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宙;侯树勋
目的:总结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2月至2000年11月间对121例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间隙突出46例,巨大中央型突出21例,小关节内聚明显者47例,游离脱出8例,明显钙化26例).行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结果:随访3~10个月,手术优良率95%.结论: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孔翔飞;吴小涛;卜星平;陈辉;齐新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颈椎管狭窄症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45例拟行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采用合适的重建参数及阈值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层面拍片.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评价颈椎椎管、横突孔及椎间孔的狭窄情况,并可提供病变的逼真立体影像信息.结论:三维重建CT简化了诊断过程,可直观地了解颈椎管狭窄症的三孔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显示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作者:林顺发;周实;黄旭旋;郑丰任;杨应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特别是医源性者,临床较少见.1990~2000年我们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李波;张美心;田晓滨;邱冰;关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现代外科发展趋势表现为四个方面:有限化、显微化、替代化和人工智能化.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正是这些发展趋势的体现.微创外科,或称为微侵袭外科、微侵入外科,系指与传统切口手术相比创伤较小的手术技术和方法,目前常指那些采用非传统手术方法,而借助一定的特殊手术器械或手段进行手术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作者: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2001年年会北美脊柱外科学会(WWW.SPINE.ORG)2001年年会于2001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并获得巨大成功.Medscape网站(WWW.MEDSCAPE.COM)近期刊登专文介绍了有关此次会议脊柱外科部分新进展的论文情况.文章分为以下五个专题.
作者:海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且致瘫率高,严重地危及人类健康.脊髓损伤与很多生长因子有关.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生物学作用极其广泛,它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促进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促进组织再生及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等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调节作用[1].现有关bFGF 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就bFGF在脊髓中的表达及bFGF对脊髓损伤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赵斌;孙正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脊柱的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多发部位,其治疗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争议,部分病人因早期处理不当而需行二次手术.为此我们总结了1993~1999年期间因胸腰段骨折住院二次手术的病人,对其原因进行讨论.
作者:姬洪全;陈仲强;党耕町;陈景春;朱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特性.方法:取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3个成年人的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将每个标本分为2份,1份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IL-1α、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35个突出颈椎间盘中,18个(51.4%)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余17个(48.6%)未见炎细胞浸润,对照组未见炎细胞浸润;35个突出颈椎间盘组织中IL-1α、IL-6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结论: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仕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方法:对广州、韶关、中山、珠海等市城乡的87 546名7~18岁在校学生应用三检法(体检、波纹照相、X线照片)进行脊柱侧凸患病率普查,并测量其身高、坐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数据.受检者的脊柱照片采用Coob法进行测量,Coob角≥10°者诊断为脊柱侧凸.结果:经三检诊断为脊柱侧凸者653人,脊柱侧凸患病率为7.5‰,其中男性患病率6.1‰,女性患病率9.0‰,男/女=1/1.48.特发性脊柱侧凸633人,占96.9%.结论:脊柱侧凸在青少年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应大力提倡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普查工作,提高我国青少年保健水平.
作者:刘尚礼;李卫平;李远景;李青;王素伟;陈忠良;张光铂;何杰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的方法,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行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后,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并脊柱后路融合.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2年进行下腰痛Greenough和Fraser评分.结果:33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复查,钛网位置无变化,已经被再生的自体骨固定.术后1年时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年时,评分与术后1年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椎板减压术后应用钛网椎管成形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治疗效果,避免下腰痛复发.钛网应用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丁真奇;郭延杰;康两期;洪加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5岁,因骶尾部肿物55年,迅速增大2年,于2000年3月16日入院.出生时父母即发现其骶尾部拇指大肿物,随年龄增长,肿物逐渐增大,压之可明显缩小,无不适,从未诊治.近2年来肿物迅速增大达三拳大小,入院前1周自行破溃,流出清液.
作者:贝朝涌;杨昌言;王义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腰椎间盘化脓性感染的报道有增多的趋势,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熟悉,这一方面反映了对椎间盘化脓性感染治疗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有些医务工作者在无菌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此类感染大多为医源性感染,因而重点应该是预防.
作者:胡传亮;胡玉华;钱金用;杜广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自行研制的弧轨自锁椎弓根矫形固定器械(arc-track private lock pedicle orthopedics fixation system,ALPF),探讨其对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应用ALPF治疗的7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进行平均12.8个月随诊.结果:术前和随访时的X线片显示,椎体前后缘高度的丢失率、Cobb角的差别有极显著性(P≤0.01).72例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ALPF操作简单、复位良好、固定可靠、不影响MRI检查.
作者:张恩忠;鞠传广;谭远超;徐卫国;邵诗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脊髓空洞症(primary syiringomyelia,PSM)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变性疾病,是指除创伤、出血、梗塞、感染、肿瘤或蛛网膜病变等因素引起脊髓损伤所致的脊髓空洞以外的、病因不明确的脊髓空洞症.我院自1994年5月至2000年5月手术治疗并随防PSM 3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士刚;王继跃;李忠民;孙学礼;杨凤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寰椎横韧带断裂可导致寰枢椎不稳而出现潜在的延髓受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由于以往对寰枢椎不稳的认识不足,使临床上对此病容易漏诊,且手术危险性高.我院自1999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了6例寰椎横韧带断裂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患者,应用Apofix于C1、C2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林庆光;周俊明;蔡春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寻找一种能精确表达(或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病理形态的CT计量诊断方法,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已通过手术确定了病理形态的395例LDH患者(452个间盘,A组)的术前CT图像资料,将其CT图像特征分为5个指标14种表现,进行多因素判别分析并与术中所见比较;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计量诊断表.应用CT计量诊断表对后期手术治疗的47例LDH患者(B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LDH各病理类型之间的CT图像特征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应用计量诊断表对A组患者的术前CT图像资料进行回代检验,判别正确率为84.73%,B组前瞻性研究的判别正确率为82.69%.结论:CT计量诊断能比较准确地预测LDH的病理形态,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耀庆;张朝跃;李小如;杨辉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6年以来,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4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疗效满意.
作者:张大勇;李重茂;沈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应用于腰痛患者评定的可信性.方法:住院拟手术的腰痛患者22例(男13,女9例),分为同一检查者重复评定(A组):10例,平均年龄47.7岁;不同检查者重复评定(B组),12例,平均年龄36.6岁.用ODI对所有对象重复评定,平均间隔3.0d.对两组患者的障碍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重复测试O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12,相关性非常显著(A组:t=8.851,P<0.001;B组:t=7.008,P<0.01).结论:用ODI评定腰痛是稳定、可靠的,可作为腰痛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或康复疗效评定的参考指标.
作者:郑光新;赵晓鸥;刘广林;张利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脊髓硬膜外血肿由Jackson于1869年首次报道,1897年Bain报道了首例手术治疗脊髓硬膜外血肿[1].虽然此病在临床上较少见,但因其发展迅速,后果严重,一旦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很高,且预后较差.特别是脊柱手术后发生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其他一些并发症容易混淆,加上对此病认识不够,往往延误诊断和处理,错过佳治疗时机,留下难以恢复的神经功能障碍.为了对脊髓硬膜外血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作者就此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综述如下.
作者:钱列;贾连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自1994年5月~2000年11月行该手术的647例病例.结果:647例中39例出现并发症,占6.03%,其中硬膜外血肿5例(0.77%)、脊髓损伤4例(0.62%)、硬脊膜损伤7例(1.08%)、椎管扩大不充分5例(0.77%)、术式选择不当2例(0.31%)、神经根牵张痛7例(1.08%)、第5颈神经根麻痹3例(0.46%)、开门后再关门3例(0.46%)、感染3例(0.46%).结论:重视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注意开门操作的各个环节,加强术后管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梅伟;杜良杰;蔡钦林;王少波;陈长安;杨勇;王春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