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比分析微创内固定技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范磊;宋良玉;沙广钊

关键词:微创内固定技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 胫骨远端骨折,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1.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6.92%,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有效提高治疗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2种术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病例资料对象是2013年12月~2015年6月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根据手术床位编号随机分组。置换组病人施行股骨头置换手术,PFNA组病人施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手术。对2组手术平均用时、术中出血情况、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开始下地活动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与置换组比较,PFNA组手术平均用时较短、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与置换组比较,PFNA组术后1年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但置换组跟PFNA组对比,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较短,开始下地活动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手术简便、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更有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而采用股骨头置换治疗则术后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作者:兰伟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腋神经损伤的漏诊分析与措施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腋神经损伤患者漏诊原因。方法:发现后均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腋神经损伤,确诊后均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应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距离外伤的时间长短,指导患者患肢制动抬高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锻炼。5例多发伤患者和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确诊后及时补充临床诊断,加用营养神经药物,给予患肢三角巾固定患肢并抬高,待患肢消肿疼痛缓解后,开始指导患指功能锻炼;肩关节脱位患者3周后开始进行患指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经及时补救治疗处理后,神经障碍症状恢复正常。1例漏诊2个月患者,由于发现时间较迟,尽管神经症状恢复,但由于功能锻炼未能及时跟上,患肢的肩关节的上举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因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未要求进一步治疗。结论:腋神经损伤易漏诊,应从损伤部位、病史、发病机制及肌电图等方面给予重视。

    作者:李光明;杨磊;千东升;张志伟;李科;王肖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所有患者均采取外科手术进行复位固定,对照组给予锁定加压钢板( LCP)内固定术,观察组给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并随访1年,观察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形成骨痂、下地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 P均<0.05)。随访1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22.2%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髓内固定术是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可以显著缩短骨折愈合相关指标,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明显优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德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40例,结合当前的临床手术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工作,40例患者经过皮瓣修复术的患者其创面皮瓣大部分存活,仅出现小部分皮瓣坏死并通过清创、小面积植皮可修复的现象,日后的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针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具有简单、可靠、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伟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关于大面积烧伤微粒皮移植2种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微粒皮移植手术与延期微粒皮移植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微粒皮移植手术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四肢切削痂与微粒皮移植同期手术,观察组采用四肢切削痂手术后待生物敷料去除再进行微粒皮移植手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凝血功能系统以及植皮成活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植皮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延期微粒皮移植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植皮存活率。

    作者:孙同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下肢洗剂配合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下肢洗剂配合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36例,采用下肢洗剂(伸筋草、透骨草、艾叶、红花、川芎)配合手术钛板内固定治疗该疾病。结果:参与本次治疗的3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优秀的有21例,治疗效果一般的有12例,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有3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1.7%。术后骨折解剖复位,X线显示的有31例,近解剖复位5例,内固定位置满意且牢固的有33例,相对满意的有3例,所有患者治疗切口于1期愈合,随访1~3年骨折痊愈。结论:内服中药能够避免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加快骨折愈合速度。熏洗是主要是通过药物蒸汽作用,对患部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益气通气等功效,两者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作者:杨耀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头孢呋辛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并依照患者症状加减,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肿胀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骨痂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3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0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邓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实施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实施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心理状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8周,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周SAS评分及SD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后,应用护理路径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负性心理,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对比分析微创内固定技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1.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6.92%,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有效提高治疗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范磊;宋良玉;沙广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周围软组织修复和重建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3.94%,对照组优良率为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骨折复位,通过早期加强功能锻炼,可恢复肘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生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胫骨平台骨折对膝关节功能影响非常大,继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仅有少数文献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进行评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系统评估。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013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182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按照是否需行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分类。评估患者疗效采用膝关节功能指标进行评估[“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 KOOS)问卷调查]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HrQoL)[采用欧洲标准的生存质量调查表(EuroQol-5D)]。结果:研究人群的日常生活,体育/娱乐和QoL的功能结果为“差”。患者术后症状/疼痛/生活自理方面功能结果“满意”。全膝关节置换( TKA)和非全膝关节置换(非TKA)病人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VAS)和评估EQ-5D得分差异显著性(p=0.04,p=0.02)。这种差异还见于活动性,疼痛/障碍损伤程度的比例。以普通人群为对照组,所有研究人群的HrQoL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尤其在灵活性,自我保健,日常活动,疼痛,焦虑方面的不足是普通人群的3~6倍。结论:随访6年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有一个“满意”功能评分,而在疼痛,体育/娱乐和QoL方面的功能结果为“差”。术后患者HrQoL的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

    作者:陈太邦;师继红;徐永清;汤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防治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新进展

    临床上将患者在创伤后所导致的肘关节功能障碍定义为患者在创伤后导致的肘部关节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在经过6个月以上的正规的肘关节功能康复治疗而仍旧无法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患者在肘部遭到创伤后极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肘关节功能障碍,临床上将患者在肘关节创伤时导致的肘关节功能的受限和丧失具体包括肘关节的伸屈和旋转等功能严重受限或者完全丧失的症状统称为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1]。肘关节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高空作业的增加,创伤后导致的患者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患者的致残率也逐年增加[2]。因此,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就成为现在医学界的一大热点和难点。现就将近几年在临床上关于肘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韦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化瘀健骨汤及绷带外固定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锁骨骨折患者采用化瘀健骨汤联合绷带外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增康颈腰椎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48例,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2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绷带外固定术,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化瘀健骨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FIM与VAS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为38.06±6.11分,VAS为0.90±0.11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对照组结痂率为70.8%,明显低于观察组91.7%,对比P<0.05。结论:化瘀健骨汤及绷带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孙建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汇总1637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4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接台、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室的管理、术者的技能、术后切口管理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比较2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和对照组的22.50%相比有明显下降( 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和对照组的85.00%相比有明显上升( P<0.01)。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运彩;夏翠兰;陆淑仙;白小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作者: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及积脂血症的MSCT与MRI联合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SCT及MRI对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及积脂血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并积脂血症患者的CT及MRI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及2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MSCT显示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35例、积脂血症35例。 MRI显示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33例、骨髓水肿35例、积脂血症35例,其它关节内结构(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半月板、髌下脂肪垫等)不同级别损伤88处。积脂血症髌上囊常见,呈单发/多发大小不等单脂-液平面及双脂-液平面。结论:联合应用MSCT及MRI才能对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及积脂血症做出全面及准确的诊断。

    作者:谭延召;徐红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31例行内固定术治疗,34例行单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7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其余各组( P<0.05),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其余各组明显延长( P>0.05);各组功能康复优良率依次为70.97%、76.47%、86.49%、90.70%。结论: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小,但功能康复效果不及股骨头及关节置换,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付长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加味桃红四物汤对提高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雷州市北和卫生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58例,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比2组术后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93.1%,对比P>0.05;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为13.8%,高于观察组3.4%,对比P<0.05;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与VA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对比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可促进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庄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探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后路椎板全切除减压术进行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的程度、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比观察组低16.00%;观察组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有显著疗效,并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对临床上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德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