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升
目的:构思适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运动体操,通过应用观察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方法:根据办公室人员颈腰痛多发的特点,设计一种针对性的系列锻炼方法,并在实际中进行应用,观察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结果:该运动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实施,对预防颈腰痛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结论:该运动操适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做为工作期间的锻炼参考标准。
作者:王宁;盛学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在急诊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使外伤患者在功能和形态上得到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对我科765例各类急诊外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清创缝合、皮瓣转移或植皮术进行综合修复。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恢复快,创伤小,无明显功能及外形异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急诊外伤应用整形外科技术进行综合修复,使伤后功能和外观得到理想恢复,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郭群;肖鸿;邱炜;刘垠;肖敏勤(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院前急救中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1年4月~2013年6月行院前急救患者15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气道管理、呼吸支持方法。结果:158例患者均行院前急救,其中23例在侧转头部并对口腔异物加以清除后呼吸充分、规律,50例由于呼吸微弱或呼吸骤停给予气管插管,24例患者进行口咽部通气管放置,其中18例由于呼吸慢、浅给予透明面罩气囊呼吸辅助。所有患者发绀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在现场急救后均顺利转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展开合理、阶梯性气道管理,给予患者有效、及时呼吸支持,可大幅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与生存率。
作者:杨云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EM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多发性EMP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手术疗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月经量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1.54%低于对照组的10.77%,2组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EMP,疗效显著,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需求优先选用。
作者:苗阳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采用量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SHSAS)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SHSAS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量化康复训练方案,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案,对比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实施康复训练之前,2组患者ADL及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别(P>0.05);在分别实施康复训练3个月后,2组患者的ADL及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量化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和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意义。
作者:梁旺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影像教学中,超声的临床实习由于它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个性问题。它需要实时观察,上机操作,这就需要患者的配合,很多患者不愿意过多人参与诊疗,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就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系统研究。1我们现阶段在超声带教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1学生方面:部分实习学生兴趣不高,超声医学只是影像诊断学一个分支,一般来讲放射、CT、磁共振为一个体系,统称“大影像”,而超声似乎游移在外,有些同学觉得将来不从事超声诊断,学习热情不高;另外超声诊断与其他影像不同,直接接触患者,如果得不到患者的配合,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也削弱了同学们的实习兴趣,影响实习效果。
作者:刘慧临;鲍红光;张淑丽;梁笑;白连杰;李醒;王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观察其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监测β-HCG下降情况,定期复查阴超,监测附件包块大小变化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62例患者中56例治愈,失败6例,治愈率90%。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疗效可靠,服用安全方便,值得我们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贺雪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64例坏死性小肠肠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参考组(32例),给予参考组患儿常规的临床护理办法,同时给予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服务,观察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病症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8%,参考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1%,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系统的优质护理,有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作者:刘悦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盆腔炎疾病患者32例,通过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所采取的临床治疗以及综合护理措施所进行的护理。结果:30例患者康复临床治愈率达到了93%,2例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继续治疗。结论:我院对女性盆腔炎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措施非常科学、有效,减轻了患者由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王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8例首次AMI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 CAG)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比较分析2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39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1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7.79%。2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的AMI患者在少于40岁的比例(65.4%对41.3%p<0.05)、吸烟(74.2%对39.9%p<0.05)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心功能较好,在年轻人及吸烟者相对多见,常伴有诱发因素。
作者:周广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对26例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需要手术室护士具有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和对器械性能的熟练掌握。
作者:祝焕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不同给药方式对强直性脊柱炎( AS)的疗效影响。方法:64例AS随机分成甲、乙2组,2组均给予依那西普皮下注射。甲组每周2次,25 mg/次;乙组每周1次,50 mg/次。连续注射12周。在治疗前、治疗1、6、12次和治疗后20天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2组ASAS20和ASAS50改善情况有一定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那西普每周1次,50 mg/次的方案经济、方便。
作者:冯要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临床对象,以单双号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针对于患者高血压的护理干预。干预半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1)半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压透析病人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仕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脐带绕颈脐动脉S/D值与新生儿评分关系的观察分析。方法:通过对118例足月头位单胎脐带绕颈的孕妇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脐动脉S/D值与产后新生儿评分关系的观察分析。结果:观察发现脐动脉S/D值≥3组产后新生儿评分明显小于脐动脉S/D值<3组。结论:脐带绕颈胎儿测定脐动脉S/D值对其预测产后的重要性。
作者:张俊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的各种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56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发病年龄在2~12岁多见,小年龄2岁2例。(2)发病时间,10月~次年3月份为多见,其他月份也可见。(3)主要诱因为感染,常见上呼吸道感染为50例。(4)56例中都存在皮肤紫癜,以双下肢常见,易反复出现。伴胃肠道症状者,以脐周腹痛为主,首发此症状易误诊,伴关节症状为30例。伴肾脏损害者,以血尿为主。结论: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腹痛、关节肿痛、血尿等症状的疾病。应早期诊断,尽早合理用药,减少误诊。
作者:刘颖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DT)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5例危重患者行PDT,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PDT手术成功率100%。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直视下PDT方法简便快捷,定位准确,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
作者:张宇;郭庆章;唐峰;邢立举;翟秀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CT与X线在脊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脊椎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X线检查,分析2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性。结果:CT扫描诊断准确率100.00%明显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88.33%,差异显著( P<0.05);CT扫描平均评分6.95±1.56分明显高于X线平均评分3.71±1.12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对脊椎损伤的诊断准确性及检出率均高于 X线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利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在基底动脉瘤中应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的对象为2005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7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治疗组)38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9%,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比例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计算P<0.05,差异明显。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血管内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姜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13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A组(经桡动脉组)107例,B组(经股动脉组)106例,术后观察2组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A组生活自理时间(h):17.0±3.1,住院时间(d):5.0±2.1,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有3例(2.8%),皮下淤血及血肿的有8例(7.5%),尿潴留的有0例(0.00%),术后低血压的有4例(3.7%),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良好,具备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赵XX,男,41岁,以“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为主诉于2012年1月2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无缓解,发病过程中,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双影、饮水呛咳,无意识不清及尿便失禁,无发热及抽搐,未用药物,因病情无好转来我院。患者吸烟史20年余,20支/d。饮酒史20余年,2两/d,无其他不良嗜好。无药物、食物及其它物品过敏史。
作者:徐倩(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