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丽萍;欧阳明;刘端;曹广信;邵江;刘暴;郑月宏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溶栓(A组)和无引导置管溶栓(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深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 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发生;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深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置管溶栓,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澄妍;张炜炜;邱君斓;蒋智明;沈祎;王炜;冉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容积作为病情进展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无外科干预指征的43例PAU患者的药物治疗及随访资料,观察随访期内CT血管造影显示的PAU容积变化情况.结果 7例患者主动脉溃疡病变出现进展,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手术组首诊时大PAU容积为(1.21±0.07)cm3,非手术组为(0.84±0.14)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AU的容积与病情进展相关,它可以预测患者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是否进展.
作者:王伟军;陈述;权晖;李金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4岁. 患者于2015年9月因双下肢间歇性跛行4年就诊于我院, 行下肢动脉造影、右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沙格雷酯、瑞舒伐他汀治疗.术后5个月出现右下肢间歇性跛行复发再次入院,下肢动脉提示支架内再狭窄,遂行右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右股浅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沙格雷酯、瑞舒伐他汀治疗.二次手术后3个月右下肢间歇性跛行再次复发,程度较前加重,并出现患肢发凉症状,2016年10月24日再次就诊于本院并收治入院.
作者:都丽萍;欧阳明;刘端;曹广信;邵江;刘暴;郑月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瘘(AVF)重度狭窄血管腔内治疗中瘘口的确定及导丝导管通过病变的方法及技巧.方法 利用前臂自体AVF解剖学特点来进行瘘口的定位,利用微导丝塑形和微导管及微球囊的特点来通过重度狭窄闭塞的瘘口,完成了14例AVF瘘口重度狭窄甚至闭塞患者的腔内治疗.通过对比扩张前后的瘘口震颤程度、血管造影所见的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后透析时流量变化,评价本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术中造影见AVF狭窄明显改善,狭窄程度均降至20%以下,术后瘘口处震颤明显增强,透析时流量明显增加,并达到透析所需(均>220 ml/min).结论 利用前臂自体AVF解剖学特点来进行瘘口的定位,利用微导丝塑形和微导管及微球囊的特点来通过重度狭窄闭塞的瘘口的方法可以解决前臂自体AVF的重度狭窄无法顺行通过的问题,可以供临床参考,使得更多的透析患者获益.
作者:黄楷;曾玉纯;杨荟;陈钦昌;陈俊哲;梁佩芬;付莎;黄秋燕;汤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ullers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9例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患者(静脉炎组)和1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曲张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均采用Mullers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6小时开始口服利伐沙班,每日10 mg,持续2天.ELISA法检测两组术前、术后2天外周血IL-1β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100%,静脉炎组与静脉曲张组相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数(直径≥5 mm)、术中出血量、术后淋巴水肿、隐神经损伤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切口感染、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硬结、皮下瘀斑的个数静脉炎组较静脉曲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法检测静脉炎组术前IL-1β浓度明显高于静脉曲张组(P<0.01),静脉炎组术后IL-1β浓度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采用Mullers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血栓性浅表静脉炎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术后有必要抗凝治疗.
作者:李安强;孙万里;史浩;牛启兵;董方;陈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5例颈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hamblin分型标准: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1例ShamblinⅠ型及2例ShamblinⅡ型患者行单纯肿物剥离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肿物切除+血管重建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果 1例ShamblinⅠ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余患者病理均为副神经节瘤.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出现偏瘫,余4例手术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死亡、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BT的佳方法,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术前评估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程林;薛哲;马玉栋;孔东生;王文鑫;武琛;孙正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常见主动脉疾病.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显示出良好的远期疗效,但对于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患者,开放手术仍面临巨大挑战. 自1991年Parodi首先采用腔内主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以来,EVAR 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在近10年开始超过传统开放手术成为腹主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章希炜;焦元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自1991年Parodi等[1]首次报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腔内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然而,一些累及内脏分支的腹主动脉瘤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为开窗支架、分支支架和平行支架技术. 尽管平行支架技术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存在不可避免的内漏风险,因此开窗支架或分支支架在临床的应用中更具前景. 在国内已有诸多中心开展此项技术,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2-5]. 本文就如何提高复杂腹主动脉瘤EVAR的内脏分支血管重建成功率进行经验总结.
作者:李拥军;李大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下肢浅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EVLA)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浅静脉曲张肢体15000条,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EVLA后统计复发病例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原因.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1440条肢体复发,复发率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髂静脉受压、大隐静脉大直径>1 cm、下肢曲张静脉团直径>2 cm、 患者术后穿弹力袜的依从性,是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VLA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可选的手术方式,针对复发的危险因素采取补救措施,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孙建;赵振;秦金保;王新;施慧华;殷敏毅;刘晓兵;陆民;蒋米尔;陆信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保护着各个脏器,是人类的天然外衣,也是构成人体美的重要标志. 血管作为皮肤的一个组成部分,运输血液供给皮肤的营养,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皮肤的美观. 因此,血管美容也顺势而生. 以往患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只是要求解决疾病本身, 而忽视了美容的需求,但随着人们生存质量标准的提高,患者从只是要求解决病痛发展到有美容的需求,或者患者就诊本身原因就只是为了美容.
作者:赵海光;陆信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1 概述1.1 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 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 年CREST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 )和 ACT (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1],文献报道每年全世界约200万人患下肢DVT[2].下肢DVT的治疗有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其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并促进深静脉再通,但是经过治疗后的血管多会伴随着瓣膜功能损坏及下肢静脉高压,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远期并发症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 PTS).
作者:张雄;杨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第148医院收治的28例TP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PA位于四肢动脉13例,颈内动脉2例,肾动脉5例,胆囊动脉2例,臀上动脉2例,髂总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脾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17例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多层裸支架植入术,11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术.结果 28例患者腔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17例植入支架者术后远端动脉搏动正常,无重要分支动脉闭塞,11例弹簧圈栓塞者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8.9±10.7)个月,失访1例,所有随访患者假性动脉瘤未复发,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通畅,未发现支架移位、断裂,弹簧圈异位等并发症.结论 根据假性动脉瘤位置、类型和侧支循环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TPA,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TPA的一线治疗方法.
作者:张希全;葛世堂;齐德明;陈众;潘晓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AA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表现为肾下腹主动脉的瘤样扩张,其定义为动脉扩张为正常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 人群中超声筛查发现AAA 的发病率为:65岁以上男性4%~7%,女性1%~2%[1]. AAA的病因与患者年龄、男性、吸烟相关. 大多数AAA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随着瘤体的逐渐增大,其破裂的风险也显著增加[2]. 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死亡率极高,能及时赶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约有 80%死亡,而能维持到手术的患者中约有50%死亡[2].
作者:刘端;郑月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机制,总结临床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前瞻性分析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16年6月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共12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及对照组(78例),研究组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予以机械性预防措施(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PC),对照组术后无预防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下肢DVT的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研究组发生1例下肢DVT,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7.69%.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发生下肢DVT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腹腔镜患者采取积极的机械性干预措施可减少下肢DVT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作者:余炯标;区奕猛;罗永平;黄永亨;胡安;朱易凡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瑞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接受开放手术和腔内手术(EVAR)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1月至2017年6月间行急症手术治疗rAAA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开放手术组和EVAR组病例的围术期死亡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输血量、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 开放手术组12例,围术期死亡率50%,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8.3%;EVAR组19例,围术期死亡率21%,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1.6%,二组围术期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EVAR组在在术中出血量[(143.7±86.7)ml vs(3775.0±1801.1)ml]、 输血量[(1331.6±967.3)ml vs(4158.3±1661.0)ml]、 补液量[(2514.2±978.2)ml vs(4850.0±1306.3)ml]、术后ICU住院时间[(1.2±2.6)天vs(5.3±2.9)天]、总住院时间[(10.3±4.6)天vs(17.8±4.4)天]较开放手术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 EVAR是rAAA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需要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及动脉瘤解剖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邹君杰;章希炜;李林;焦元勇;蒋军;杨宏宇;马昊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