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晶鑫;尚静波;姜丽
目的:本次主要浅析康复护理在结核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结核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对2组结核病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效果对比,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为: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7.67±2.56分,护理满意率100%,治疗依从率90.00%;对照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1.35±3.99分,护理满意率83.33%,治疗依从率76.66%。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在肺结核病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法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患者全面的了解病情,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35例35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比较术后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8.9%)明显优于对照组(76.5%)(P<0.01),术后观察组人工关节脱节、各种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康复训练恢复患者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惠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索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我院78例畸残患者进行观察,通过对病人早期神经炎发现及治疗、自我防护、假肢安装与溃疡防治,有效的防止和减轻了溃疡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结果:凭借康复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举措,患者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治疗前,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工作收效良好,通过对麻风病病人完善规范畸残预防和康复护理工作,可以明显提升麻风病病人生存质量和康复水平,临床护理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2种术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病例资料对象是2013年12月~2015年6月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根据手术床位编号随机分组。置换组病人施行股骨头置换手术,PFNA组病人施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手术。对2组手术平均用时、术中出血情况、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开始下地活动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与置换组比较,PFNA组手术平均用时较短、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与置换组比较,PFNA组术后1年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但置换组跟PFNA组对比,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较短,开始下地活动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手术简便、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更有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而采用股骨头置换治疗则术后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作者:兰伟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6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临床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2种不同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主要指标为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中线和后缘高度以及手术前后患者后凸角Cobb、VAS(疼痛)评分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后缘高度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2组患者后凸角Cobb、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 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椎体高度,缩小后凸角Cobb,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聂晶鑫;尚静波;姜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骶髂关节以及脊柱的附着点的炎症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目前的研究显示有多种原因均会造成强直性脊柱炎,例如HLA-B27会造成患者出现强直性脊柱炎,同时一些微生物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对患者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强制性脊柱炎属于一种风湿性疾病,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类型,会导致患者脊柱出现纤维化以及强直等情况,也会累及患者的骶髂关节,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1]。在临床表现上,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低热以及厌食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较轻,因此患者往往无法发现自身疾病,因此会延误佳治疗时期。患者在发病中期,会出现骶髂关节炎、腰胸颈椎的病变以及周围关节病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在患者的发病晚期[2]。患者会出现心脏、五官、前列腺以及肾脏的病变。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骨骼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骼疾病,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甚至极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通过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3]。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强直性脊柱炎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蒋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骨外科收治的6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人。采用分组进行沟通的方法,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法进行沟通护理,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患沟通方法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90.22±10.80分,高于对照组的65.12±17.43分,研究组患者临床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64%。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增加,愿意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韩世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行内固定术的97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研究组( n=4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7%,对照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固定术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作者:田肆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法联合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双侧固定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44例,为单侧固定组。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并且单侧固定组末次评分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改善率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P均<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减轻症状,为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乐周;黄燕辉;袁朝勇;廖家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探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功能锻炼、饮食调护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2.81±0.53分,低于对照组的4.06±0.62分,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75.73±9.21分,则较对照组的60.11±8.83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增军;陈浩雄;赵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所有患者均采取外科手术进行复位固定,对照组给予锁定加压钢板( LCP)内固定术,观察组给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并随访1年,观察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形成骨痂、下地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 P均<0.05)。随访1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22.2%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髓内固定术是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可以显著缩短骨折愈合相关指标,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明显优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德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腰椎骨折患者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时行骨水泥强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骨折老年患者3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在撑开复位手术中首先将骨水泥注入,然后待骨水泥凝固后再行常规撑开复位及植骨融合,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改善和椎体复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前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老年腰椎骨折治疗方法,在治疗时联合骨水泥强化可增强椎体强度,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复位高度丢失情况,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号广;赵刚;桓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和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采用这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76例。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45例,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31例,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张力带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32%。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尺骨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使用。
作者:黄永兴;张永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反肩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施行反肩置换。结果: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关节脱位及假体松动。术后功能主动外展为100°~175°,平均为155°,主动前屈为115°~170°,平均为150°。结论:反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术后近期功能良好,这种重建方式特别适合于肩袖切除的病例,其前提是三角肌功能的保留。
作者:王德超;刘喜民;曹鹏克;张云飞;李奎;吴广良;栾丰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腋神经损伤患者漏诊原因。方法:发现后均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腋神经损伤,确诊后均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应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距离外伤的时间长短,指导患者患肢制动抬高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锻炼。5例多发伤患者和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确诊后及时补充临床诊断,加用营养神经药物,给予患肢三角巾固定患肢并抬高,待患肢消肿疼痛缓解后,开始指导患指功能锻炼;肩关节脱位患者3周后开始进行患指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经及时补救治疗处理后,神经障碍症状恢复正常。1例漏诊2个月患者,由于发现时间较迟,尽管神经症状恢复,但由于功能锻炼未能及时跟上,患肢的肩关节的上举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因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未要求进一步治疗。结论:腋神经损伤易漏诊,应从损伤部位、病史、发病机制及肌电图等方面给予重视。
作者:李光明;杨磊;千东升;张志伟;李科;王肖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汇总1637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4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接台、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室的管理、术者的技能、术后切口管理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 THA)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在髋关节病变中的临床疗效以及2种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THA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THA手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治疗后VAS、Harri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手术指标以及术后VAS、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比较中,躯体角色、总的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卫生4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其余4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深入推广。
作者:刘胜元;黄建民;马建军;韦建恒;吴裕华;何居璘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与普通加压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胫腓骨骨折,其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56例,采用普通加压钢板(OCP)45例。方差分析比较2组的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检验比较2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LCP组平均随访25±2.6个月,OCP组平均随访24±2.8个月。优良率LCP组92.6%,OCP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平均骨痂出现时间38.5±4.3天、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50.6±5.5天、平均手术时间43.9±6.6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83.7±8.8ml,OCP组平均骨痂出现时间47.8±5.6天、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2±6.2天、平均手术时间61.9±5.9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225.3±10.7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2组在平均感染率、骨不连率及内固定断裂率上LCP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5),在平均骨外露率、畸形愈合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加压钢板(OCP)相比,锁定加压钢板(LCP)更具优势。
作者:杨永波;周鹰飞;周大凯;李慧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X线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96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给予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2种方法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病变分级情况。结果: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方面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软组织囊肿、关节面腐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及骨质增生硬化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软组织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高,可准确、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种特征和受累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全来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