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杰
目的:分析下肢洗剂配合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36例,采用下肢洗剂(伸筋草、透骨草、艾叶、红花、川芎)配合手术钛板内固定治疗该疾病。结果:参与本次治疗的3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优秀的有21例,治疗效果一般的有12例,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有3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1.7%。术后骨折解剖复位,X线显示的有31例,近解剖复位5例,内固定位置满意且牢固的有33例,相对满意的有3例,所有患者治疗切口于1期愈合,随访1~3年骨折痊愈。结论:内服中药能够避免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加快骨折愈合速度。熏洗是主要是通过药物蒸汽作用,对患部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益气通气等功效,两者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作者:杨耀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腰椎骨折患者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时行骨水泥强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骨折老年患者3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在撑开复位手术中首先将骨水泥注入,然后待骨水泥凝固后再行常规撑开复位及植骨融合,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改善和椎体复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前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老年腰椎骨折治疗方法,在治疗时联合骨水泥强化可增强椎体强度,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复位高度丢失情况,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号广;赵刚;桓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比较2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和对照组的22.50%相比有明显下降( 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和对照组的85.00%相比有明显上升( P<0.01)。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运彩;夏翠兰;陆淑仙;白小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后路椎板全切除减压术进行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的程度、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比观察组低16.00%;观察组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有显著疗效,并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对临床上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德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3.94%,对照组优良率为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骨折复位,通过早期加强功能锻炼,可恢复肘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生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骶髂关节以及脊柱的附着点的炎症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目前的研究显示有多种原因均会造成强直性脊柱炎,例如HLA-B27会造成患者出现强直性脊柱炎,同时一些微生物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对患者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强制性脊柱炎属于一种风湿性疾病,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类型,会导致患者脊柱出现纤维化以及强直等情况,也会累及患者的骶髂关节,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1]。在临床表现上,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低热以及厌食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较轻,因此患者往往无法发现自身疾病,因此会延误佳治疗时期。患者在发病中期,会出现骶髂关节炎、腰胸颈椎的病变以及周围关节病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在患者的发病晚期[2]。患者会出现心脏、五官、前列腺以及肾脏的病变。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骨骼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骼疾病,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甚至极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通过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3]。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强直性脊柱炎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蒋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及锁定重建钢板单皮质固定技术治疗 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复杂的Pilon骨折采用小切口复位,并放置锁定重建钢板行单皮质固定支撑。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23例患者在术后得到10~16个月时间不等的随访期,23例患者骨折愈合顺利,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根据Mazur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其中优15例,良6例,可2例。无伤口感染、骨不连,关节僵直及力线不良等并发症。结论:根据pilon骨折具体情况,在骨折移位显著处作小切口,微创操作复位骨折,再放置锁定重建钢板,骨折线远近侧单皮质螺钉固定。可达到少剥离,保护软组织及骨膜血供,在多平面予以骨折有效支撑,疗效满意。
作者:修先伦;吴银松;苏孟华;傅廷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作者: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2例(44髋)年龄为6个月内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婴儿,其中男性7例,女性35例,单侧40例,双侧2例,年龄6~24周。根据Graf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病理分型,7髋为Ⅱa(-)型,18髋为Ⅱb型,12髋为Ⅱc型,6髋为Ⅲ型,1髋为Ⅳ型。患儿体检发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患儿存在双侧臀纹不对称,或伴有患侧髋关节屈曲外展受限,经Graf 静态超声技术明确诊断。均采用Pavlik 吊带治疗,间隔1周复诊1次,3周后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4~24周,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39例(40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经超声和X线片检查,相关指标达到正常,确认治愈。3例(4髋)在经Pavlik治疗过程中,经超声检查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全部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Pavlik 吊带对于Graf Ⅱ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 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治疗。超声检查可达到动态观察Pavlik 吊带治疗效果的目的。早期超声检查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能早期得到 Pavlik 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少患儿远期遗留畸形和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校光;胡士琪;李永智;李赫;金芝学;戚秀丽;姜胜宇;胡涛;金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 THA)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在髋关节病变中的临床疗效以及2种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THA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THA手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治疗后VAS、Harri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手术指标以及术后VAS、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比较中,躯体角色、总的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卫生4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其余4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深入推广。
作者:刘胜元;黄建民;马建军;韦建恒;吴裕华;何居璘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康复治疗在小儿脑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把所有患儿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2组各有42例患儿,对比组42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智力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智力恢复情况比对比组的好,同时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对比组总有效率为80.9%,2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质量,使患儿更快的康复。
作者:帕提古丽.尼牙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微粒皮移植手术与延期微粒皮移植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微粒皮移植手术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四肢切削痂与微粒皮移植同期手术,观察组采用四肢切削痂手术后待生物敷料去除再进行微粒皮移植手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凝血功能系统以及植皮成活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植皮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延期微粒皮移植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植皮存活率。
作者:孙同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探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功能锻炼、饮食调护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2.81±0.53分,低于对照组的4.06±0.62分,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75.73±9.21分,则较对照组的60.11±8.83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增军;陈浩雄;赵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行内固定术的97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研究组( n=4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7%,对照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固定术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作者:田肆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的第2天,其中50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将这5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化瘀止痛方进行治疗,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使用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患者患侧膝盖的无痛屈曲度数,评价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更低(P<0.05),其膝盖无痛屈曲度数明显更高(P<0.05),临床治疗效果更优(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接受化瘀止痛方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膝骨关节功能,有效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骨外科收治的6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人。采用分组进行沟通的方法,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法进行沟通护理,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患沟通方法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90.22±10.80分,高于对照组的65.12±17.43分,研究组患者临床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64%。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增加,愿意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韩世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实施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实施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心理状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8周,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周SAS评分及SD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后,应用护理路径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负性心理,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本次主要浅析康复护理在结核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结核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对2组结核病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效果对比,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为: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7.67±2.56分,护理满意率100%,治疗依从率90.00%;对照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1.35±3.99分,护理满意率83.33%,治疗依从率76.66%。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在肺结核病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法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患者全面的了解病情,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1.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6.92%,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有效提高治疗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范磊;宋良玉;沙广钊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