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临床方法对策探讨

罗晓彬

关键词:创伤骨科, 骨折, 固定, 疗效
摘要:目的:针对创伤骨科中的骨折患者,讨论固定的方法,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创伤骨科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50例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3组,分别定义为A1组、A2组、A3组。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A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A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A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0%,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优于A2组及A3组,A2组优于A3组。结论: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实施治疗。钢板内固定治疗、髓内针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架)治疗,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需对症实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丛刺电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目的:研究丛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 fMRI脑功能成像。方法:2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丛刺电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体征积分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10/10),对照组为60.00%(6/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体征积分均明显减小,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征积分减小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丛刺法能够把对颈部的刺激由原来点状刺激扩展到面状刺激,使刺激面积增加,明显提高了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jiang Hospital ,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the corresponding random number is even as theobserva-tion group, odd as control group ,10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uster electric acupuncture treatment ,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electric acupuncture treatment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integral and signs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evaluate the effect.Results: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10/10), the control group was 60%(6/10),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ymptom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 vertebral artery , 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and symptom integral vertebral artery, 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Conclusion:cluster needling could take on the neck of the stimulus from the original extended topunctate stimuli planar stimulation , the stimulation area increased ,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curative effect , it might b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作者:夏东斌;王熙龙;席建东;黄维媚;欧阳怀亮;黄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临床应用价值评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的第2天,其中50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将这5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化瘀止痛方进行治疗,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使用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患者患侧膝盖的无痛屈曲度数,评价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更低(P<0.05),其膝盖无痛屈曲度数明显更高(P<0.05),临床治疗效果更优(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接受化瘀止痛方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膝骨关节功能,有效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克氏针张力带和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和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采用这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76例。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45例,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31例,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张力带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32%。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尺骨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使用。

    作者:黄永兴;张永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吊带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2例(44髋)年龄为6个月内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婴儿,其中男性7例,女性35例,单侧40例,双侧2例,年龄6~24周。根据Graf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病理分型,7髋为Ⅱa(-)型,18髋为Ⅱb型,12髋为Ⅱc型,6髋为Ⅲ型,1髋为Ⅳ型。患儿体检发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患儿存在双侧臀纹不对称,或伴有患侧髋关节屈曲外展受限,经Graf 静态超声技术明确诊断。均采用Pavlik 吊带治疗,间隔1周复诊1次,3周后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4~24周,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39例(40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经超声和X线片检查,相关指标达到正常,确认治愈。3例(4髋)在经Pavlik治疗过程中,经超声检查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全部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Pavlik 吊带对于Graf Ⅱ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 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治疗。超声检查可达到动态观察Pavlik 吊带治疗效果的目的。早期超声检查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能早期得到 Pavlik 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少患儿远期遗留畸形和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校光;胡士琪;李永智;李赫;金芝学;戚秀丽;姜胜宇;胡涛;金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锁定加压钢板与普通加压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与普通加压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胫腓骨骨折,其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56例,采用普通加压钢板(OCP)45例。方差分析比较2组的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检验比较2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LCP组平均随访25±2.6个月,OCP组平均随访24±2.8个月。优良率LCP组92.6%,OCP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平均骨痂出现时间38.5±4.3天、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50.6±5.5天、平均手术时间43.9±6.6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83.7±8.8ml,OCP组平均骨痂出现时间47.8±5.6天、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2±6.2天、平均手术时间61.9±5.9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225.3±10.7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2组在平均感染率、骨不连率及内固定断裂率上LCP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5),在平均骨外露率、畸形愈合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加压钢板(OCP)相比,锁定加压钢板(LCP)更具优势。

    作者:杨永波;周鹰飞;周大凯;李慧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头孢呋辛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并依照患者症状加减,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肿胀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骨痂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3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0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邓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加味桃红四物汤对提高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雷州市北和卫生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58例,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比2组术后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93.1%,对比P>0.05;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为13.8%,高于观察组3.4%,对比P<0.05;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与VA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对比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可促进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庄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中选出91例,其均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了解术后护理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护理效果优秀的共55例,占比60.44%;护理效果良好的共36例,占比39.56%,护理效果优良率为100%。随访过程中共发现有3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5例患者具有高血压症状、7例患者具有便秘症状,同时有8例患者出院后未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在纠正后均明显恢复。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较为突出,但同时其临床风险性较大,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必须采用合理、科学的干预手段才能够提升整体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开放手术与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与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开放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效果以及术后腰背残障功能改善程度,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锥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OD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均有良好效果,然而经皮微创手术临床指标更加优秀,患者术后腰背残障功能改善更多。

    作者:刘晓非;李东敏;王枢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40例,结合当前的临床手术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工作,40例患者经过皮瓣修复术的患者其创面皮瓣大部分存活,仅出现小部分皮瓣坏死并通过清创、小面积植皮可修复的现象,日后的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针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具有简单、可靠、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伟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辛伐他汀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辛伐他汀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成年健康北华大学实验用兔共30只,雌雄不限,6个月龄,体重1.5~2kg,随即分3组:模型组(A组),给予地塞米松肌注10 mg /kg .w,激素加辛伐他汀组(B组),给以上剂量地塞米松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1mg /kg .d,空白组(C组),同期注射生理盐水2ml /kg . w。每组10只。实验8周后气栓法处死动物,取股骨头标本作组织形态学及凋亡细胞检测( Tunel法)。结果:(1)光镜下A,B2组较C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A组上述改变更明显。(2)A组和B组骨细胞凋亡较C组增多且A组亦较B组明显增多。(3)A组股骨头骨小梁空骨陷窝百分比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1),且股骨头骨细胞凋亡指数亦高于另外2组(P<0.01)。 B、C组间上述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起重要作用,辛伐他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早期骨细胞凋亡,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多层螺旋CT和X线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X线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96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给予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2种方法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病变分级情况。结果: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方面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软组织囊肿、关节面腐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及骨质增生硬化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软组织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高,可准确、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种特征和受累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全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应用X-tube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的报道

    目的:探讨经扩张通道管系统( METRxX-Tube )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 LDH)术的相关并发症,寻找相应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LDH行X-Tube手术治疗106例患者,获得如年龄、性别、节段类型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等信息。结果:术中中转行标准OD操作手术8例,膜囊撕裂造成脑脊液漏3例,术中神经根牵引不当而拉伤(无根袖撕脱)2例,术中椎管内血管出血2例。随访1~3年,失访21例,失访率19.63%。术后1例手术部位感染,术后6周症状缓解98例,有效率91.59%。随访终末期,责任节段椎体不稳5例,椎体部位复发16例。结论:使用X-Tube治疗单节段LDH存在相关并发症风险,术前严格掌握好适应证,术中个体化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等各个层面,降低X-Tube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海拉提·瓦提别克;苏严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关节镜下有限清理联合骨赘清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KOA)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KOA患者资料,按治疗所用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54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治疗,观察组6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对比2组具体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在2组治疗后VAS与Lysholm评分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KOA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临床方法对策探讨

    目的:针对创伤骨科中的骨折患者,讨论固定的方法,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创伤骨科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50例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3组,分别定义为A1组、A2组、A3组。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A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A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A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0%,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优于A2组及A3组,A2组优于A3组。结论: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实施治疗。钢板内固定治疗、髓内针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架)治疗,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需对症实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晓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法联合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双侧固定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44例,为单侧固定组。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并且单侧固定组末次评分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改善率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P均<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减轻症状,为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乐周;黄燕辉;袁朝勇;廖家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功能锻炼、饮食调护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2.81±0.53分,低于对照组的4.06±0.62分,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75.73±9.21分,则较对照组的60.11±8.83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增军;陈浩雄;赵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PFLP、PFNA、DHS 3种方法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A组(41例)、B组(42例)、C组(43例),分别给予PFLP、PFNA、DHS,对比3组效果。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32.5±5.7分钟,明显短于A组95.8±4.6分钟、C组102.6±3.6分钟,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PFLP、PFNA、DHS 3种方法效果显著,而PFNA方法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周数等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尚富;幸炳泉;何华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体会

    目的:对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采用PFNA,对我院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后对这28例患者进行随访5~12个月,28例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后功能恢复优的患者有25例,占89.3%,恢复良的患者有3例,占1.07%。结论:PFNA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早期的负重行走,可以说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且伴有骨质疏松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胡继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