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

刘伟霞

关键词:心力衰竭, 护理, 内科
摘要:目的:做好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心衰患者住院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通过有效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各项护理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22例心衰患者症状全部缓解,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继续治疗。结论: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23例患者在发生心衰时所进行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认为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病情的好转起到关键的作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产后出血预防中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顺产产妇11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60例采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对比2组产妇产后血压、治疗效果、出血量与止血时间。结果:对比2组产妇术后各项指标,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 <0.05),2组产妇术后血压与血红蛋白数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预防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预防中,相较于缩宫素而言,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更为有效,可实现快速止血,具有安全、高效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杨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硬化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2011年以来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腹水消失,门静脉宽度<12 mm以下,肝纤维化指标正常,显效率达85%。腹水消失或一半以上消失,肝功能1~3项没有恢复正常,有效率12%。结论:早期病例强调病因治疗和防治肝纤维化形成。失代偿期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和治疗并发症。

    作者:张颖;郭枫;吴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观察其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监测β-HCG下降情况,定期复查阴超,监测附件包块大小变化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62例患者中56例治愈,失败6例,治愈率90%。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疗效可靠,服用安全方便,值得我们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贺雪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依那普利加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25例

    临床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首选洋地黄制剂。但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特别是特大心脏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且长期应用使心肌β受体密度下降,心肌储备能力下降。为了提高心肌β受体密度,恢复心肌储备力,试用依那普利加美托洛尔口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人。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光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患者术后在恢复室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不同科室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麻醉吸附器,对照组不应用麻醉吸附器,对2组患者异氟醚达标时间以及苏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异氟醚达标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且可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连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性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老年绞窄性肠梗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者仅12例(40%),且多数已肠坏死。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治愈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7%。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衰竭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论: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复杂严重,早期诊断较困难,死亡率高,应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李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2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陈旧组)各33例。同时选择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3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不稳定组、急性组、陈旧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间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组和陈旧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与其他2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预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毕勇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指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指末节断指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手指末节断指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结果:手指末节断指再植132指,成活100指,坏死20指,局部感染12指,术后断指再植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指末节断指再植可以恢复患者手指伤处的功能与外观。

    作者:项飞;潘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妇产科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专科护生为对照组,2011级专科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比较2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89.9±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得分72.3±8.1分,差异显著(t=13.3041,P<0.05);实验组学生模拟问诊考核得分86.2±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拟问诊考核得分76.5±5.1分,差异显著(t=9.9562,P<0.05)。结论: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通过个案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设置、导演式带教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

    作者:常颖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适宜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干预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和疗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及工作等多种能力,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爱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管内治疗在基底动脉瘤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基底动脉瘤中应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的对象为2005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7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治疗组)38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9%,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比例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计算P<0.05,差异明显。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血管内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姜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直接接触史鼠药中毒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全身瘀斑5天”入院入院时查体:查体:T37℃,P140次/min,R30次/min,Wt13Kg,一般情况欠佳,发育、营养尚可,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分布,硬币大小,部分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腔黏膜无充血,舌尖可见出血点分布,咽无充血,咽后壁未见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min,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查体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患儿无血友病及其它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无明显毒物接触史。入院院后实验室资料:血常规提示:WBC8.26X109/L,N%52.4%,L%40.3%, RBC4.33X1012/L, HGB113g/l,PLT327X109/L。凝血4项回报示:PT120秒, APTT178.4秒,TT正常,纤维蛋白原4.07g/l。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正常,肝炎病毒学全套阴性。入院诊断:皮肤出血原因待查?入院后予“酚磺乙胺、维生素K1”止血、“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予输滤白普通冰冻血浆200ml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住院5天,患儿病情好转,无新发出血而出院。1周后患儿因“鼻出血5小时”再次入院。出血量不多,约5ml左右。复查血常规:WBC5.26×109/L, N%62.4%,L%30.3%, RBC4.35×1012/L,HGB110g/l,PLT250×109/L。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回报: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2%,凝血因子Ⅹ活性测定15%,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39%,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13%,均明显低于参考值范围,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90%(正常)。复查凝血4项回报APTT150秒、PT160.5秒。明显超过测定值范围,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正常范围。继续给维生素k1、血浆等输注后出血症状好转,鼻出血停止。经请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吴润晖教授远程会诊考虑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鼠药中毒可能)。本地区无鼠药中毒的鉴定技术,家长无条件到北京行毒物鉴定。现定期给患儿应用维生素K1治疗,避免相关毒物接触,现随诊3个月,患儿现无明显出血症状。家长及患儿反复回忆患儿并无明显进食鼠药污染的食物史,但有常食街边地摊烧烤的习惯,也有类似症状的病人出现,故考虑致患儿出血的原因应为不洁饮食习惯所致。目前患儿病情稳定,检测APTT/PT仍不正常,还在定期维生素k治疗及随访中。

    作者:陆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乡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综合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及分布特点,针对性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从而招募合格的献血者,提高血液质量并降低输血后梅毒感染的风险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215810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总结梅毒在人群中感染及分布特点。结果:本地区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不合格率为0.226%,2008年~2012年随着采血人次的上升呈现先升后下降趋势;职业为工人农民的26~45岁青壮年检出率高,学生军人低结论:我国献血法提倡学生军人国家公务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但是更多的企业团体、农民等多个阶层,因此可以针对性开展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社会道德及普及性卫生知识、预防性病传播途径知识,保护好珍贵的血液资源。

    作者:王富强;王新梅;秦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组织行为是提高执行力的原动力

    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在组织里享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领导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民主性,凝集的是思想、统一的是目标,领导的是人心。组织的先进性是制定目标、完善制定、合理决策的关键!所谓“执行”就是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执行的关键是检查,把目标变成事实。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2个要素--组织行为和个人素质。

    作者:邓义宝;胡传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及满意率均比常规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减轻SAH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透析水平,以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提高存活率。方法: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20例和非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43例,比较2组患者首次透析前的尿素氮、肌酐、透析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死亡原因、存活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存活3年组与3年内死亡组首次透析前肌酐、尿素氮,死亡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透析低血压、感染发生率、心功能不全等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3年和5年的存活率糖尿病肾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结论:通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时机的较好选择、并发症的防治,胰岛素的合理用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存活率。

    作者:赵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量化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量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SHSAS)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SHSAS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量化康复训练方案,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案,对比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实施康复训练之前,2组患者ADL及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别(P>0.05);在分别实施康复训练3个月后,2组患者的ADL及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量化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和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意义。

    作者:梁旺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提出更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25例预后良好,重残长期昏迷卧床者2例,死亡1例。结论:患者经正确的治疗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许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误诊为细菌性痢疾6例分析

    目的:对误诊为菌痢的6例病例的诊治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菌痢的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细菌性痢疾易与其他腹泻的疾病相混淆,如不加以注意,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结论:病人入院后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及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作者:孔娟;张云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处理体会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及相应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4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分娩方式。结果:46例产妇中行剖宫产手术患者41例,占比为89.13%;行阴道分娩5例,占比10.87%,所有患者均成功分娩。阴道分娩患者出血量显著低于剖宫产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恶露赤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剖宫产患者(P <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主要分娩方式是剖宫产,但并非所有产妇均需行剖宫产,对有阴道分娩指征且与试产条件相符产妇,应以阴道分娩为首选分娩方式,对阴道试产可行性及安全性加以观察,促使患者在分娩时所受痛苦大幅减少。

    作者:孔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