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元;黄建民;马建军;韦建恒;吴裕华;何居璘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法联合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双侧固定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44例,为单侧固定组。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并且单侧固定组末次评分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改善率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P均<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减轻症状,为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乐周;黄燕辉;袁朝勇;廖家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和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采用这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76例。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45例,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31例,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张力带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32%。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尺骨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使用。
作者:黄永兴;张永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腰椎骨折患者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时行骨水泥强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骨折老年患者3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在撑开复位手术中首先将骨水泥注入,然后待骨水泥凝固后再行常规撑开复位及植骨融合,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改善和椎体复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前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老年腰椎骨折治疗方法,在治疗时联合骨水泥强化可增强椎体强度,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复位高度丢失情况,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号广;赵刚;桓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KOA)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KOA患者资料,按治疗所用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54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治疗,观察组6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对比2组具体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在2组治疗后VAS与Lysholm评分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KOA患者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骨赘清除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KOA)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KOA诊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B组60例。 A组选择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B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所有病人经过1个疗程5周治疗,并于治疗前、疗程后及疗程后第1、3、6个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定疼痛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VAS评分的改善均明显高于B组同时间点,2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见效快,疗效持久,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明显等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作者:刘建成;董宝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2例(44髋)年龄为6个月内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婴儿,其中男性7例,女性35例,单侧40例,双侧2例,年龄6~24周。根据Graf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病理分型,7髋为Ⅱa(-)型,18髋为Ⅱb型,12髋为Ⅱc型,6髋为Ⅲ型,1髋为Ⅳ型。患儿体检发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患儿存在双侧臀纹不对称,或伴有患侧髋关节屈曲外展受限,经Graf 静态超声技术明确诊断。均采用Pavlik 吊带治疗,间隔1周复诊1次,3周后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4~24周,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39例(40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经超声和X线片检查,相关指标达到正常,确认治愈。3例(4髋)在经Pavlik治疗过程中,经超声检查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全部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Pavlik 吊带对于Graf Ⅱ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 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治疗。超声检查可达到动态观察Pavlik 吊带治疗效果的目的。早期超声检查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能早期得到 Pavlik 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少患儿远期遗留畸形和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校光;胡士琪;李永智;李赫;金芝学;戚秀丽;姜胜宇;胡涛;金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3.94%,对照组优良率为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骨折复位,通过早期加强功能锻炼,可恢复肘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生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骶髂关节以及脊柱的附着点的炎症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目前的研究显示有多种原因均会造成强直性脊柱炎,例如HLA-B27会造成患者出现强直性脊柱炎,同时一些微生物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对患者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强制性脊柱炎属于一种风湿性疾病,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类型,会导致患者脊柱出现纤维化以及强直等情况,也会累及患者的骶髂关节,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1]。在临床表现上,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低热以及厌食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较轻,因此患者往往无法发现自身疾病,因此会延误佳治疗时期。患者在发病中期,会出现骶髂关节炎、腰胸颈椎的病变以及周围关节病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在患者的发病晚期[2]。患者会出现心脏、五官、前列腺以及肾脏的病变。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骨骼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骼疾病,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甚至极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通过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3]。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强直性脊柱炎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蒋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31例行内固定术治疗,34例行单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7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其余各组( P<0.05),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其余各组明显延长( P>0.05);各组功能康复优良率依次为70.97%、76.47%、86.49%、90.70%。结论: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小,但功能康复效果不及股骨头及关节置换,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付长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方式,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2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6~12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9.6%),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且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朝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治疗锁骨骨折患者采用化瘀健骨汤联合绷带外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增康颈腰椎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48例,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2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绷带外固定术,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化瘀健骨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FIM与VAS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为38.06±6.11分,VAS为0.90±0.11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对照组结痂率为70.8%,明显低于观察组91.7%,对比P<0.05。结论:化瘀健骨汤及绷带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孙建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索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我院78例畸残患者进行观察,通过对病人早期神经炎发现及治疗、自我防护、假肢安装与溃疡防治,有效的防止和减轻了溃疡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结果:凭借康复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举措,患者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治疗前,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工作收效良好,通过对麻风病病人完善规范畸残预防和康复护理工作,可以明显提升麻风病病人生存质量和康复水平,临床护理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在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64例四肢开放性骨折病人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选用常规倾倒进行冲洗,观察组使用电动脉冲吸引器进行冲洗。记录比较2组病人2天伤口内渗出液的细菌培养量、冲洗清创用时、冲洗液使用量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冲洗后,观察组清创2天内伤口渗出液的细菌培养量、冲洗清创用时、冲洗液使用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线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在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蔡学海;林远刚;彭庆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临床上将患者在创伤后所导致的肘关节功能障碍定义为患者在创伤后导致的肘部关节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在经过6个月以上的正规的肘关节功能康复治疗而仍旧无法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患者在肘部遭到创伤后极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肘关节功能障碍,临床上将患者在肘关节创伤时导致的肘关节功能的受限和丧失具体包括肘关节的伸屈和旋转等功能严重受限或者完全丧失的症状统称为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1]。肘关节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高空作业的增加,创伤后导致的患者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患者的致残率也逐年增加[2]。因此,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就成为现在医学界的一大热点和难点。现就将近几年在临床上关于肘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韦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X线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96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给予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2种方法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病变分级情况。结果: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方面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软组织囊肿、关节面腐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及骨质增生硬化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软组织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高,可准确、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种特征和受累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全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骨外科收治的6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人。采用分组进行沟通的方法,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法进行沟通护理,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患沟通方法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90.22±10.80分,高于对照组的65.12±17.43分,研究组患者临床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64%。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增加,愿意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韩世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汇总1637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4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接台、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室的管理、术者的技能、术后切口管理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行护理干预的具体功用和方法。方法:从2011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中抽取50例。给予患者优质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血量循环护理、康复指导等护理干预,分析具体的护理效果和护理干预的重要临床价值。观察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病情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0例患者接受优质的护理干预后,病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非手术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恢复身体健康,还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自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刘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康复治疗在小儿脑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把所有患儿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2组各有42例患儿,对比组42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智力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智力恢复情况比对比组的好,同时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对比组总有效率为80.9%,2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质量,使患儿更快的康复。
作者:帕提古丽.尼牙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中医正骨松解手法用于踝关节术后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踝关节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正骨松解手法进行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2%,实验组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2%。经过治疗的症状体征评分,2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均有降低,实验组更加明显。结论:对于踝关节术后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正骨松解手法的康复治疗,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昭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