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微创治疗Gart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张彦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正骨手法, 微创
摘要: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5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平乐郭氏手法复位经皮钢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结果:随访6~12个月,本组185例,优171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7.83%。结论:内服、外用中药配合平乐郭氏手法复位微创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方法简单的优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的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的水平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进行检查的82例健康人员作为B组,检测2组人员血清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白介素中的IL-18及IL-6的水平,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患者的CK、CK-MB、IL-18及IL-6的水平明显较B组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的水平能够明显表现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疾病病变程度,并对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判断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瑞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参考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及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术后积液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及转移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创口小,恢复快,有助于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标本放置盒的制作与应用

    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除少数由医生或检验人员完成外,绝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负责采集标本的种类,主要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护士负责这些标本的送检。标本大多数是有夜班护士采集,采集后直接放置在病区,并暴露在空气中。标准预防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1]。标本暴露在空气中,既影响科室环境美观,又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夜班护士下班后再送标本,使标本在病区停留时间长。有时因季节原因,标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使标本变质,且护士送检标本过程中,标本也是暴露在外,光的照射、微生物的污染、环境的温度、送检过程中的振动、进入雨水,都干扰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工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自行研制标本放置盒,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进骨科手术器械敷料清点方法及其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骨科器械敷料等物品清点的新方法及其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方法:设计制定《骨科手术器械敷料清点记录单》,完善清点制度;应用一次性塑料盒可视化点数。结果:清点时发生数目不符8例(0.008%),其中咬骨钳螺母丢失4例,咬骨钳和髓核钳尖端缺损各2例,通过仔细查找结果都能找到,关切口时终器械敷料数目相符率100%,未发生异物遗留体内。结论:规范手术器械敷料的清点方法,能减少安全隐患。

    作者:胡来凤;蔡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64例坏死性小肠肠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参考组(32例),给予参考组患儿常规的临床护理办法,同时给予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服务,观察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病症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8%,参考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1%,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系统的优质护理,有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作者:刘悦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促红素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常规造血原料补充的前提下,应用重组促红素3000 IU每周3次皮下注射的方法。结果:经过4个月治疗,108例肾性贫血患者,贫血得到纠正,总要效率100﹪。血红蛋白达11~12.3g/dl 62例占57.4﹪,血红蛋白10.3~10.9g/dl 44例占42.6﹪。血红蛋白9.6~9.8g/dl 2例占1.9﹪。结论: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确切,可以安全有效地提高Hb至靶目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红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治疗方式在腹外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措施在腹外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急诊收治的腹外伤患者共150例,上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脏器损伤。上述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主要实施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结果:2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积极恰当的施救,具体治疗效果如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97例,3例患者死亡,其中失血性休克1例,感染性休克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中41例患者治愈,其余9例患者中,3例合并颅脑损伤脑疝死亡,2例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感染性休克。观察组治愈率为97.0%,对照组治愈率为82.0%。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腹外伤救治中的有效治疗措施,但要根据患者具体伤情和病情,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目前我们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程长,大部分患者愈后不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患者的心理健康,可以说脑卒中也是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和转归,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修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肛肠外科术后早期护理对患者二便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肛肠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排尿排便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接收肛肠外科手术患者120名,将这些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是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早期护理干预组他们经过护理后排尿排便障碍明显要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提供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患者出现的排尿排便困难度,让患者的身心处于佳的恢复状态。

    作者: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谈谈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均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均麻醉成功后实施手术,其中颈丛麻醉或者联合局麻患者共21例,全身麻醉患者共61例。上述患者均采用地位小切口,其中切口长度3.5~5.0cm,平均切口为4.5cm。手术过程中保护后返神经,避免术后出现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结果:本组8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伤口均1期愈合。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4.5±1.3天;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低钙抽搐等临床症状。切口愈合后切口位置不容易发现,具有美容效果,切口周围没有肿胀发生,患者对手术切口情况较为满意。结论: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美容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侧直切口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

    目的:探讨腰侧直切口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疗效。方法:回顾38例肾盂输尿管结石的手术,采用腰侧直切口入路,结石分别位于肾外型肾盂、输尿管上段( L2下缘~L5上缘)内,结石有单发,也有多发。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石,无残留。术后恢复快,无后遗症。结论开放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仍是较常用的方法,腰侧直切口系通过肌间隙解剖入路,创伤小、恢复快、直接、简便且后遗症少、易掌握,特别适合基层或设备条件较差的医院应用。

    作者:罗发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绞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科的48例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保守治疗和护理干预,36名患者结石自发排出,占75%,72小时内疼痛缓解,治愈率达到100%,孕妇及胎儿均未发生意外。结论:保守治疗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肾绞痛,促进结石自发排出。

    作者:申佳;杨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病症,患者主要是头部、四肢、背部等处有明显的水肿,此病较为反复,治疗周期长,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此类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患者共66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叙述如何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在2011年~2012年期间共收治了肾病综合征水肿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从31岁~78岁之间。患者的临床病症为:头部、四肢、腹背等处水肿或全身水肿,伴有高蛋白尿、高血脂等病症。采用低盐或者无盐优质高蛋白饮食、利尿和抗感染等等治疗之后,63例患者的病症获得了缓解,34例经护理后停止服用利尿药物,剩下患者也减少了利尿药物使用量。

    作者:孙永波;黄芳;康嗣慧;程少平;张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5例腹痛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以腹痛为临床表现的AMI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心电图表现均为ST段抬高型,梗死部位以下壁为主,下壁合并正后壁或右室次之。结论:临床上遇有4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腹痛患者,应警惕AMI的可能性,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行18导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

    作者:刘云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30例接受单纯全麻,乙组32例接受硬膜外复合全麻,观察2组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P <0.05)。甲组插管时患者SBP、MAP、HR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 <0.05),乙组患者无明显波动,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相对较小,术后可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皮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联合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阻滞整个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递,达到阻滞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导,减少有害刺激传入导致的痛觉过敏和脊髓后角细胞受体改变的一种疼痛治疗方法[1]。氟比洛芬酯其化学名为丙酸-1-2-酰氧基乙酯,为氟比洛芬的前体药物。是通过静脉给药的非甾体靶向镇痛药,用于手术后及各种癌症的镇痛。本实验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多器官联合手术( CLS)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王辉;崇复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下肢增生性肌炎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77岁,因“左大腿包块疼痛10天”入院。患者在10天前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有一包块,如鸭蛋大小,触摸时有压痛感,局部无红肿。2天前包块突然增大、疼痛,遂来我院就诊。门诊B超显示,左大腿内侧肌肉层内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约13 cm×2.7 cm×4.1 cm,距表皮约0.35 cm,边界清,呈梭型,内呈纤维条索样,可见彩色血流显示,超生提示左大腿内侧肌肉低回声包块,注意肌纤维瘤(图1)。门诊以“下肢结缔组织良性肿瘤”收入骨科。入院查体:左大腿中段内侧肿胀,皮肤颜色正常,无破溃,可触及约10 cm ×5.0 cm×3.0 cm大小包块,质硬、较光滑、界欠清、压痛、移动度良好,左下肢感觉无减退,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活动良好。入院行术前相关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在腰麻下取左大腿包块处前方纵行切口,长约8.0 cm。切开皮肤、皮下,切开筋膜、肌膜,见约10 cm×5.0 cm×4.0 cm大小的瘢痕样硬结,黄白相间,界不清。手术中保留正常的肌组织,将失活变性肌组织完整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伤口拆线出院。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光镜下可见在肌纤维周围有大量黏液样基质,其间可见嗜碱性大细胞(图2),诊断为增生性肌炎。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表现。

    作者:李洪波;张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梧州市长洲区大塘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

    目的:进行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防治知识知晓率、目标人群。方法:采取系统抽样和入户面对面方式,对入选的社区18岁及以上的3072名居民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同时对高血压防治知识、不良生活方式等状况逐项调查,数据收集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0.34%,其中年龄在40~59岁患病率为22.02%,年龄≥60岁患病率为53.45%,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9.46%。结论: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低,高血压的目标人群以≥60岁老年人为主,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且随年龄增长极为显著。

    作者:李华;邱少娟(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直接接触史鼠药中毒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全身瘀斑5天”入院入院时查体:查体:T37℃,P140次/min,R30次/min,Wt13Kg,一般情况欠佳,发育、营养尚可,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分布,硬币大小,部分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腔黏膜无充血,舌尖可见出血点分布,咽无充血,咽后壁未见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min,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查体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患儿无血友病及其它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无明显毒物接触史。入院院后实验室资料:血常规提示:WBC8.26X109/L,N%52.4%,L%40.3%, RBC4.33X1012/L, HGB113g/l,PLT327X109/L。凝血4项回报示:PT120秒, APTT178.4秒,TT正常,纤维蛋白原4.07g/l。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正常,肝炎病毒学全套阴性。入院诊断:皮肤出血原因待查?入院后予“酚磺乙胺、维生素K1”止血、“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予输滤白普通冰冻血浆200ml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住院5天,患儿病情好转,无新发出血而出院。1周后患儿因“鼻出血5小时”再次入院。出血量不多,约5ml左右。复查血常规:WBC5.26×109/L, N%62.4%,L%30.3%, RBC4.35×1012/L,HGB110g/l,PLT250×109/L。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回报: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2%,凝血因子Ⅹ活性测定15%,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39%,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13%,均明显低于参考值范围,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90%(正常)。复查凝血4项回报APTT150秒、PT160.5秒。明显超过测定值范围,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正常范围。继续给维生素k1、血浆等输注后出血症状好转,鼻出血停止。经请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吴润晖教授远程会诊考虑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鼠药中毒可能)。本地区无鼠药中毒的鉴定技术,家长无条件到北京行毒物鉴定。现定期给患儿应用维生素K1治疗,避免相关毒物接触,现随诊3个月,患儿现无明显出血症状。家长及患儿反复回忆患儿并无明显进食鼠药污染的食物史,但有常食街边地摊烧烤的习惯,也有类似症状的病人出现,故考虑致患儿出血的原因应为不洁饮食习惯所致。目前患儿病情稳定,检测APTT/PT仍不正常,还在定期维生素k治疗及随访中。

    作者:陆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012年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发生危险的事件次数少于对照组,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好转,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危险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彦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