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的护理体会

刘丽馥

关键词:甲状腺旁腺功能亢进, 外科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9例,本组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护理,19例患者全部达到了康复。结论:我院在甲状腺亢进的外科治疗中,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的知识指导,是取得临床护理佳效果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

    目的:探讨影响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服药情况调查表,了解其一般情况及服药依从性,按患者是否规则服药,分成规律服药组与不规则服药组。结果:2组患者的病程、家族史、主要症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响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有家庭环境、药物不良反应、性功能下降、文化程度及职业。应从优化社区及家庭康复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强化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干预。

    作者:杨安军;杨九州;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脑病血清TNF-α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病血清TNF-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和健康新生儿各73例,使其在各方面有可比性。测定2组新生儿的TNF-水平,并采用NBNA评价脑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随着NBNA评分降低,TNF-水平逐渐升高,上述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通过测定血清TNF-水平,可以对新生儿脑病脑损伤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作者:丁秀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9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近9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住院患者,并随机抽取同期单纯肺结核住院患者9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痰菌阳性率、排菌量、空洞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治疗后痰菌阴转速度慢、肺部病灶吸收慢、空洞闭合少、抗痨疗程长。2个月末痰检阴转率低于单纯肺结核,但5个月末痰检阴转率均为100.00%;2个月末X线病灶吸收率78.89%(71/90),5/6个月末X线病灶吸收率82.22%(74/90)。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两者相互有不利影响,但需适当延长疗程,只要严格控制血糖,早期、规则抗痨治疗到疗程结束,其疗效及与单纯肺结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控制血糖有利于肺结核的治疗。

    作者:潘家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对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评价(附80例报告)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X线平片、螺旋CT对脊椎骨折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0例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0例椎体骨折病例均有脊椎曲度改变,X线平片、螺旋CT均能全部显示;对椎体骨折线、椎体骨折的显示,CT轴位图像结合MPR及3D重建、X线平片的显示率分别71%、31%、CT优于X线平片。结论:X线平片是急性脊椎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及3 D的联合应用能明确损伤部位、程度,立体直观,有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周忠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5例危重患者纤支镜辅助经皮气管切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DT)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5例危重患者行PDT,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PDT手术成功率100%。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直视下PDT方法简便快捷,定位准确,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

    作者:张宇;郭庆章;唐峰;邢立举;翟秀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绞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科的48例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保守治疗和护理干预,36名患者结石自发排出,占75%,72小时内疼痛缓解,治愈率达到100%,孕妇及胎儿均未发生意外。结论:保守治疗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肾绞痛,促进结石自发排出。

    作者:申佳;杨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郝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药微创治疗Gart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5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平乐郭氏手法复位经皮钢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结果:随访6~12个月,本组185例,优171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7.83%。结论:内服、外用中药配合平乐郭氏手法复位微创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方法简单的优势。

    作者:张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探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按诊断标准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患者及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各30名进行膝关节MRI检测,采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分析3者关节软骨的变化,同时对上述患者的关节液进行蛋白多糖含量( PG)、腰2~4椎体( L2~4)、骨密度( BMD)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3组患者的相关关系性。结果:T1ρ值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呈显著相关(r=0.487,P<0.001);与骨质疏松症严重度呈相关(r=0.302,P<0.001);与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呈显著相关(r=0.461,P<0.001)。按ISOA分级:PG在3组疾病轻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重度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T1ρ弛豫时间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并显示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

    作者:林锦乐;李毅;林石荣;林少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K-MB检测试剂的选择

    目的:比较2种试剂检测CK-MB的结果,并分析2种试剂对于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临床符合度,以选择适合本室的检测试剂。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用2种不同试剂检测15份健康体检样本和5份确诊AMI病人标本,每份标本分别检测2次,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实验试剂平均%CK-MB为8.5%、灵敏度100%和特异性1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实验试剂能更好的满足临床要求,所以选择实验试剂作为本室CK-MB检测试剂。

    作者:刘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口服咪唑斯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口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 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采用咪唑斯汀缓释片口服联合NB~UVB照射;对照组45例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2组均外用曲咪新乳膏、炉甘石洗剂,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45例,痊愈率71.11%,有效率91.11%;对照组痊愈率51.16%,有效率69.77%,2组痊愈率相比x2=3.69,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有效率相比x2=6.43,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唑斯汀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锡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9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主要症状和体征、出血部位、治疗、转归,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轻致残率和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引起脑出血高发年龄在45~67岁,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对防治脑出血至关重要,只有控制高血压,才能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

    作者:龚继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女阴血肿84例分析

    女阴血肿,手术关键是止血,手术原则是清除血块,缝扎止血后关闭死腔,抗休克治疗同时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女阴血肿系指会阴部、大小阴唇、阴道壁等部位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肿,是妇产科急诊之一[1]。本院自2006年8月~2013年8月共诊治病人84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抢救方法。方法:总结自2005年以来抢救颈部大血管损伤6例,入手术室后立即组织抢救,均进行手术。结果:成功救治5例,死亡1例。结论:颈部大血管损伤来势凶猛,病情紧急,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此类病人时应立即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足够的护理力量,手术中医护协调配合,从而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崔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颅底凹陷病例在我所少见,作者近来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朱某,女,60岁,住干休所。间断头晕1年余加重1天于2012年4月10日就诊。患者1年来劳累时发生头晕,行走困难,无耳鸣,经过吸氧、使用扩血管药物、理疗和对症治疗好转。近来发作频繁,不能做扭头动作,转动越来越困难,经常颈部按摩和理疗,逐渐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既往有颈椎病史,无梅里埃病史。体检: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神清,精神欠佳,语言清晰,自主体位,颈部短粗,颈部前屈、后伸活动度可,左右屈活动度可,左旋活动受限,右旋活动度可。心肺腹无异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四肢及躯干部感觉正常。辅助检查:头部MR,无异常。颈椎MR平扫+增强示:(1)颅底凹陷症;(2)寰椎右侧侧块、前弓、枢椎占位,考虑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3)颈椎骨质增生;(4)颈3、4椎体融合畸形。初步诊断:(1)颅底凹陷症;(2)寰椎关节脱位;(3)右侧寰椎侧块破坏性质待查。治疗: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钢板复位融合内固定+后路颈椎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活检提示:软组织有增生并异形,考虑为内生性软骨瘤。现佩戴颈围,头晕症状消失,自觉体力恢复,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叶菲;杨烜;胡银;朱京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行院前急救患者40例(院前组)和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36例(入院组)的疗效和死亡率。结果:2组在好转(x2=4.21)、死亡(x2=4.9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比入院组的好转率高,且死亡率低。结论:院前急救对于抢救脑出血患者非常重要,及时对症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作者:程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5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加常规保胎治疗,同期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仅于妊娠后给予常规保胎治疗,监测观察组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情况,比较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达86.0%,观察组封闭抗体转阳性患者妊娠成功率达81.4%,观察组封闭抗体仍为阴性患者妊娠成功率28.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50例患者妊娠成功率为74.0%,而对照组则为35.7%,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而封闭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治疗后的效果。

    作者:王云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80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子宫腺肌病30例,均进行超声诊断与联合治疗。结果:二维超声显示2组内膜都呈现均匀性增厚,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内部不均匀性回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动脉血流RI值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所有患者都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彩色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有很好的效果,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能取得很好的预后。

    作者:闵庆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结核患者的治疗分析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近年,西方国家由于 HIV 感染率增高,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使本病有所增加,我国也有这种趋势。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

    作者:程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直接接触史鼠药中毒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全身瘀斑5天”入院入院时查体:查体:T37℃,P140次/min,R30次/min,Wt13Kg,一般情况欠佳,发育、营养尚可,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分布,硬币大小,部分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腔黏膜无充血,舌尖可见出血点分布,咽无充血,咽后壁未见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min,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查体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患儿无血友病及其它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无明显毒物接触史。入院院后实验室资料:血常规提示:WBC8.26X109/L,N%52.4%,L%40.3%, RBC4.33X1012/L, HGB113g/l,PLT327X109/L。凝血4项回报示:PT120秒, APTT178.4秒,TT正常,纤维蛋白原4.07g/l。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正常,肝炎病毒学全套阴性。入院诊断:皮肤出血原因待查?入院后予“酚磺乙胺、维生素K1”止血、“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予输滤白普通冰冻血浆200ml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住院5天,患儿病情好转,无新发出血而出院。1周后患儿因“鼻出血5小时”再次入院。出血量不多,约5ml左右。复查血常规:WBC5.26×109/L, N%62.4%,L%30.3%, RBC4.35×1012/L,HGB110g/l,PLT250×109/L。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回报: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2%,凝血因子Ⅹ活性测定15%,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39%,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13%,均明显低于参考值范围,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90%(正常)。复查凝血4项回报APTT150秒、PT160.5秒。明显超过测定值范围,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正常范围。继续给维生素k1、血浆等输注后出血症状好转,鼻出血停止。经请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吴润晖教授远程会诊考虑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鼠药中毒可能)。本地区无鼠药中毒的鉴定技术,家长无条件到北京行毒物鉴定。现定期给患儿应用维生素K1治疗,避免相关毒物接触,现随诊3个月,患儿现无明显出血症状。家长及患儿反复回忆患儿并无明显进食鼠药污染的食物史,但有常食街边地摊烧烤的习惯,也有类似症状的病人出现,故考虑致患儿出血的原因应为不洁饮食习惯所致。目前患儿病情稳定,检测APTT/PT仍不正常,还在定期维生素k治疗及随访中。

    作者:陆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