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忠;鞠传广;谭远超;徐卫国;邵诗泽
目的:探讨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特性.方法:取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3个成年人的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将每个标本分为2份,1份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IL-1α、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35个突出颈椎间盘中,18个(51.4%)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余17个(48.6%)未见炎细胞浸润,对照组未见炎细胞浸润;35个突出颈椎间盘组织中IL-1α、IL-6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结论: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仕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56例患者术后随访6年以上,根据JOA标准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56例优良率占60.7%;62.5%的患者日常活动无障碍.有4例因减压节段有椎间盘突出而再次手术.两个以上椎板切除者和术前椎体间矢状旋转角>10°者的疗效差.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选择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术,但术前矢状旋转角>10°并需多个椎板切除者,减压的同时应采用器械固定或行脊柱融合术.
作者:朱建平;于晓华;刘云鹏;孙铮;陈伟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方法:对广州、韶关、中山、珠海等市城乡的87 546名7~18岁在校学生应用三检法(体检、波纹照相、X线照片)进行脊柱侧凸患病率普查,并测量其身高、坐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数据.受检者的脊柱照片采用Coob法进行测量,Coob角≥10°者诊断为脊柱侧凸.结果:经三检诊断为脊柱侧凸者653人,脊柱侧凸患病率为7.5‰,其中男性患病率6.1‰,女性患病率9.0‰,男/女=1/1.48.特发性脊柱侧凸633人,占96.9%.结论:脊柱侧凸在青少年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应大力提倡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普查工作,提高我国青少年保健水平.
作者:刘尚礼;李卫平;李远景;李青;王素伟;陈忠良;张光铂;何杰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外科中发展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 .后路装置固定和植骨融合常用于创伤、退变、肿瘤、畸形等导致的脊柱不稳的治疗.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寻找一种能精确表达(或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病理形态的CT计量诊断方法,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已通过手术确定了病理形态的395例LDH患者(452个间盘,A组)的术前CT图像资料,将其CT图像特征分为5个指标14种表现,进行多因素判别分析并与术中所见比较;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计量诊断表.应用CT计量诊断表对后期手术治疗的47例LDH患者(B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LDH各病理类型之间的CT图像特征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应用计量诊断表对A组患者的术前CT图像资料进行回代检验,判别正确率为84.73%,B组前瞻性研究的判别正确率为82.69%.结论:CT计量诊断能比较准确地预测LDH的病理形态,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耀庆;张朝跃;李小如;杨辉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于1998年6月~2000年12月间应用前路减压加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9例,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全仁夫;范顺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自1994年5月~2000年11月行该手术的647例病例.结果:647例中39例出现并发症,占6.03%,其中硬膜外血肿5例(0.77%)、脊髓损伤4例(0.62%)、硬脊膜损伤7例(1.08%)、椎管扩大不充分5例(0.77%)、术式选择不当2例(0.31%)、神经根牵张痛7例(1.08%)、第5颈神经根麻痹3例(0.46%)、开门后再关门3例(0.46%)、感染3例(0.46%).结论:重视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注意开门操作的各个环节,加强术后管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梅伟;杜良杰;蔡钦林;王少波;陈长安;杨勇;王春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脊柱的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多发部位,其治疗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争议,部分病人因早期处理不当而需行二次手术.为此我们总结了1993~1999年期间因胸腰段骨折住院二次手术的病人,对其原因进行讨论.
作者:姬洪全;陈仲强;党耕町;陈景春;朱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2月至2000年11月间对121例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间隙突出46例,巨大中央型突出21例,小关节内聚明显者47例,游离脱出8例,明显钙化26例).行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结果:随访3~10个月,手术优良率95%.结论: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孔翔飞;吴小涛;卜星平;陈辉;齐新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应用于腰痛患者评定的可信性.方法:住院拟手术的腰痛患者22例(男13,女9例),分为同一检查者重复评定(A组):10例,平均年龄47.7岁;不同检查者重复评定(B组),12例,平均年龄36.6岁.用ODI对所有对象重复评定,平均间隔3.0d.对两组患者的障碍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重复测试O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12,相关性非常显著(A组:t=8.851,P<0.001;B组:t=7.008,P<0.01).结论:用ODI评定腰痛是稳定、可靠的,可作为腰痛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或康复疗效评定的参考指标.
作者:郑光新;赵晓鸥;刘广林;张利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和神经根损害的确切机理尚无定论.影像学资料表明突出程度与症状和神经损害的关系并不确定,提示机械性压迫作用并非是唯一主要的因素.作者设计动物实验模型,旨在探讨椎间盘组织在确保不压迫神经根的条件下能否引起神经根损害.
作者:李晶;雷光华;周江南;李贺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阻断后对小脑后下叶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双侧C4、C5椎动脉,分别于术后1d、7d、28d观察行为、影像学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并对小脑后下叶毛细血管灌注作定量分析.结果:术后1d组动物出现轻度缺血性损害,7d组及28d组均未见异常.结论: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不会引起椎动脉供血区域慢性缺血性损害.椎动脉受压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并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作者: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孔庆毅;纪荣明;余科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6年以来,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4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疗效满意.
作者:张大勇;李重茂;沈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特别是医源性者,临床较少见.1990~2000年我们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李波;张美心;田晓滨;邱冰;关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现代外科发展趋势表现为四个方面:有限化、显微化、替代化和人工智能化.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正是这些发展趋势的体现.微创外科,或称为微侵袭外科、微侵入外科,系指与传统切口手术相比创伤较小的手术技术和方法,目前常指那些采用非传统手术方法,而借助一定的特殊手术器械或手段进行手术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作者: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报告569例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手术治疗的远期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2000年收治的569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种术式矫形手术的治疗效果及5年以上随访结果.结果:569例患者分别采用Harrington术式、Luque术式、Harrington加Luque术式、Ziekle术式、Harrington加Wisconsin棘突钢丝等传统术式和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术式,传统术式各组平均矫正率为30%,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华长城术式组平均矫正率82%,与传统术式相比明显提高(P<0.001),5年以上随访矫正丢失小于7%.结论:适时手术器械矫形固定融合是目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德威;海涌;马华松;周雪峰;邵水霖;白克文;章纯光;陈志明;牛军;高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5岁,因骶尾部肿物55年,迅速增大2年,于2000年3月16日入院.出生时父母即发现其骶尾部拇指大肿物,随年龄增长,肿物逐渐增大,压之可明显缩小,无不适,从未诊治.近2年来肿物迅速增大达三拳大小,入院前1周自行破溃,流出清液.
作者:贝朝涌;杨昌言;王义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腰椎间盘化脓性感染的报道有增多的趋势,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熟悉,这一方面反映了对椎间盘化脓性感染治疗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有些医务工作者在无菌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此类感染大多为医源性感染,因而重点应该是预防.
作者:胡传亮;胡玉华;钱金用;杜广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移植 (FST)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应用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B、C、D、E 5组,前4组行T12脊髓半切损伤后为治疗组.A组行大剂量MP与FST联合应用;B组行大剂量MP治疗;C组为FST治疗;D组为单纯半切损伤;E组为空白对照.治疗后24h及8周时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行为变化,并对各组损伤区脊髓横断面神经纤维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与B、C、D组之间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及损伤区神经纤维计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行为学无明显改变.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治疗脊髓损伤可起协同促进损伤脊髓修复的作用.
作者:王栋;贺西京;李浩鹏;吕惠茹;苏宝山;李皓;李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实验模型.方法:以中国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作为诱导物,分别将rhBMP-2/明胶海绵植入双侧黄韧带腹侧的硬膜外腔(E1组),或直接将rhBMP-2注射到双侧的黄韧带内(E2组),每一侧植入物中含rhBMP-2 100μg.设立相应的对照组(C1组、C2组).对手术节段进行X线、CT扫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脊柱CT扫描发现E1组4周时手术节段后正中椎板前方出现结节状高密度增高影,8周时密度进一步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E1组手术节段韧带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并发生骨化.E2组仅见黄韧带轻度增生肥厚及少量散在的软骨细胞.C1组和C2组黄韧带组织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rhBMP-2可诱导脊柱黄韧带骨化;明胶海绵可作为BMP诱导成骨的载体.
作者:陈雄生;贾连顺;倪斌;孔庆毅;徐爱民;陈华江;李玉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