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康复护理在结核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

隋晓丽

关键词:康复护理, 结核病, 有效性
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浅析康复护理在结核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结核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对2组结核病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效果对比,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为: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7.67±2.56分,护理满意率100%,治疗依从率90.00%;对照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1.35±3.99分,护理满意率83.33%,治疗依从率76.66%。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在肺结核病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法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患者全面的了解病情,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临床方法对策探讨

    目的:针对创伤骨科中的骨折患者,讨论固定的方法,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创伤骨科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50例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3组,分别定义为A1组、A2组、A3组。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A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A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A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0%,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优于A2组及A3组,A2组优于A3组。结论: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实施治疗。钢板内固定治疗、髓内针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架)治疗,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需对症实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晓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克氏针张力带和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和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采用这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76例。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45例,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31例,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张力带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32%。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尺骨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使用。

    作者:黄永兴;张永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汇总1637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4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接台、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室的管理、术者的技能、术后切口管理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实施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实施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心理状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8周,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周SAS评分及SD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后,应用护理路径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负性心理,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对维持性血透析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分析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取2013年7月~2014年11月期间本院60例进行维持性血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后,30例患者中,27例患者的生活能够自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3.3%,;而在对照组30例患者中,能够生活自理的只有18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0.0%,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血透析的认识,争取了患者的主动配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金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临床应用价值评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的第2天,其中50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将这5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化瘀止痛方进行治疗,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使用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患者患侧膝盖的无痛屈曲度数,评价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更低(P<0.05),其膝盖无痛屈曲度数明显更高(P<0.05),临床治疗效果更优(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接受化瘀止痛方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膝骨关节功能,有效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方式,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2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6~12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9.6%),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且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朝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在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应用

    目的:探究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在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64例四肢开放性骨折病人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选用常规倾倒进行冲洗,观察组使用电动脉冲吸引器进行冲洗。记录比较2组病人2天伤口内渗出液的细菌培养量、冲洗清创用时、冲洗液使用量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冲洗后,观察组清创2天内伤口渗出液的细菌培养量、冲洗清创用时、冲洗液使用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线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在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蔡学海;林远刚;彭庆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MIPPO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探讨

    目的:研究并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MIPPO)治疗四肢骨折后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并发症是否发生的情况,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未发生并发症的对照组( n=50)和发生并发症的观察组( n=50)。对这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情况,总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具体发生情况对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结果: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和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原发病、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有关。观察组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骨不连、钢板断裂、螺钉切割以及骨成角畸形,除骨成角畸形外,其余并发症均得到有效的治疗,并成功治愈。结论:在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时,应针对患者存在的并发症危险因素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以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

    作者:孙起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折康复的治疗与减少关节并发症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骨折康复治疗措施及对减少关节并发症的作用影响。方法:112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骨折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疗法,评价临床疗效及关节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和关节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的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关节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现锋;董凤君;崔中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40例,结合当前的临床手术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工作,40例患者经过皮瓣修复术的患者其创面皮瓣大部分存活,仅出现小部分皮瓣坏死并通过清创、小面积植皮可修复的现象,日后的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针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具有简单、可靠、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伟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观察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行内固定术的97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研究组( n=4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7%,对照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固定术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作者:田肆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切口锁定重建钢板单皮质固定治疗Pilon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及锁定重建钢板单皮质固定技术治疗 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复杂的Pilon骨折采用小切口复位,并放置锁定重建钢板行单皮质固定支撑。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23例患者在术后得到10~16个月时间不等的随访期,23例患者骨折愈合顺利,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根据Mazur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其中优15例,良6例,可2例。无伤口感染、骨不连,关节僵直及力线不良等并发症。结论:根据pilon骨折具体情况,在骨折移位显著处作小切口,微创操作复位骨折,再放置锁定重建钢板,骨折线远近侧单皮质螺钉固定。可达到少剥离,保护软组织及骨膜血供,在多平面予以骨折有效支撑,疗效满意。

    作者:修先伦;吴银松;苏孟华;傅廷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颈椎骨折脱位52例,依照手术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方式为后路手术,共26例;给予余26例前路手术,入组研究组。观察对比疗效。结果:组间对比,研究组出血量少(P<0.05),手术时间短(P<0.05),椎体水平移位和Cobb角改善明显(P<0.05),随访神经功能各项评分较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实施前路手术,治疗有效,具有很大推广意义。

    作者:牛东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头孢呋辛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并依照患者症状加减,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肿胀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骨痂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3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0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邓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风险管理在骨科老年人护理中的运用体会

    目的:探究骨科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老年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常规的对症缓解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因素,制定管理对策;对比风险管理前后的跌倒高风险率及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风险管理前,300例患者中跌倒高风险87例,占29.00%,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患者14例,占4.67%;风险管理后,300例患者中跌倒高风险25例,占8.33%,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患者3例,占1.00%;风险管理后,跌倒高风险例数及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小于风险管理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显著减少骨科老年人发生跌倒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减少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骨科老年人的护理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梁群芳;杨柳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辛伐他汀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辛伐他汀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成年健康北华大学实验用兔共30只,雌雄不限,6个月龄,体重1.5~2kg,随即分3组:模型组(A组),给予地塞米松肌注10 mg /kg .w,激素加辛伐他汀组(B组),给以上剂量地塞米松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1mg /kg .d,空白组(C组),同期注射生理盐水2ml /kg . w。每组10只。实验8周后气栓法处死动物,取股骨头标本作组织形态学及凋亡细胞检测( Tunel法)。结果:(1)光镜下A,B2组较C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A组上述改变更明显。(2)A组和B组骨细胞凋亡较C组增多且A组亦较B组明显增多。(3)A组股骨头骨小梁空骨陷窝百分比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1),且股骨头骨细胞凋亡指数亦高于另外2组(P<0.01)。 B、C组间上述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起重要作用,辛伐他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早期骨细胞凋亡,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手术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 THA)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在髋关节病变中的临床疗效以及2种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THA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THA手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治疗后VAS、Harri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手术指标以及术后VAS、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比较中,躯体角色、总的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卫生4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其余4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深入推广。

    作者:刘胜元;黄建民;马建军;韦建恒;吴裕华;何居璘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治疗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6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临床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2种不同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主要指标为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中线和后缘高度以及手术前后患者后凸角Cobb、VAS(疼痛)评分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后缘高度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2组患者后凸角Cobb、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 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椎体高度,缩小后凸角Cobb,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聂晶鑫;尚静波;姜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作者: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