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勇志
目的:通过临床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2010年3月~2013年1月期间,抽取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被我院确诊为慢性胃溃疡患者76例,在结合用药指导、心理治疗、健康护理、生活调理等综合方法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及时记录。同时选取65名患者做一般护理,并将其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76例慢性胃溃疡患者,在医生的有效治疗和医务工作者针对性的护理下,临床治理效果十分明显,76名患者全部病愈并如其办理出院手续,没有发生消化道出血以及其他并发症的现象。结论: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慢性胃溃疡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能够十分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病情治疗效果,在临床过程中提倡积极推广。
作者:杨再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18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通过提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在PICC置管前,中,后采取循证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18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8例(6.7%),其发生率明显低于有关文献报道的23.3%。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
作者:朱亚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及分布特点,针对性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从而招募合格的献血者,提高血液质量并降低输血后梅毒感染的风险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215810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总结梅毒在人群中感染及分布特点。结果:本地区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不合格率为0.226%,2008年~2012年随着采血人次的上升呈现先升后下降趋势;职业为工人农民的26~45岁青壮年检出率高,学生军人低结论:我国献血法提倡学生军人国家公务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但是更多的企业团体、农民等多个阶层,因此可以针对性开展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社会道德及普及性卫生知识、预防性病传播途径知识,保护好珍贵的血液资源。
作者:王富强;王新梅;秦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采用延期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严重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21例严重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41.3岁。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伤6例,扭伤2例,砸伤1例。骨折按Raedi、Allgower分型:II型13例,III型8例。其中开放骨折5例,Gustilo分型:II型3例,III型2例。于伤后10~14天行切开复位胫骨远端LCP治疗。结果: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2例因皮肤张力仍较高,延期2期缝合后愈合;2例开放性骨折伤口出现感染,予清创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及深部感染。踝关节功能参照Mazur等评价标准,评分为88.21±6.30分;获优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6%。结论:延期锁定钢板治疗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
作者:徐文强;徐火荣;黄文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间疗效的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2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张金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CT与X线在脊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脊椎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X线检查,分析2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性。结果:CT扫描诊断准确率100.00%明显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88.33%,差异显著( P<0.05);CT扫描平均评分6.95±1.56分明显高于X线平均评分3.71±1.12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对脊椎损伤的诊断准确性及检出率均高于 X线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利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可行性。方法:自2004年1月~2009年8月收治8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行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从深至浅依次修复冠突骨折、前方关节囊、桡骨小头骨折、内外侧韧带及伸肌总腱起点。结果:术后随防6个月~5年,无骨折不愈合病例,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5%。结论: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是一种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较好入路选择。
作者:林国叶;刘航涛;黄玉栋;龚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13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A组(经桡动脉组)107例,B组(经股动脉组)106例,术后观察2组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A组生活自理时间(h):17.0±3.1,住院时间(d):5.0±2.1,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有3例(2.8%),皮下淤血及血肿的有8例(7.5%),尿潴留的有0例(0.00%),术后低血压的有4例(3.7%),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良好,具备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老年绞窄性肠梗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者仅12例(40%),且多数已肠坏死。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治愈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7%。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衰竭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论: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复杂严重,早期诊断较困难,死亡率高,应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李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和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年龄、肥胖及手术时间等原因有关,经过有效治疗后本组30例患者均1期愈合,无继发感染患者。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原因复杂,术前对伴发基础疾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护理,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切口的牵拉和挤压,术后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发生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颅底凹陷病例在我所少见,作者近来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朱某,女,60岁,住干休所。间断头晕1年余加重1天于2012年4月10日就诊。患者1年来劳累时发生头晕,行走困难,无耳鸣,经过吸氧、使用扩血管药物、理疗和对症治疗好转。近来发作频繁,不能做扭头动作,转动越来越困难,经常颈部按摩和理疗,逐渐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既往有颈椎病史,无梅里埃病史。体检: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神清,精神欠佳,语言清晰,自主体位,颈部短粗,颈部前屈、后伸活动度可,左右屈活动度可,左旋活动受限,右旋活动度可。心肺腹无异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四肢及躯干部感觉正常。辅助检查:头部MR,无异常。颈椎MR平扫+增强示:(1)颅底凹陷症;(2)寰椎右侧侧块、前弓、枢椎占位,考虑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3)颈椎骨质增生;(4)颈3、4椎体融合畸形。初步诊断:(1)颅底凹陷症;(2)寰椎关节脱位;(3)右侧寰椎侧块破坏性质待查。治疗: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钢板复位融合内固定+后路颈椎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活检提示:软组织有增生并异形,考虑为内生性软骨瘤。现佩戴颈围,头晕症状消失,自觉体力恢复,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叶菲;杨烜;胡银;朱京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6例并发肺部感染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8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给予护理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析患者的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患者体制差、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械污染及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是导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护理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宁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 PPH)。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为2%~3%,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至今仍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分为3个时间段: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产后2小时至产后24小时3个时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其预后与产妇失血量、失血速度、产妇的体质有关。失血过快者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休克时间长,即使获救,也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
作者:魏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尿液分析法与显微镜手工法在尿常规检测中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患者200例,首先采用显微镜手工法进行尿常规检测,采用尿液分析法进行尿常规检测;后对比2组患者的检测情况。结果:尿液分析法阳性患者144例,阴性患者56例,假阳性0.95%;假阴性率为5%,显微镜手工尿液检测方法检查阳性患者120例,阴性患者80例,假阴性率为18%,假阳性率为8%,尿液分析法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显微镜手工方法;显微镜手工法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高于尿液分析法,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分析法和显微镜手工法尿常规检测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检测手段,2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互补明显降低临床误诊、漏诊发生。
作者:陈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过去2年中来我院进行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对这类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大部分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其病患的恢复情况较为良好,患者除了身体比较健康之外,心理也比较舒畅,生活质量获得了提升。结论: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能够帮助他们尽快的恢复健康,并且降低了护患冲突的几率。
作者:崔心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皮内缝合在会阴直切应用中的效果评价。方法:抽取2007~2008年在我院分娩行会阴直切的患者32例进行近远期观察随访,蒋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对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例患者会阴直切后均分娩顺利,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李雯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盆腔炎疾病患者32例,通过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所采取的临床治疗以及综合护理措施所进行的护理。结果:30例患者康复临床治愈率达到了93%,2例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继续治疗。结论:我院对女性盆腔炎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措施非常科学、有效,减轻了患者由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王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1]。用L-dopa治疗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为进一步完善L-dopa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只成功建模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 L-dopa组和vehicle对照组),每组6只,L-dopa组和vehicle对照组分别以1、3、5、7、14天腹腔注射L-dopa和生理盐水,观察阿扑吗啡(Apomorphine, APO)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变化。结果:在行为学上, L-dopa组在治疗后2小时,APO诱导的旋转启动时间明显缩短,5天后逐渐延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实验组旋转圈数有增加的趋势,但治疗前后旋转圈数变化不明显。结论:腹腔注射L-dopa可改善APO诱导的大鼠旋转启动时间。
作者:刘中海;郭兴春;金红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参考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及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术后积液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及转移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创口小,恢复快,有助于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监测分析218例手足口病( HFMD)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接到本县县医院报告的218例HFM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男女比例1.45:1,发病年龄1~3岁居多(占61.0%),春夏季高发(占60.6%),生活环境农村高于城市(分别占56.0%、44.0%);临床特征:发热患者占54.6%,皮肤粘膜损害占99.1%,并发症发生率31.2%;危重程度及转归:危重23例(占10.6%)、其中死亡18例(占78.3%),重型49例(占22.5%)、其中死亡8例(占16.3%)。结论:本县HFMD发病符合HFMD流行的一般规律,以春夏季节1~3岁农村散居男孩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普遍较重,并发症多,重型及危重型死亡率高,值得重视。对于高发人群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张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