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民;吴垠;赵承斌;潘世奇;张涛;侯明明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或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心梗再发,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3年489例心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结果: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树立了健康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结论:通过对心梗患者的健康教育,延长了患者的远期存活,提高了身体素质,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张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0~75岁。其中自发性气胸3例,食管癌术后胸腔积液2例,创伤性大量血气胸1例,肺癌并大量胸水1例,肺萎陷时间3~10天,有2例从外院转入。临床表现:4例为大量排气排液后1小时突然出现胸闷、烦躁不安、大汗、剧烈咳嗽、咳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液,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患肺听诊可闻及广泛湿罗膏。3例为大量排气排液后4~6小时后发生。本组病人均经吸氧(湿化瓶中盛50%酒精)静脉滴注速尿、地塞米松、氨茶碱、应用强心药物,严格控制晶体液输入,其中3例应用呼吸机呼气正压通气处理,患者均在1~3天逐渐好转。
作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13例,对其超声影像进行分析。结果:超声确诊191例,超声确诊符合率为89.67%。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超声确诊符合率低(71.1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保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沙丁胺醇、酮替芬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作为用沙丁胺醇联合酮替芬治疗;另外选择7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氨茶碱联合扑尔敏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经统计显示,14例有效(20.0%),53例显效(75.7%),3例无效(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中有22例为有效(31.4%),32例为显效(45.7%),16例无效(22.9%),总有效率为77.1%;经比较我们可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够及早发现病症并进行正确诊断,正规服药,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沙丁胺醇、酮替芬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而且患者病症复发率低,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瑞娟;李海莹;张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积水治疗的不同术式,寻找降低脑积水术后感染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12年共有78例脑积水患者,分别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术)(41例)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术)(37例)治疗,针对不同术式继发感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8例发生率19.51%,明显高于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后感染2例发生率5.40%( P<0.05)。结论:对交通性脑积水,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能有效降低脑积水术后感染几率。
作者:任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和提高手术团队成员手卫生依从性,为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规范提供依据。方法:现场观察和发放问卷方式。结果:76.45%认为难按照“手卫生指南”做好洗手工作,33%认为在摆完体位后未洗手进行导尿有交叉感染的风险,57.2%认为静脉穿刺或硬外穿刺未洗手进行其他操作有交叉感染的风险,20%手术医生接台手术摘手套后未外科洗手有交叉感染的风险。结论: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和督导,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周豫华;周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DHS做内固定手术病人的回顾分析。骨折按Evans分类Ⅰ型1度2例,Ⅰ型2度39例,Ⅰ型3度10例,Ⅰ型4度5例。结果:全部病人均得到随访,除1例内固定折断外,均骨性愈合。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复位后,只要内侧结构稳定,DHS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孙广涛;常耀辉;拜高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的冠心病并介入手术后患者共计8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冠心病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李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方法:通过对52例就诊于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符合ICD-10广泛性焦虑诊断的患者,使用GSR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焦虑前后皮电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测试后广泛性焦虑患者的HAMA分数和疲劳因子显著下降,同时放松、注意力、记忆力等因子显著上升(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SR脑电生物反馈对广泛性焦虑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淄;余银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确诊病人6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对患者采用综合治疗之后,患者的血压有了明显的下降,ST段压低有所好转,大耗氧量、心脏指数等明显上升。患者在治疗后的数据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保护了病人及其心脏。
作者:阿依努尔·塞依提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3例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与护理,判断其治疗与护理后的恢复和活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2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经过本院手术治疗和精心围手术期护理,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对护理均表示满意。结论:本院对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措施是值得向临床推荐的。
作者:吴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改善冠心病患者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将住院冠心病抑郁患者随机分组,实施心理护理,分别于入组时、入组2周和入组4周时进行,3次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2周时就非常明显的下降,而对照组4周时才有明显下降。结论:对冠心病伴有抑郁状态的病人,实施心理干预,对改善抑郁情绪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配合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门诊就诊的周围型面瘫患者,均给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配合腕踝针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疗程。结果:痊愈32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配合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作者:脱长宇;金黎军;脱建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年龄在40~60岁。结果:我院对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依据病因、充分供养、增加左心搏出量以及减少循环血量等治疗措施,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经过我院科学有效的治疗,30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得到了好转,均顺利出院。
作者:岳和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现状。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间住院的65岁以上房颤患者共10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分析的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分别占28%、22%、50%,冠心病为老年房颤常见的病因(38%),其次为高血压病(23.1%),老年性瓣膜病(11.1%),风心病(10.2%),肺心病(9.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5%),余为不明原因的孤立性房颤(1.9%)。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76.9%)为主,抗血栓治疗多以抗血小板为主(76.9%)。结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65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原因,风心病比例下降,甲状腺疾病需给予重视。老年房颤患者以心室率控制为一线治疗,相对于抗凝治疗的高风险,更易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许洋;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方法和介入治疗方法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效果,以及2者的优点及区别。方法:对120例经临床明确要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别为60例。对于2组患者分别进行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方法治疗和气管插管介入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方法和介入治疗方法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病人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在120例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中,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方法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介入治疗方法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76.00%,效果差者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2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为0.038)。结论:在对接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介入治疗方法的方式,其两者的治疗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方法的治疗方式较介入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以达到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作者:张巧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究醒脑静注射液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型脑梗死的治疗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名患有神经功能缺损型脑梗死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23.87±4.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30.78±4.64分,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6.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型脑梗死的患者来说,运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控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喜炎;钟丽明;钟永芳;何元增;余彧;志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描述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护依从性情况,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依从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符合标准的9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应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MIUS)进行评估,自制住院日志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护依从行为指标。结果:突发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与自护依从性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5,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影响患者自护依从性,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及不确定感的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不确定感,提高依从性,促进康复。
作者:刘军燕;周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平片与MRI影像表现和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30个膝关节骨关节炎X线与MRI表现,比较分析两者特点。结果:X线平片显示骨质改变较好,不能显示软组织病变。 MRI显示骨质改变不如X线平片好,对软骨病变、韧带及半月板的退变损伤、滑膜增厚、关节积液、软骨下骨质改变、软组织肿胀、关节内游离体显示优于X线平片。结论:MRI比X线平片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中提供更多的阳性表现,准确性更高,联合两者,可更好服务于临床。
作者:陈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儿科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684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2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及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普通5号头皮针常规穿刺护理,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儿的护理过程基本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护理后的效果差异不明显。在护理期间,对照组患儿除每次输液穿刺外,2次穿刺56例(16.4%),32例(9.4%)患儿发生3次穿刺以上情况。观察组患儿发生6例留置针脱落,原因为患儿自身活动幅度过大造成,2次静脉穿刺留置后情况正常。2组之间的穿刺1次成功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无局部或全身感染现象,无静脉炎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对静脉穿刺情况、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儿童、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减少护理的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在儿科临床实际工作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作者:任乐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