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强;侯铁胜;鲁凯伍;赵杰;李明
脊椎结核和转移瘤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故二者的鉴别非常重要.作者收集了1992年10月至2000年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椎结核24例、转移瘤19例进行回顾性影像学分析,着重探讨二者的CT表现.
作者:蒋伟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预防经口咽入路手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预防术后感染的具体措施和经验.结果:本组50例经口咽入路手术后无1例感染发生.结论:只要措施得力,经口咽入路手术的术后感染完全可以预防.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徐国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后凸畸形的关系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7例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20例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Cobb角在30°以上者占95%.17例经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术后截瘫恢复率达70.5%.结论: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椎体骨质缺损塌陷所引起的后凸畸形角度大小有直接关系.手术减压是目前治疗病变治愈型截瘫的唯一方法.
作者:林羽;吴启秋;管波清;徐双铮;韩风满;秦世炳;李亮;吴明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合骨块在颈椎融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颈前路减压复合骨块植骨融合28例,观察其术后3个月颈椎椎间高度的变化,并与常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0例比较.结果:复合植骨块融合组在维持颈椎椎间高度及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常规组.结论:复合植骨块是一种较好的植骨融合材料.
作者:王春;刘成招;郭卫中;郑立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8~1999年对2例胸椎体肿瘤病人,采用经胸骨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置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陈长青;申俊生;高锁兰;王献章;支鹏;邹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典型脊柱结核并脊髓受压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对误诊、误治达3.5~18个月(平均6.5个月)的18例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之病史、临床及影像检查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诊断中10例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5例被误诊为脊柱转移瘤,3例被误诊为非结核性感染.CT、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给予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获较满意恢复.结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可出现明显局限性,临床缺乏典型表现.CT、MRI检查可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即时抗结核治疗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依据.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李旭升;刘占宏;高秋明;王宏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年9月开展AF系统脊柱内固定手术,共计42例,其中38例获得随访.现将临床资料做一回顾,分析其中出现内固定失误的原因及探讨防治方法.
作者:金建华;谢国华;吴纪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通过术中诱发肌电图监测来减少椎弓根螺钉植入并发症发生的可行性.方法:11只新西兰兔48个椎弓根钉术中监测,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临床12例患者62个椎弓根螺钉术中监测.术后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结果:动物实验发现钢针完全在椎弓根内时的刺激阈值明显高于椎弓根破裂时.临床监测螺钉位置正常58个,异常4个;位置正常的螺钉阈值均明显高于基准阈值,异常者与基准阈值无差异.结论:电诱发肌电图监测能及时发现螺钉位置异常,建议术中采用自身对照持续监测.
作者:山卫东;龚耀成;梁裕;汪柳锵;张云海;吴文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讨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拴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脊髓拴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了解患者泌尿系损害情况.结果:上尿路损害组大逼尿肌压(7.45±1.22kPa)明显高于上尿路组无损害组(4.25±1.40kPa),膀胱顺应性(2.6±0.6ml/cmH2O)低于下尿路无损害组(6.7±0.8ml/cmH2O).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组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16.7%)明显低于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组(52.1%).结论:逼尿肌压升高、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是上尿路损害的高危因素,尿流动力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孙小兵;陈雨历;李金良;郭云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脊髓急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大鼠脊髓(T8、T9)经中度压迫损伤后,分别在30min、2h、4h、8h、24h、48h、72h、7d、14d和21d处死取材(各时间组n=4).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对脊髓组织进行标记.结果:损伤4h后,在损伤段及邻近段可见末端标记阳性神经元,损伤段灰质中阳性细胞数8h达高峰,24h白质中阳性胶质细胞数量达高峰.相邻节段阳性细胞数72h达高峰.损伤后P53及Bax大量表达,而Bcl-2仅少量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
作者:傅强;侯铁胜;鲁凯伍;赵杰;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期MRI的表现,探讨影响上升性脊髓病变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1年以上患者144例的MRI,进行观察、测量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病例的MRI表现依次有变性、粘连、萎缩、囊变、空洞和外伤性拴系,上升性脊髓病变发生率47.2%,包括变性、萎缩和空洞三种表现.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严重受压以及T11、T12骨折的患者更易出现上升性脊髓病变;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严重受压的患者更易出现脊髓萎缩.
作者:陈学明;关骅;徐建民;孙进;林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硬膜内突出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的佳途径.方法:本组3例颈椎间盘硬膜内突出伴急性全瘫和亚急性不全瘫者,经颈前路直视下完整摘除游离髓核块.结果:3例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le E级.结论:颈椎间盘硬膜内突出可经MRI直接辨认和确诊,前路手术是安全和直接的手术途径,早期正确诊断和完全摘除游离的髓核块,病人神经功能可获恢复.
作者:杨有赓;冷向阳;李志罡;姜洪志;唐成林;杨昀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狭窄部位的对应关系,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绝大多数是由单一间隙引起的,针对引起症状、体征相应的狭窄区进行手术,疗效优良率可达93%.结论: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确定狭窄区域重要的指标,单侧或双侧开窗手术入路为适宜.
作者:曾述强;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颈椎骨折脱位并发的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易发因素.方法:1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均接受颈椎MRI及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3例合并有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由屈曲暴力致伤及存在小关节脱位.脊髓损伤均为A级(ASIA标准).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可能并发椎动脉损伤、脊髓完全性损伤及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应常规进行MRA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椎动脉损伤.
作者:王圣林;王少波;蔡钦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脊柱外科动态1.1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少见但是较难治疗的疾患,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其诊断率逐渐提高,寻找微创且切实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备受关注.近Medscape网站(www. medscape.com)发表了一个专辑,详细讨论了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诊断、手术治疗、疗效和并发症预防等,其中介绍了椎板切除胸椎间盘摘除术、经椎弓根胸椎间盘摘除术、胸腔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和内窥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技术、临床结果和并发症预防,认为利用微创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和发展趋势.
作者:海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腰腿痛病人,根据每一病人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和腰椎MRI图片,确定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及有无节段不稳,并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L3~S1共有36个节段不稳,占12%;腰椎不稳29例,占病人总数的29%,L4/5、L3/4、L5/S1的不稳定发生率分别为22%、10%和4%;腰椎不稳与病人年龄分组呈现密切正相关,腰椎不稳与单节段退变及总退变度密切正相关.结论:腰椎不稳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但并非严重退变一定会发生节段不稳.
作者:方国华;曾青东;骆剑敏;樊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危害是原发和/或继发性损伤所造成脊髓神经组织损伤.现将脊柱爆裂型骨折目前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谢宝钢;吴梅英;宋国庆;杨吉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植物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采用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的颈椎疾患中经平均随访16个月的193例发生的17例并发症作了分析.结果:发生钢板放置偏斜4例次,螺钉植入椎间隙2例次,钢板未完全锁定11例次,其中超出钢板平面1~2mm 7例次,2~3mm4例次,发生螺钉松动并滑脱3例次,其中2例导致食道瘘.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植物并发症的发生大多与手术医生的经验有关.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遵循手术的生物力学原则是预防该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袁文;贾连顺;陈德玉;倪斌;欧阳跃平;叶晓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安全渡过手术期,术中出血多于800ml者应该输血,以保证体内血液的扩容、灌注、携氧.然而输异体血有血源有限、传播疾病、输血反应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常采用贮存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身输血三种方式.
作者:游伟;孙波;李贺达;李成;刘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术中诱发电位对脊髓缺血性损害的监测作用.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单纯注射造影剂、使用明胶海绵和碘油作栓塞剂栓塞单侧肋间动脉(左T8/9)造成脊髓缺血,术中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和体感诱发电位(SEPs)监测,观察术中、术后MEPs与SEPs的变化,比较各组术后运动分级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注射造影剂或栓塞剂时SEPs和MEPs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单纯造影组5min后恢复,明胶海绵组30min恢复,碘油组30min仍未见恢复.MEPs变化与运动功能分级一致,SEPs和MEPs都与病理形态相关.结论:SEPs、MEPs对脊髓缺血性损害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MEPs的改变与术后脊髓运动功能相关.
作者:董生;肖湘生;张电波;欧阳强;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