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

曾明;林庆光;赵新建;廖绪强

关键词:颈椎病, 椎体间融合, 自体骨移植, 骨笼, 钢板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方法:分析收治并经随访的前路减压不同方式融合的颈椎病患者111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61例,骨笼加自体骨植骨30例,自体骨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20例)的骨融合时间、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三组骨融合时间分别为3.0、4.0、2.5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6.9%、93.3%、95.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0%、20.0%.结论: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单纯髂骨植骨简单可行,但并发症多;骨笼加自体骨植骨不需取自体骨,并发症少;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牢固,并发症居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植骨方法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及颈椎间盘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自1996年4月,我们在颈椎前路减压后用自制的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allograft threaded fusion cage,ATFC)填充环钻减压时取出的松质骨来替代髂骨植骨,取得满意的效果[1].与自体髂骨植骨(autologous iliac crest graft,AICG)比较,作者认为ATFC加自体松质骨植入优于自体髂骨植骨.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新型头环石膏背心治疗颈椎脱位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头环石膏背心,报告应用其治疗颈椎脱位的效果.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头环石膏背心治疗18例颈椎外伤性脱位患者,其中单侧脱位14例,双侧脱位4例,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18例完全复位,植骨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该固定器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易于调整,是颈椎外科中很有效的一种外固定方法.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陈新;荆浩;曾述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腔双侧孔硬膜外麻醉导管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双腔双侧孔硬膜外麻醉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是一根由两个单腔管融为一体的导管,全长800mm,外径1.1mm,每个单腔管的内径各为0.35mm,双腔管能顺利通过18号硬膜外穿刺针.

    作者:王连征;李长生;胡啸海;周艳;张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诊断颈椎病的价值

    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以临床体检为主,辅以静态X线颈椎侧、斜位片.但X线片仅提示椎体前、后缘的唇样增生、相应椎间孔略变小、椎间盘变性等,不足以说明颈神经根、椎动脉受压.作者通过对218例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进行了观察,提供实测数据,以利于对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作者:吴国正;柴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学术论文投稿中对图片的要求

    作者:<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黄韧带的病理和胶原含量变化及其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椎黄韧带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和胶原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颈椎黄韧带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并用Woessner′s法对其胶原含量进行生化测定.结果:患者组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代偿性增多,纤维排列紊乱,并出现较明显的变性及钙化;黄韧带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患者颈椎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且变性及钙化,而胶原含量却显著增高.前者引起黄韧带弹性下降,而后者则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原因.黄韧带弹性下降且肥厚可导致或加剧颈椎管狭窄,引起颈髓后方受压.

    作者:宋红星;杨敏杰;刘淼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也称为Beck综合征,1908年Preobranschenski首先报道.指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其供应的脊髓腹侧2/3至3/4区域缺血,引起病变水平以下中枢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和温觉缺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保存)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1、2].

    作者:王康;王国相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肛门反射与球海绵体反射的数量化测定

    目的:探讨对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进行数量化测量的检查方法.方法:被检查者肛管内放置水囊,与生理压力测试仪联通,测量上述反射时肛管收缩对水囊产生的压力,即为反射强度.对20名正常人及20名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测量.结果:正常人肛门反射强度为8.02±3.23mmHg,球海绵体反射强度为26.17±8.66mmHg.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两反射均可能减弱或消失,脊髓功能恢复时反射强度亦渐恢复.结论:此方法检查上述反射敏感、准确,能数量化表现反射强度.

    作者:王伟;汪功久;孙辉生;高成杰;赵相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路带锁钢板治疗严重颈椎损伤

    目的:评价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在严重颈椎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或不全截瘫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CSLP内固定.结果:经平均 18个月随访,全组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CSLP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作者:张普国;黄必留;黄明光;曾秋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头胸背心(Halo-Vest)治疗颈椎损伤

    1960年James首次应用Halo-Vest治疗颈椎损伤以来,它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外科[1].近年来颈椎内固定器取得新的进展,成为治疗颈椎损伤一种新的选择[2].然而,依据颈椎损伤类型正确选择应用Halo-Vest[3],包括单独应用Halo-Vest保守治疗或联合应用手术治疗,仍是急性颈椎损伤安全有效和实用易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关骅;郭险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C3~C5脊索瘤切除后钛网固定1例报告

    患者男,51岁.颈前不适半年,伴吞咽困难,左肩疼痛,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和劳动3个月.查体:颈部活动受限,颈段气管前突,其后方两侧扪及固定性肿物,质硬,轻压痛.

    作者:柯楚群;司徒良;梁寒洁;何伟东;梁观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1952年Leroy Abbott提出经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创伤、变性性疾病、感染和肿瘤等,继而Robinson(1955年)和Smith(1958年)提出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骨植入融合治疗,并由Cloward(1961年)应用此术式治疗颈椎外伤.

    作者:王柏川;朱青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胸椎椎管内外肿瘤的分型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胸椎椎管内外肿瘤分型及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分析13例胸椎椎管内外肿瘤(神经纤维瘤6例,恶性神经鞘瘤、脊膜瘤、骨软骨瘤、脂肪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肝转移癌、肾转移癌各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肿瘤主体部位和涉及范围分为Ⅰ、Ⅱ、Ⅲ、Ⅳ型,Ⅱ、Ⅲ型采用经胸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Ⅰ、Ⅳ型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结果: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6例,Ⅳ型3例;12例获肉眼下全切,1例恶性神经鞘瘤因胸腔内广泛浸润次全切除.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将胸椎椎管内外肿瘤适当分型,选择相应手术方式,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高亮;徐启武;徐伟;于佶;姚亚琪;庞烈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椎后路手术头架的应用

    我科自行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操作灵活的颈椎后路手术头架,自1997年3月以来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梅伟;陈长安;杨勇;潘玉林;杜良杰;王春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椎间盘突出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前后路手术效果比较

    本文作者自1987年起,采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间盘突出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而不作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①为了解颈椎间盘突出是否也象腰椎间盘突出一样可以发生自然退缩;②为了比较椎板成形术和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效果,从而根据这些结果来确定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策.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获得平均17.9个月随访,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评定分值和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通气功能障碍程度与其脊髓功能损害程度呈极显著的正性相关,P<0.001.(2)术后、术前通气功能(VC%)有显著性差异,P<0.001;通气功能(VC%)改善程度与脊髓功能的改善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可以导致肺通气功能的减退,脊髓损害程度或恢复程度与通气功能损害程度或恢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作者:孙宇;蔡钦林;党耕町;符孔龙;史志澄;郭维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

    目的:探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方法:分析收治并经随访的前路减压不同方式融合的颈椎病患者111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61例,骨笼加自体骨植骨30例,自体骨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20例)的骨融合时间、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三组骨融合时间分别为3.0、4.0、2.5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6.9%、93.3%、95.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0%、20.0%.结论: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单纯髂骨植骨简单可行,但并发症多;骨笼加自体骨植骨不需取自体骨,并发症少;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牢固,并发症居中.

    作者:曾明;林庆光;赵新建;廖绪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交感神经因素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因素对椎-基底动脉(vertebral-basal artery,VBA)血流的作用.方法:30只家兔分组进行颈上(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颈中(middle cervical ganglion,MCG)、颈下(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ICG)神经节电刺激和/或神经节阻滞,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基底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颈下和颈中神经节对VBA系统血流量的调节起主要作用;颈部交感神经节阻滞不能使正常状态下的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P>0.05),但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交感神经因素引发的基底动脉血流量变化与系统血压无相关性(P>0.05).结论:交感神经因素可能是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aobasilar ischemia,VBI)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于腾波;夏玉军;周秉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腰骶神经后根节卡压的临床观察及治疗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但有关腰骶神经后根节受卡压引起腰腿痛的报告尚不多见.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10月确诊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神经根管狭窄并接受手术病人739例,术中所见有神经后根节卡压的病例48例,占总数的6.48%,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一公;吕慧君;岳晓香;李德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椎间盘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反分化研究

    椎间盘退变与其细胞生物学改变密切相关.本研究在观察椎间盘培养细胞传代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对Ⅱ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进行了检测,目的在于找到一种理想的能模拟体内椎间盘退变的实验模型.

    作者:陈岩;胡有谷;刘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