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比较

皮宁

关键词:老年患者, 高血压, 妇科手术
摘要: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30例接受单纯全麻,乙组32例接受硬膜外复合全麻,观察2组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P <0.05)。甲组插管时患者SBP、MAP、HR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 <0.05),乙组患者无明显波动,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相对较小,术后可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80例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内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发生于成年人。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学“喉痹”范畴,包括“虚火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等。

    作者:冯祖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杂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策略及疗效评价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手术策略以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70例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4例患者行切开复位治疗,16例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与骨外固定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20个月的随访,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骨折复位放射学来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适当的评分。骨折放射学评分中,2例患者的结果为差,18例患者的结果为良,50例患者的结果为优;参照Mazur (1979)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结果中有4例患者为差,10例患者为可,32例患者为良,24例患者为优,其优良率为80%。结论:在对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有限内固定与骨外固定器相结合,及有限内固定与较为坚固的内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软组织条件、骨折类型来对佳的固定方式进行选择,同时还必须强化早期功能锻炼,以便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志业;石颖;毕永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96例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8例,给予参考组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率为97.9%,参考组患者康复率为81.6%,2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谢修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龙南医院近5年行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造影剂导致的肾病(造影剂肾病, contrast-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大原因[1]。本文对在我院接受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发生CIN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预后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等提供参考。

    作者:吴海霞;王成全;冯雪影;白焱;王妍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适宜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干预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和疗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及工作等多种能力,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爱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郝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T与MRI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比较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主动脉夹层( ADA)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36例ADA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MRI分别进行检测,对比起影像学征象结果。结果:136例患者中有I型52例,Ⅱ型18例,Ⅲ型66例,CT、MRI检测率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MRI在对主动脉夹层检测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准确率较高,且能对其正确分型,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低视力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指导

    目的:通过助视器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尽可能恢复阅读、书写能力,基本做到生活独立,参加社区活动,享受晚年。方法:对132位低视力患者佳视力眼进行研究和跟踪,根据患者个人需要,分别使用单眼望远镜、放大望远镜、显微镜、视频放大器等训练项目。(1)视觉刺激练习、空间定位练习、手眼协调练习;(2)各种阅读方法识别和训练;(3)认知功能如视觉记忆或逻辑推理等诱发训练。结果:指导和训练后73例视力增加了1行以上(55.3%)41例(31%),能借助助视器进行有效的阅读工作,18例(13.6%)保持不变。结论:通过开发低视力周边的视觉功能进行视觉功能康复,助视器配合功能训练,可以提高低视力患者的部分视觉功能。

    作者:许慧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学龄前儿童Little区出血疗效比较

    目的:对学龄前Little区出血儿童采用不同局部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方法:将Little区出血学龄前儿童512例分成4组,分别给予硝酸银、微波、麻黄素进行局部治疗,并设组对照,对各组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麻黄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硝酸银组、微波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麻黄素局部治疗可作为学龄前儿童Little区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窦晓宁;任雪莲;杨燕燕;王华;秦胜民;徐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64例坏死性小肠肠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参考组(32例),给予参考组患儿常规的临床护理办法,同时给予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服务,观察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病症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8%,参考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1%,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系统的优质护理,有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作者:刘悦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内异物致胃穿孔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胃内异物导致急性胃穿孔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26例胃内异物导致急性胃穿孔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伤口感染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胃内异物导致的急性胃穿孔通过有效护理对患者痊愈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抢救方法。方法:总结自2005年以来抢救颈部大血管损伤6例,入手术室后立即组织抢救,均进行手术。结果:成功救治5例,死亡1例。结论:颈部大血管损伤来势凶猛,病情紧急,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此类病人时应立即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足够的护理力量,手术中医护协调配合,从而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崔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提出更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25例预后良好,重残长期昏迷卧床者2例,死亡1例。结论:患者经正确的治疗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许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科治疗分析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腔内血流由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层,动脉中层与外膜分离,形成假腔。其病理基础是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的退行性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可引起夹层破裂、心脏压塞、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其病因复杂,包括高血压、遗传因素、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如主动脉二叶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发育不全等、动脉粥样硬化、外伤与医源性损伤及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等。 DeBakey等按病理解剖及主动脉造影,主要是内膜撕裂部位,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Ⅰ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至腹主动脉;Ⅱ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限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Ⅲ型内膜撕裂口位于降主动脉,沿主动脉向远端扩展。 Stanford 法则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型,即DeBakey的Ⅰ型和Ⅱ型,约占全部病例的2/3;B 型,即De-Bakey的Ⅲ型,约占1/3,此种分类简单方便,临床常用,具有实际意义。Ⅰ、Ⅱ型者的发病年龄较轻,以马凡综合征所致的囊性中层退行性变常见,Ⅲ型的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高血压。

    作者:张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应用阿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对照组32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与对照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情况,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9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近9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住院患者,并随机抽取同期单纯肺结核住院患者9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痰菌阳性率、排菌量、空洞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治疗后痰菌阴转速度慢、肺部病灶吸收慢、空洞闭合少、抗痨疗程长。2个月末痰检阴转率低于单纯肺结核,但5个月末痰检阴转率均为100.00%;2个月末X线病灶吸收率78.89%(71/90),5/6个月末X线病灶吸收率82.22%(74/90)。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两者相互有不利影响,但需适当延长疗程,只要严格控制血糖,早期、规则抗痨治疗到疗程结束,其疗效及与单纯肺结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控制血糖有利于肺结核的治疗。

    作者:潘家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和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年龄、肥胖及手术时间等原因有关,经过有效治疗后本组30例患者均1期愈合,无继发感染患者。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原因复杂,术前对伴发基础疾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护理,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切口的牵拉和挤压,术后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发生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α-HBDH酶活性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血清α-HBDH酶检测,同时设立38例正常对照组。结果:(1)40例肌钙蛋白T( cTn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平均血清α-HBDH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α-HBDH值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3)脑梗死恢复期血清α-HBDH值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α-HBDH可用来判断脑梗死后是否有新的梗死或梗死面积是否扩大及病情好转与否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作者:苏建华;林伟;唐金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探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按诊断标准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患者及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各30名进行膝关节MRI检测,采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分析3者关节软骨的变化,同时对上述患者的关节液进行蛋白多糖含量( PG)、腰2~4椎体( L2~4)、骨密度( BMD)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3组患者的相关关系性。结果:T1ρ值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呈显著相关(r=0.487,P<0.001);与骨质疏松症严重度呈相关(r=0.302,P<0.001);与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呈显著相关(r=0.461,P<0.001)。按ISOA分级:PG在3组疾病轻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重度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T1ρ弛豫时间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并显示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

    作者:林锦乐;李毅;林石荣;林少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谈谈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均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均麻醉成功后实施手术,其中颈丛麻醉或者联合局麻患者共21例,全身麻醉患者共61例。上述患者均采用地位小切口,其中切口长度3.5~5.0cm,平均切口为4.5cm。手术过程中保护后返神经,避免术后出现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结果:本组8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伤口均1期愈合。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4.5±1.3天;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低钙抽搐等临床症状。切口愈合后切口位置不容易发现,具有美容效果,切口周围没有肿胀发生,患者对手术切口情况较为满意。结论: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美容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