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何;万里(通讯作者)

关键词:腰痛, 关节松动技术, 多裂肌, 腰背肌训练
摘要: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门诊部收治的慢性腰痛男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予以中医推拿、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总的治疗时间为1h/d,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予以SNAG(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关节松动术治疗并结合以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运动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小时,1次/d。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腰部运动功能及下腰痛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M-JO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相对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SNAG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腰背肌运动疗法可以显著缓解下腰痛患者症状,效果优于中医推拿、红外线照射等传统治疗方法。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LISA检测抗-HBc和抗-HBe假阳性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导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抗-HBe与抗-HBc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方法:对应用ELISA法2次检出的156例抗-HBc阳性血清标本和144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TRFIA法)复检,ELISA法初检呈阳性,而TRFIA法复检呈阴性,则判断为假阳性。结果:对应用ELISA法2次检出的156例抗-HBc阳性血清标本和144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TRFIA复检检出抗-HBc阳性142例,抗-HBe阳性126例,以此判断,ELISA法检出假阳性率抗-HBc为8.97%,抗-HBe为12.5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ELISA检测抗-HBc和抗-HBe出现假阳性的因素有多种,对怀疑其为假阳性的血清标本应该采用 TRFIA法等检测方法重检。

    作者:蒿会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探析

    目的:分析探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患者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治疗,疗程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PANSS和TESS评价其治疗效果和有无副作用。结果:经齐拉西酮治疗后的精神病患者治疗前后的 PANSS总分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阳性、阴性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的评分都比治疗前低( 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蒋燕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胫骨远端骨折中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胫骨远端骨折中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5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痊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和68%,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梁正强;张文俊;陈远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组)和B组(对照组)2组各30例。 A组:局部浸润麻醉静脉给予芬太尼2mg/kg,继而静注丙泊酚2mg/kg。 B组:局部浸润麻醉后静脉给予芬太尼2mg/kg继而静注安主0.2mg/kg。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SBP、HR、RR、SPO2、BIS变化:及2组体动情况及镇痛效果比较。结果:2组术中SBP、HR、RR、SPO2、BIS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2组体动及镇痛效果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应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痛舒适手术顺利。

    作者:黄立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提出更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25例预后良好,重残长期昏迷卧床者2例,死亡1例。结论:患者经正确的治疗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许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96例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预防

    随着年龄增长,活动量减少,身体各器官功能退化,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肺部疾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对老年人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其健康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具有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意义[1]。今年5月份,我院对我矿96例退休老干部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结果提醒我们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在不断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宣教,可明显减少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详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凤娥;谢五民;井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皮肤着色芽生菌病临床治疗分析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外源性暗色真菌侵入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以疣状增生、化脓、瘢痕性挛缩为特征的慢性深部真菌病。该病是由自然界一组腐生性真菌感染所致。病原菌一般通过外伤处侵入皮肤深部,经过一定的时间由菌丝相转成酵母相硬壁孢子,其孢壁的抗原性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形成慢性肉芽肿[1]。原发病灶的病原菌可通过淋巴管、组织间隙和自家接种的途径向远处播散,形成新病灶。

    作者:王立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会阴正中切开皮内缝合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皮内缝合在会阴直切应用中的效果评价。方法:抽取2007~2008年在我院分娩行会阴直切的患者32例进行近远期观察随访,蒋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对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例患者会阴直切后均分娩顺利,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李雯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62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均应用乳腺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962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术后7~8天予以拆线,并未出现并发症,经6~18个月随访后未出现肿物复发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生存治疗明显提高,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乳腺区段切除术在对乳腺良性肿块疾病进行治疗时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刚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赏识理念减少职工医院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应用与体会

    目的:探讨在急门诊实施赏识理念减少护患纠纷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增强医护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2)10名护理人员阶梯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人,观察组护理人员将赏识理念运用于每一位就诊人员。结果:均接诊5000名患者后,运用赏识理念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投诉率下降。结论:赏识理念降低了就诊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作者:秦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椎病的X线诊断标准及价值评估

    近年来由于许多工作趋向于办公桌前,颈椎病明显上升并趋向年轻化。诊断常规以X线检查为主,所以通过对65例确诊为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目的使广大患者、医务工作者认识、了解颈椎病及X线检查的必要性。

    作者:李良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动静脉瘘的准确率为92.15%,25例动静脉瘘发生血栓2例,瘘管血管旁软组织血肿1例,静脉瘤样扩张1例,21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动静脉瘘患者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管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卓;申志扬(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院投诉档案管理工作浅议

    医院投诉档案主要是指患者及其家属等有关人员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及环境设施等不满意,向医院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要求后形成的文字材料。加强医院投诉档案管理,规范投诉处理程序,是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

    作者:倪钰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5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加常规保胎治疗,同期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仅于妊娠后给予常规保胎治疗,监测观察组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情况,比较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达86.0%,观察组封闭抗体转阳性患者妊娠成功率达81.4%,观察组封闭抗体仍为阴性患者妊娠成功率28.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50例患者妊娠成功率为74.0%,而对照组则为35.7%,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而封闭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治疗后的效果。

    作者:王云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如何防治人工流产并发症

    因避孕失败所致的意外妊娠,可在妊娠早期人为地采取措施终止妊娠,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但不能直接用此作为节育方法。人工流产分为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近几年来,随着未婚妊娠人数的上升,人们生育年龄的逐渐推迟,病人选择手术流产的意愿增强,手术流产数量增加,人流手术又是在盲视状态下进行,相应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人工流产并发症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佰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延期锁定钢板治疗严重Pilon骨折

    目的:总结采用延期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严重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21例严重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41.3岁。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伤6例,扭伤2例,砸伤1例。骨折按Raedi、Allgower分型:II型13例,III型8例。其中开放骨折5例,Gustilo分型:II型3例,III型2例。于伤后10~14天行切开复位胫骨远端LCP治疗。结果: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2例因皮肤张力仍较高,延期2期缝合后愈合;2例开放性骨折伤口出现感染,予清创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及深部感染。踝关节功能参照Mazur等评价标准,评分为88.21±6.30分;获优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6%。结论:延期锁定钢板治疗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

    作者:徐文强;徐火荣;黄文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发性脑膜瘤17例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17例复发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再次手术治疗,SimpsonⅠ级手术2例,Ⅱ级9例,Ⅲ级3例,Ⅳ级3例,10例术后伽玛刀辅助治疗,术后1~3个月16例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1例偏瘫患者较前好转;出院随访8个月~5年,1例偏瘫患者生活恢复自理,1例WHOⅢ级患者术后19个月死亡,15例患者生活正常。结论:复发性脑膜瘤应注重术后复发可能的评估,对复发危险性较高者在避免手术并发症同时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辅以立体定位放疗,加强随访,对复发脑膜瘤的预防及早期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云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脑病血清TNF-α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病血清TNF-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和健康新生儿各73例,使其在各方面有可比性。测定2组新生儿的TNF-水平,并采用NBNA评价脑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随着NBNA评分降低,TNF-水平逐渐升高,上述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通过测定血清TNF-水平,可以对新生儿脑病脑损伤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作者:丁秀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健康教育路径的设计和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宣教,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得分及对护理满意度各问题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局部淤血、尿潴留及腰背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对护理满意度。

    作者:宋玉琼;洪锦治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标本放置盒的制作与应用

    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除少数由医生或检验人员完成外,绝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负责采集标本的种类,主要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护士负责这些标本的送检。标本大多数是有夜班护士采集,采集后直接放置在病区,并暴露在空气中。标准预防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1]。标本暴露在空气中,既影响科室环境美观,又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夜班护士下班后再送标本,使标本在病区停留时间长。有时因季节原因,标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使标本变质,且护士送检标本过程中,标本也是暴露在外,光的照射、微生物的污染、环境的温度、送检过程中的振动、进入雨水,都干扰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工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自行研制标本放置盒,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