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对重症监护患者压疮预防护理的体会

周春华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压疮, 预防, 护理
摘要:目的:及时应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14例神志清醒的重症监护室压疮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从14例患者护理中,均全部治愈,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是减少压疮发生率及压疮愈合损伤的重要措施。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诊治乳腺疾病的独特优势。方法:通过分析微创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总结乳腺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优劣性。结果:乳腺微创手术患者生理上表现为应急反应低、免疫功能抑制小、器官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技术应用于乳腺疾病诊治中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定位定性准确,手术疤痕微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宁旭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注射美容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与日俱增。一种无创且快捷的整形方式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即所谓的微整形。微整形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快且见效快的特点。其中注射美容是微整形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注射美容是指通过型号不同的注射器将注射剂或注射材料注入机体内以达到除皱、填充、轮廓改型等美容效果。其中注射物的选择是注射效果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年来医药公司的发展和整形医生的原则,若干种人类自体及其衍生物、异体提炼或生物合成的材料相继使用于临床。

    作者:杨登文;肖敏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45例初诊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入组,治疗前经病理确诊:直肠腺癌。所有患者予三维适形放疗:DT50 Gy/25次。化疗在放疗的第l天开始给药,卡培他滨825 mg/m2.次,2次/d,与放疗同步(每周5天)。手术在放化疗结束5、6周后进行。结果:完成术前计划并进行手术者43例。手术标本总有效率56.3%,肿瘤全消6例,仅见少量肿瘤残留16例。全组无4级毒副反应发生,3级毒副反应包括:放射性皮炎l例,腹泻2例,放射性肠炎1例。结论: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明显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保肛率,且不良反应少,大多数患者可耐受。

    作者:庞晓泳;温尊北;谢地;梁敦波;陈海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5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加常规保胎治疗,同期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仅于妊娠后给予常规保胎治疗,监测观察组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情况,比较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达86.0%,观察组封闭抗体转阳性患者妊娠成功率达81.4%,观察组封闭抗体仍为阴性患者妊娠成功率28.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50例患者妊娠成功率为74.0%,而对照组则为35.7%,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而封闭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治疗后的效果。

    作者:王云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整形外科技术在急诊外伤缝合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在急诊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使外伤患者在功能和形态上得到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对我科765例各类急诊外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清创缝合、皮瓣转移或植皮术进行综合修复。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恢复快,创伤小,无明显功能及外形异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急诊外伤应用整形外科技术进行综合修复,使伤后功能和外观得到理想恢复,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郭群;肖鸿;邱炜;刘垠;肖敏勤(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超对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肾动脉血流参数的观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重度子痫前期妇女肾动脉血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0例重度子痫前期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组),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彩超检测下肾动脉血流相关参数变化情况,并以同期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肾动脉PSV、ED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SV/EDV、AT及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患者肾动脉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彩超相对客观地评估了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肾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了解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肾脏血供、患者病情监护及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怡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促红素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常规造血原料补充的前提下,应用重组促红素3000 IU每周3次皮下注射的方法。结果:经过4个月治疗,108例肾性贫血患者,贫血得到纠正,总要效率100﹪。血红蛋白达11~12.3g/dl 62例占57.4﹪,血红蛋白10.3~10.9g/dl 44例占42.6﹪。血红蛋白9.6~9.8g/dl 2例占1.9﹪。结论: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确切,可以安全有效地提高Hb至靶目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红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产后出血预防中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顺产产妇11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60例采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对比2组产妇产后血压、治疗效果、出血量与止血时间。结果:对比2组产妇术后各项指标,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 <0.05),2组产妇术后血压与血红蛋白数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预防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预防中,相较于缩宫素而言,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更为有效,可实现快速止血,具有安全、高效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杨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系统分析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预防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加强对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预防的认识,有效降低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60例明确诊断的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无创通气的方法,对照组采用有创通气的方法,1周后复查胸部X片和血气生化指标,了解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恢复情况,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结果;对照组比实验组的治愈率要高,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6)。结论: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预防和治疗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无创通气更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进一步恶化。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探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按诊断标准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患者及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各30名进行膝关节MRI检测,采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分析3者关节软骨的变化,同时对上述患者的关节液进行蛋白多糖含量( PG)、腰2~4椎体( L2~4)、骨密度( BMD)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3组患者的相关关系性。结果:T1ρ值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呈显著相关(r=0.487,P<0.001);与骨质疏松症严重度呈相关(r=0.302,P<0.001);与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呈显著相关(r=0.461,P<0.001)。按ISOA分级:PG在3组疾病轻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重度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T1ρ弛豫时间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并显示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

    作者:林锦乐;李毅;林石荣;林少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小儿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针对小儿骨折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康复率。本文就舒适护理在小儿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140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治疗组患儿加行舒适护理,对2组患儿的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治疗组患儿骨折关节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2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小儿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有效的提高了患儿康复率,值得推广。

    作者:崔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4排螺旋CT结果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结果与冠脉造影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对比两者检测结果。结果:将冠脉造影结果作为检测金标准,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9%、81%、67%、95%。结论: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均能够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准确性,且CT检查具有无创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颅脑半卵圆区微梗死并发糖尿病分析研究

    目的:通过统计半卵圆区微梗死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探讨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常规CT检查中检出148例半卵圆区及基底核区微梗死患者,并检测血糖血脂血压。结果:糖尿病患者易患半卵圆区及基底核区微梗死。结论:微梗死与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有关,本结果对及时发现隐匿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肖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术前诊断叶状肿瘤对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诊断叶状肿瘤对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对比分析经钼靶拍片怀疑为乳腺叶状肿瘤的13例病例的手术结果,主要分析术前诊断叶状肿瘤的重要性。结果:13例经数字化乳腺钼靶片怀疑乳腺叶状肿瘤的病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的为8例,诊断率为61.5%(8/13),误诊率为38.5%(5/13),误诊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腺瘤4例,乳腺癌1例。结论:对病变认识不够、临床触诊、问诊不够仔细,乳腺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在数字化钼靶片上诊断和鉴别困难时造成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影像诊断医师应熟练掌握乳腺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紧密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不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提示临床手术医师和病理诊断医师做好鉴别诊断,保证手术方式准确,达到彻底切除叶状肿瘤的目的。

    作者:路瑶;孙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经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护理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0例患者术中维持适宜腹内压,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中配合及护理均顺利,手术均获成功,未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于保证腹腔镜手术成功,避免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邓莉曼;蔡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四联疗法治疗慢性小肠炎46例

    目的:观察和讨论补脾益肠丸、连蒲双清片、乳酸菌素片、艾司唑仑4联疗法治疗慢性小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慢性小肠炎患者予补脾益肠丸3次,每次6g,连服1个月;连蒲双清片3次,每次3片,连服半个月;乳酸菌素片3次,每次3片,连服1个月;艾司唑仑每晚1次,每次2mg,连服1周;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16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结论:补脾益肠丸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连蒲双清片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乳酸菌素片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艾司唑仑抗焦虑,缓解精神紧张。4药联用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小肠炎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静脉留置针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器采集血标本的效果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76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疾病组成等相近的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静脉采血方式。观察2组皮肤血管损伤程度、疼痛程度分级、护理满意度。结果:皮肤血管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41%VS 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总体较低,0~1分居多,占78.41%,与对照组(6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分居多(83.75%),显著高于实验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3、4分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在输液前及封管期间采血安全可靠,所得标本不仅不影响化验结果,且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张玉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肛肠外科术后早期护理对患者二便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肛肠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排尿排便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接收肛肠外科手术患者120名,将这些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是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早期护理干预组他们经过护理后排尿排便障碍明显要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提供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患者出现的排尿排便困难度,让患者的身心处于佳的恢复状态。

    作者: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36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BD)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36例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临床护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1次穿剌置管成功,首次引流液30~500ml,引流后1~2天患者全身症状和体征迅速好转,7~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住院7~14天带PTGBD外引流管出院,平均住院10.5天,置管1个月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未出现死亡。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急性胆囊患者是一种安全、微创和有效的方法,全面严密细致的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

    作者:段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用药监护及用药分析

    1临床资料:赵XX,男,41岁,以“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为主诉于2012年1月2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无缓解,发病过程中,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双影、饮水呛咳,无意识不清及尿便失禁,无发热及抽搐,未用药物,因病情无好转来我院。患者吸烟史20年余,20支/d。饮酒史20余年,2两/d,无其他不良嗜好。无药物、食物及其它物品过敏史。

    作者:徐倩(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