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

张喜晶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患者, 腹部切口, 手术并发症, 医疗纠纷, 开腹手术, 疾病治疗, 护理分析, 成功率, 总结, 风险
摘要:开腹手术目前仍然为妇产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大程度地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手术的风险,避免医疗纠纷,对腹部切口进行有效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本院近年来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患者实施的护理分析总结如下.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在头位难产中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用于识别初产妇头位难产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420例足月分娩初产妇应用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进行适时评分,采取相应措施,选择正确分娩方式进行分娩.结果:420例孕妇中经阴道分娩为313例(74.5%),剖宫产的为107例(25.5%);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5.2%(22/420);其中改良评分在80分以上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为95.7%(267/279),剖宫产率为4.3%(12/279),评分在80分以下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为67.4%(95/141),剖宫产率为32.6%(46/141),两者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头位分娩评分可及时地、准确地判断头位难产,便于医生作出正确选择,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作者:陈小琼;刘艳;阮珍;刘敏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在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病人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先行清创后行VSD治疗,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或组织瓣移植.结果:6例患者创面全部愈合.结论:臀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使用VSD能够促进创面的新鲜组织生长,加快感染创面愈合,减轻医护工作量及患者的痛苦,为2期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作者:彭伟;刘洪军;王栋;任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VR成像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VR成像技术和DSA成像技术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在治疗前采用DSA成像技术进行诊断;B组患者在治疗前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VR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结果:B组患者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诊断检查所需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及家属对诊断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2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反应.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VR成像技术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且检查所需时间更短.

    作者:鲁春鹤;赵江;唐海涛;陈刚;肖玉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2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28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总结和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了平均6个月的随访,随防结果显示,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3.9个月.按照Teeny等制定的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为优23例,良4例,可1例,差0例.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Ⅲ型Pilon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固、复位较快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能够使局部组织的压力减轻,防止局部软组织血运遭到破坏而引发各种并发症,促进恢复术后关节各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危新生儿并发症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诱导高危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促进高危新生儿生命健康的保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100例高危新生儿病例资料,对其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窒息是诱导高危新生儿脑损伤并发症的首要因素,出现窒息现象的观察组与未出现窒息现象的对照组在脑损伤的患病比例上差异显著(61.29%与26.67%),P<0.05.而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并发症的患病比例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氧是导致高危新生儿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而胎龄则对高危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不大.

    作者:张云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能力.

    作者:和积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和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用14天.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10天ESS及ADL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在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14天后治疗组在显效率及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扎依达·亚合甫江;徐宏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就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科治疗中,加强整体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刘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耳鼻咽喉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对于耳鼻咽喉科来说,手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因此,对于耳鼻喉科进行手术的病人要在护理上做一更多的关注.1 心理护理:耳鼻喉科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

    作者:王霞;刘雪峰;孙玉梅;于金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注射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亦称静脉畸形,是软组织中常见良性病变之一.以儿童多发.其治疗方法多样,有激光、冷冻、手术、介入、局部注射治疗等.局部注射治疗的药物可有平阳霉素、32-磷胶体、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硬化剂等.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局部注射治疗的具体方法、适应症、毒副作用等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邵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幼年系统性硬化症1例并文献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小动脉或微血管及广泛结缔组织硬化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主要累及20~50岁的成年人,而儿童罕见.近期曾诊治1例年仅14岁的幼年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14岁,主因双手遇冷变色11个月于2011年9月16日就诊.患者从2010年11月开始遇冷后双手远端指间关节以远皮肤变白和麻木感,得暖后变紫、潮红,数分钟后恢复正常肤色,麻木感消失.此后皮肤变色的范围逐渐扩大,已发展到双手掌指关节以下.

    作者:邹艳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体会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早期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输卵管癌肿块,对其进行大小、形态、位置、性状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以及肿块内血流信号特征、血流阻力指数(RI)监测.结果:原发性输卵管癌声像图显示: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见囊性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多呈腊肠形或扁长条形,CDFI显示肿块内血流丰富,血流阻力指数RI<0.4.结论:输卵管呈香肠状囊性为主混合性肿块改变,囊壁上和实质回声区见丰富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RI)值<0.4,可作为诊断输卵管癌的依据之一.

    作者:李惠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对干扰新生儿母乳喂养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以期提高纯母乳喂养.方法:于2010年3月~2011年12月,对在我院产后复查的310例产妇,详细询问母婴的一般状况,对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后开奶时间、奶瓶的使用情况、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分娩方式、开奶时间、奶瓶的使用与否、产妇的心理及文化程度等均为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结论:阴道分娩、开奶时间早、不使用奶瓶以及产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对母乳喂养的正确态度都是提高母乳喂养的健康方式.

    作者:王林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鼾症,是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超过5次/h以上.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临床分为阻塞型、中枢型和混合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为常见.其危害大.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用的治疗手段,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夏海燕;姜华颖;于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利巴韦林联合炎琥宁治疗57例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115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治疗7天,对比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74.14%(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17.24%(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炎琥宁具有抗病毒作用强、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强化自身免疫等优点,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推广.

    作者:常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收集了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的缓解情况、心电图检查的改变情况以及24h平均血压的变化情况,并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检查疗效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治疗后24h平均血压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能够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和心肌做功、抑制心肌重构,对于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情况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硝酸甘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代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尘肺病人的护理要点

    尘肺是由于长期在生产活动中因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发生的肺部进行性纤维化组织增生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危害大的职业病.尘肺以并发结核、气胸、呼吸系统感染、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衰竭等为常见,再加上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病人更易合并感染,合并感染后,常使病情加重,护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缓解病人的不适.

    作者:杨秀兰;张淑红;张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2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常产生诊断上的困难,原因是基础病变突出而掩盖气胸症状及体征,易造成误诊,漏诊,并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时常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诊治易导致患者死亡.现对我科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诊治水平.

    作者:包乃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0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10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2例,中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行之有效的方法,能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金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乌司他汀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影响及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干预及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0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IPF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汀治疗组(n=16)和激素对照组(n=14),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后第7、14、21天抽取外周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h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肺功能测定,比较2组TNF-α.的变化,观察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外周血TNF-α均高于正常,经乌司他汀治疗后治疗组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乌司他汀治疗后患者肺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乌司他汀能有效降低IPF患者TNF-α水平,改善IPF患者的预后,乌斯他汀为临床治疗IPF的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武士杰;苏传芝;刘长波;郑东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