者,讨论固定的方法,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创伤骨科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50例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3组,分别定义为A1组、A2组、A3组。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A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A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A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0%,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优于A2组及A3组,A2组优于A3组。结论: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实施治疗。钢板内固定治疗、髓内针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架)治疗,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需对症实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晓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与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开放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效果以及术后腰背残障功能改善程度,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锥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OD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均有良好效果,然而经皮微创手术临床指标更加优秀,患者术后腰背残障功能改善更多。
作者:刘晓非;李东敏;王枢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比较2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和对照组的22.50%相比有明显下降( 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和对照组的85.00%相比有明显上升( P<0.01)。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运彩;夏翠兰;陆淑仙;白小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MIPPO)治疗四肢骨折后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并发症是否发生的情况,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未发生并发症的对照组( n=50)和发生并发症的观察组( n=50)。对这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情况,总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具体发生情况对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结果: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和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原发病、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有关。观察组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骨不连、钢板断裂、螺钉切割以及骨成角畸形,除骨成角畸形外,其余并发症均得到有效的治疗,并成功治愈。结论:在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时,应针对患者存在的并发症危险因素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以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
作者:孙起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治疗锁骨骨折患者采用化瘀健骨汤联合绷带外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增康颈腰椎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48例,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2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绷带外固定术,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化瘀健骨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FIM与VAS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为38.06±6.11分,VAS为0.90±0.11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对照组结痂率为70.8%,明显低于观察组91.7%,对比P<0.05。结论:化瘀健骨汤及绷带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孙建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中选出91例,其均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了解术后护理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护理效果优秀的共55例,占比60.44%;护理效果良好的共36例,占比39.56%,护理效果优良率为100%。随访过程中共发现有3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5例患者具有高血压症状、7例患者具有便秘症状,同时有8例患者出院后未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在纠正后均明显恢复。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较为突出,但同时其临床风险性较大,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必须采用合理、科学的干预手段才能够提升整体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和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采用这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76例。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45例,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31例,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张力带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32%。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尺骨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使用。
作者:黄永兴;张永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中医正骨松解手法用于踝关节术后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踝关节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正骨松解手法进行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2%,实验组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2%。经过治疗的症状体征评分,2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均有降低,实验组更加明显。结论:对于踝关节术后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正骨松解手法的康复治疗,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PFLP、PFNA、DHS 3种方法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A组(41例)、B组(42例)、C组(43例),分别给予PFLP、PFNA、DHS,对比3组效果。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32.5±5.7分钟,明显短于A组95.8±4.6分钟、C组102.6±3.6分钟,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PFLP、PFNA、DHS 3种方法效果显著,而PFNA方法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周数等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尚富;幸炳泉;何华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探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功能锻炼、饮食调护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2.81±0.53分,低于对照组的4.06±0.62分,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75.73±9.21分,则较对照组的60.11±8.83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增军;陈浩雄;赵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法联合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双侧固定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44例,为单侧固定组。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并且单侧固定组末次评分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改善率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P均<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减轻症状,为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乐周;黄燕辉;袁朝勇;廖家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后路椎板全切除减压术进行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的程度、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比观察组低16.00%;观察组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有显著疗效,并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对临床上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德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作者: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骨科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老年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常规的对症缓解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因素,制定管理对策;对比风险管理前后的跌倒高风险率及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风险管理前,300例患者中跌倒高风险87例,占29.00%,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患者14例,占4.67%;风险管理后,300例患者中跌倒高风险25例,占8.33%,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患者3例,占1.00%;风险管理后,跌倒高风险例数及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小于风险管理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显著减少骨科老年人发生跌倒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减少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骨科老年人的护理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梁群芳;杨柳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汇总1637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4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接台、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室的管理、术者的技能、术后切口管理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