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囊管闭塞的危险因素及术中旷置残端的处理策略.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期间28例LC术中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的病例予以逆行分离胆囊至壶腹部并横断,取出胆囊及结石.术中超声确认胆囊管、胆总管无残留结石后,旷置胆囊管残端、留置腹腔引流管,观察术后经过和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无胆漏、黄疸、出血等并发症,于术后2~4 d拔管出院.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lot三角粘连、胆囊萎缩、急性发病(≤2周)、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壁厚(≥5 mm)、白胆汁是胆囊管闭塞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Calot三角粘连、急性发病(≤2周)、白胆汁是胆囊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C术中遇急性发病、胆囊三角致密粘连、术中白胆汁的病例时,通过术中超声确认胆囊管闭塞、无残留结石后,旷置胆囊管残端、留置引流管,避免中转开腹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朱继巧;樊华;贺强;韩东冬;寇建涛;李立新;金中奎;李先亮;潘飞;吴天鸣;陈大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48例70岁以上高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术前诊断率为60.4%;48例胆囊癌患者中,实施单纯胆囊切除术9例,标准根治性切除术18例,扩大根治术7例,姑息性手术8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而仅取活检6例.原发性胆囊癌术后3年生存率为20.8%,5年生存率为8.3%.结论 高龄人的慢性胆囊疾病定期行B超、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可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高龄胆囊癌根据临床分期争取根治手术.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高龄胆囊癌的预后.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傅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中肝叶切除治疗中央型大肝癌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采用中肝叶切除治疗的136例直径>5 cm的中肝叶大肝癌病例资料,并对所有手术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中肝叶切除术的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3±9.1) min、(173.1±41.1) min、(548.7±320.5)ml、(511.4±231.7) ml和(18.6±8.8)d.11例患者术中未输血.全组无手术死亡,仅4例(2.9%)患者发生主要并发症.中肝叶切除术术后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6%、29%,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40%、24%.结论 中肝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大肝癌安全可行,能大限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肝实质,可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杨连粤;裴雷;欧迪鹏;吴畏;曾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术中超声(IOUS)在原发性肝癌首次肝切除及再次肝切除中的有效性.方法 对430例原发性肝癌、555次肝切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IOUS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肝切除中的作用,随访患者手术后的远期效果.结果 在目前所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IOUS的诊断率高.在第二次肝切除手术中,各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率都有轻度降低.在第一次肝切除手术组,IOUS在30例患者共发现56个新肿瘤(7.0%);第二次肝切除手术组,IOUS在8例患者共发现13个新肿瘤(7.3%).第一次和第二次肝切除术手术中,肿瘤的平均直径分别为(8.7±3.8) mm和(9.0±5.2) mm.由于IOUS的缘故,第一次及第二次肝切除手术组中分别有24例(5.6%)和7例(6.4%)患者改变了手术方案.尽管第一次肝切除手术时IOUS发现新肿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但术后经适当治疗,其远期效果与IOUS未发现新肿瘤的患者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尽管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IOUS仍为目前敏感的检查手段.在复发性肝癌行再次肝切除时,IOUS对于发现新的肿瘤同样重要.IOUS发现新肿瘤的患者术后极容易复发,术后定期随访对延长患者生存期非常重要.
作者:张克明;李高桦;洪志贤;齐瑞兆;王兆海;唐伟;国土典宏;幕内雅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具有免疫抑制功能.本研究观察了HSCs对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关系.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HSCs,运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体外观察活化的HSCs对T细胞增殖和Treg细胞的影响.结果 活化的HSCs能导致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中T细胞的低反应性:抑制T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Treg细胞的表达.结论 活化的HSCs能通过促进Treg细胞表达而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中T细胞的活化无能,促进免疫耐受.
作者:苏维雪;赵文秀;旷鹏昊;张磊;周长升;尹震宇;王效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人类对Oddi括约肌的认识已逾百年.它精确调控着胆汁和胰液的周期性排放及定向流动.但时至今日我们对其研究仍有不足,如何准确评价其功能及对其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诊治仍是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对该括约肌解剖、调控的进一步研究及检测方法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其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作一总结.
作者:信明军;许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基因(survivin)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和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胆总管囊肿癌变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在3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组织(其中儿童20例,成人17例)和10例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10例正常胆管作为对照.运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Survivin在3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组织中,11例为阴性,15例弱阳性表达,9例阳性表达,2例强阳性表达.而在10例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有5例阳性和5例强阳性表达,未见阴性表达.正常胆管组织中仅有1例弱阳性表达,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在成人胆总管囊肿中的表达强于儿童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urvivin参与了胆总管囊肿癌变过程,可能与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白强;张小文;董克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二十碳五烯酸(EPA)体外抑制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方法 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FRH-0201细胞株培养基中添加EPA,采用噻唑蓝法、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株的生长和增殖情况.通过生化检测及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EPA对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EPA作用后,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增殖受抑制.随EPA浓度的递增FRH-0201细胞增殖率逐次下降,呈现明显量效关系,同时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凋亡峰,经不同浓度EPA作用后,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 P<0.001),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P<0.001).结论 EPA可能通过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而阻遏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
作者:王向群;吴丹;陈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协同干扰素-α(IFN-α)诱导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2细胞经IFN-α单独或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处理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组药物对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EL-740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作用48 h时IFN-α组和阿司匹林组的肝癌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2.45%±1.71%和83.22%±2.26%,联合用药组为69.84%±1.18%,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FN-α组和阿司匹林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78%±1.93%和14.00%±0.61%,联合用药组为21.68%±1.28%,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IFN-α及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促进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而二者联合应用时caspase-3及caspase-9亦被明显激活.进一步检测显示,IFN-α单独或联合阿司匹林可促进肝癌细胞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协同IFN-α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通过激活caspase-3及caspase-9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与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的增高有关.
作者:董兆如;李涛;曲思凤;罗黎希;张春;王钢普;陈泽婷;李小玮;智绪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RNA干扰技术对肝癌细胞株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不同片段的抑制效果,以期为针对OPN的靶向治疗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位点.方法 应用合成OPN序列特异性双链RNA(OPNi-A、OPNi-B、OPNi-C),转染人HEP G2肝癌细胞株,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O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OPNi-A、OPNi-B、OPNi-C转染HEP-G2后,A片段的荧光强度大于B片段和C片段.RNA干扰HEP-G2细胞株48 h后,A、B、C、三个片段的OPNmRNA的△CT值分别从干扰前的8.31±1.58、8.78±1.49、8.25±1.51上升至12.14±1.43、10.22±1.97、10.48±1.88 (P<0.05);三个片段的OPN蛋白水平免疫组化评分也从干扰前的6.44±1.67、5.43±2.05、5.45±2.52下降到2.84±1.52、4.43±1.65、3.95±1.43.结论 RNA干扰对肝癌细胞株内骨桥蛋白不同片段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合成更具针对性的siRNA可能对抑制肝癌侵袭转移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卫生经济学意义.
作者:林帆;古维立;范少峰;李坤平;林春明;裴正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研究表明,联合半肝、尾状叶切除可以提高Bismuth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1-3],对于BismuthⅢb型需联合左半肝、尾状叶切除.在根治术中,根部切断门静脉左干符合根治要求,但当合并门静脉右前支起源于左干的变异时,根部离断左干则会损伤右前支.因此,如何预防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2月和2011年2月,我们分别收治了2例此类变异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曦;周存才;周红兵;杨兴业;张长河;李国强;成峰;李相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腔镜、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逐渐被微创手术替代.目前常用的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我们于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采用LCBDE及EST两种微创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305例.本文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评价,旨在探寻不同病情胆总管结石患者更为合理、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范羿;范康川;梁旭康;杨文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在原发性胆囊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胆囊癌细胞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原发性胆囊腺癌组织、9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和2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IDO和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 IDO和FOXP3在胆囊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72.5%(37/51)和60.8%(31/51);在正常对照组胆囊黏膜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20)和20.0%(4/20);在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分别为11.1%(10/90)和32.2%(29/90).三组间IDO和FOXP3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DO在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胆囊癌Ⅰ~Ⅲ期和胆囊癌Ⅳ~Ⅴ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7.7%、40.0%和77.4%,FOXP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35.3%、35%和64.5%,IDO和FOXP3在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胆囊癌Ⅰ~Ⅲ期和胆囊癌Ⅳ~Ⅴ期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DO:x2=50.75,P<0.01;FOXP3:x2=22.79,P<0.01).胆囊癌在Nevin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无并发结石组间的IDO和FOXP3的阳性率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间IDO和FOXP3的阳性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胆囊癌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69.8%)与FOXP3阳性表达率(58.1%)显著正相关(γ=0.406,P=0.003).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IDO的高表达,以及间质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与胆囊癌的免疫耐受密切相关.IDO可能为胆囊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高剑;焦兴元;张鹏;杜军;石景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对36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手术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术前积极抗休克等处理,8h内急诊手术治疗的病死率(8.3%)明显低于8h后延迟手术治疗的病死率(33.3%).结论 对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及早明确诊断,掌握好手术时机,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T管拔除引起的胆漏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现将2001年6月至2010年4月期间本研究团队诊断、治疗T管拔除后胆漏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30~75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为: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或肝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恢复尚可.
作者:王礼军;毛根军;龚道军;郑樟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年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呈上升趋势,并以其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影像医学以其直观性、无创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HCC的诊断.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肝细胞癌形成的早期阶段就能做出诊断,以期达到彻底治疗.本文重点就肝硬化癌变过程中的肝癌前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和小肝癌结节(sHCC)影像鉴别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郝雪佳;姜慧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无肝损伤性肝癌指无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及酒精肝等基础肝脏疾病的肝癌.其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包括:R0切除、肝细胞功能、复发、血管浸润等.此外,输血、肿瘤大小、数目、包膜及卫星灶亦可能影响预后.术前、术中分析以上预后影响因素可大体判断预后,而改善这些不利预后影响因素则可增强手术疗效.
作者:潘华洋;姜洪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生长、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洛伐他汀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改变.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洛伐他汀作用前后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白细胞介素-6(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AN 和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洛伐他汀组胆管癌细胞相对活力明显降低(24 h、48 h、72 h:F=173.05、159.66、577.87,均为P<0.01)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洛伐他汀组较对照组细胞早期凋亡[(14.29±0.75)%比(5.61±0.85)%]、总凋亡[(35.48±1.13)%比(24.94±0.40)%]比例明显增加(均为P<0.01).细胞24 h、48 h平均迁移速率明显减慢(分别为10.94±3.07比24.17±3.31和10.96±2.45比18.65±0.94,均为P<0.01).洛伐他汀组中IL-6、Akt、VEGF、MMP-9 mRNA和Akt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洛伐他汀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可能与下调IL-6、Akt、VEGF、MMP-9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磊;龚彪;别里克;郝立校;黄李雅;蒋唯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35岁,汉族,已婚.因右上腹隐痛不适伴巩膜黄染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并伴有反复眼睛发黄,无明显寒战、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2/6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较差.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无反跳痛,无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浊音界正常,肝区叩痛阳性.
作者:张林;肖东;朱金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