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试验对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诊断价值初探

唐婷婷;吉飞跃

关键词:G试验, 霉菌性鼻窦炎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G试验检测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 Fs)的价值。方法:Fs确诊患者35例和健康对照组10例,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浆,用G试验方法检测各组血浆(1,3)-β-D葡聚糖( BG)浓度。结果:32例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中,28例BG平均浓度37.6±12.9pg/ml,阳性率为87.5%,4例检测值<5 pg/ml;1例急性暴发型检测值为835.2pg/ml,2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检测值分别为335.2 pg/ml、695.2 pg/ml。对照组及FS术后检测均<5 pg/ml。结论:FS患者血浆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G试验可作为FS的诊断指标。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胆囊完全切除术中的舒适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全切患者术后舒适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腹腔镜下胆囊全切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其中按照患者护理要求,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50例,采用术中舒服护理,比较2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同时对2组患者的心理、生理因素进行评分。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心理、生理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2%,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2%,实验组患者对舒适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全切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舒适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极大地降低医患矛盾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宫颈癌根治术21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我们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1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尿潴留。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云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过敏性休克64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过敏性休克的发病原因、早期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抢救措施。结果:64例患者抢救成功63例,死亡1例。结论:过敏性休克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正确诊断、快速施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晓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研究骨髓移植患者采取预防感染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骨髓移植的病人一共有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发生感染的几率给予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护理干预以后,观察组病人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感染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何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

    目的:探讨对比动力髋螺钉( DHS)与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中,45例患者应用DHS内固定,41例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DHS组2例螺钉穿出股骨头,3例钢板螺钉松动致髋内翻;PFNA组1例延期愈合。2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优于DHS组。结论:DHS及PFNA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PFNA较DHS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微创,术后恢复快,PFNA优于DHS。

    作者:王斌;余进伟;陈旭;郭甲瑞;李德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功能锻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内科临床上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方法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临床上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功能锻炼干预,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结果:经过临床护理,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的改善,其中对照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6.00%(38/50);观察组患者痊愈16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0.00%(45/50)。2组数据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为68.7±3.8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79.7±3.5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脑内科临床上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功能锻炼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患者的肢体肌力恢复显著较对照组好,从而有效改善和提高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老年科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躯体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进行干预,时间为2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收缩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收缩压平均值在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控制血压,有益于患者预后。

    作者:谢建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无环鸟苷双途径给药联合IL-2治疗HSK

    目的:研究无环鸟苷( ACV )双途径给药联合白细胞介素Ⅱ( IL-2)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SK )的疗效及降低复发的作用。方法:将确诊的 HSK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35例在无环鸟苷双途径给药的同时联合 IL-2全身应用。对照组30例用无环鸟苷滴眼剂点眼治疗,治愈后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病程较对照组缩短( P<0.01),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结论:临床应用ACV双途径给药联合IL~2治疗HSK疗效明显,可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作者:苏剑;冯战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的外科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的外科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外科感染疾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临床外科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的外科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吴少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择期静脉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的形式,浓度为3μg/ml;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方式,异丙酚浓度控制在3μg/ml的基础上,分3个小组A、B、C对瑞芬太尼浓度在2 ng~6ng/ml之间,每次增加量为2ng/ml,观察患者意识消失时的浓度,对2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据研究数据表明,以3μg/ml异丙酚复合4ng/ml的瑞芬太尼,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体内的血液动力,观察组各组( A、B、C)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基本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在临床上效果显著,针对患者体内的血液动力控制效果显著,以3μg/ml异丙酚复合4 ng/ml的瑞芬太尼麻醉效果好,在全身麻醉上有推广意义。

    作者:江进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22例的手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2例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患者术后均骨折复位,随访时间0.6~2年,骨折全部愈合,1例患儿肘关节伸屈不尽满意,较正常屈早少10~15°。结论:对于手法整复后不稳者,或难以复位者,或因骨折后时间太久,无法手法复位者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开放性损伤,在清创的同时可以直视下复位内固定。

    作者:王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自体趾长伸肌腱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行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对60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部分趾长伸肌腱重建术,60例仅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3个月。根据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疼痛、关节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1],重建组中优39例,良1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8.3%;非重建组中优31例,良9例,可14例,差6例,优良率66.6%。重建组疗效明显优于非重建组疗效( 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趾长伸肌腱重建下胫腓韧带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贾福;白力承;孙瑞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尿蛋白对肾小管损伤的途径及加重肾脏病变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尿蛋白对肾小管损伤的途径与加重肾脏病变的机制。方法:以肾小球微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尿液中总蛋白成分进行提取,进行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HK-2细胞。对细胞内增殖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1)水平、α-平滑肌肌动蛋白水平(α-SMA)、TGF-β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纤连蛋白水平( FN)进行检测。结果:尿蛋白成分主要为84.6%白蛋白、1.1%IgG和8.1%转铁蛋白;尿蛋白浓度为0.2~10mg/ml时,可刺激HK-2细胞增殖,与对照组(尿蛋白浓度为0.0mg/ml)相较为其3.32~8.56倍(P<0.05);尿蛋白浓度为0.5~5mg/ml时,与对照组相较其HK-2细胞分泌FN显著增高(P<0.05);尿蛋白浓度为5mg/ml时,其HK-2细胞分泌FN为对照组2.910±0.541倍,与对照组相较HK-2细胞分泌FN明显较高( P<0.05)。结论:尿蛋白可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合成炎症趋化因子与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进而诱导肾小管细胞出现表型转化,其均可导致蛋白尿诱导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发生,且可诱导肾脏病变加重。

    作者:王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循证护理在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行循证护理,对2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护理后神经症状评分、神经缺陷评分、腓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脊椎旁病灶切除结合固定、负压封闭引流冲洗治疗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感染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感染合并脓肿形成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25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合并脓肿形成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布鲁氏菌病效果不良的患者;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存在神经受损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隙感染和邻近椎体骨髓炎征象,椎体及周围脓肿形成。实验室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给予行抗炎足量的基础上,脊柱后侧入路,视情况椎弓根固定处置,于病变重侧行椎旁进入,视情况切除部分小关节,切除感染的病灶组织,达到脓肿形成处,给予减压病灶切除后反复冲洗处置,于深部置2~3枚引流及冲洗管处置,关闭切口应用生物半透膜外敷处置,术后行负压冲洗引流处置,术后继续系统抗炎治疗。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均达到优良。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合并脓肿形成,可以通过手术椎旁进入、病灶清除、固定、冲洗联合术后冲洗、抗炎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高患者下床时间。

    作者:李殿发;尹世琦;陆江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腹泻70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室就诊的慢性腹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非特异性炎症、功能性腹泻、胃肠手术后腹泻及细菌性痢疾、肠结核、肿瘤、寄生虫病等。临床特点各异。结论:慢性腹泻发病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在治疗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作者:张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眼科护理工作分为2个阶段,选取2013年1月~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传统护理服务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按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对2组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均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2)。结论:在眼科病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眼科护理服务的水平,降低诊疗护理服务成本,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推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值得推广。

    作者: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在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的情况研究

    目的:研究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在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的状况以及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从2012年1月至今在我院进行抗精神病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60例。实验组在正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并对患者实施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正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9个月之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结果:心理调节技能训练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9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P<0.05;x2=6.86,P<0.05;x2=6.76,P<0.05),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P<0.05),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8,P<0.05)。结论:心理调节技能训练联合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时,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还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张德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左主干急性闭塞15例分析

    目的:探讨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3年大庆油田总医院15例由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结果:入选的15例患者术中均植入IABP辅助治疗,3例在IABP的支持下急诊行PCI术,1例存活,2例死亡,1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搭桥术术后24小时内死亡。11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在IABP支持下准备择期行PCI术,等待过程中2例死亡,1例未行PCI术存活出院,8例择期行PCI术,其中3例死亡,5例存活出院。结论:左主干急性闭塞的死亡率极高。对于无保护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治疗上建议首先植入IABP辅助治疗,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行PCI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于有保护的左主干急性闭塞的患者,建议在IABP辅助治疗下行急诊PCI术,急诊冠脉搭桥术是一种选择,但手术要求高,死亡率高。

    作者:刘胜全;李琪;伊洪艳;李彦红;刁秀娟;黎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损害30例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甲亢患者为观察对象,将30例合并肝损害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无肝损害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甲亢性肝损害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病情密切相关。患者肝功能出现多项指标异常,观察组甲状腺激素指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以FT3和FT4为明显。本组30例病例治疗效果较好,在治疗3个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甲亢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结论:临床医师对甲亢性肝损害应有足够的认识,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后尽早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赵宏;刘海彤;魏冰;高惠娟;刁迎斌;姜海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