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膀胱嗜铬细胞瘤一例报告

姜昊文;张元芳;丁强;王继功

关键词:老年, 膀胱嗜铬细胞瘤, 双侧睾丸切除术, 输尿管扩张, 前列腺萎缩, 肿块, 直肠指诊, 血压升高, 肉眼血尿, 前列腺癌, 镜下血尿, 患者, 肝肾功能, 阵发性, 血常规, 无痛性, 肾积水, 膀胱外, 膀胱区, 晕厥
摘要:患者,男,85岁.因反复无痛性镜下血尿伴偶发肉眼血尿半年,于1999 年7月入院.患者无腰酸、腰痛,排尿时偶感头晕,无晕厥,无阵发性血压升高.10年前因前列腺癌行双侧睾丸切除术.查体:瘦长体形,血压、心率正常,右下肢压陷性水肿.直肠指诊:前列腺萎缩;膀胱区未扪及肿块.PSA<0.05 ng/ml,游离PSA<0.09 ng/ml.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提示膀胱右侧壁肿块,突出膀胱外,右输尿管扩张伴右肾积水.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无功能性肾上腺恶性肿瘤(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无功能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无功能性肾上腺恶性肿瘤12例.其中6例有发热、骨痛等症状.肿瘤直径3 cm 1例,5~10 cm 9例,>10 cm 2例.有局部浸润和(或)转移者10例. 结果 5例行肿瘤切除或剜除,5例仅行活检,病理诊断皮质腺癌4例,转移癌4例,黏液脂肪肉瘤1例,淋巴瘤1例;2例未手术.住院期间死亡1例,2年内死亡10例,1例肾上腺皮质癌于术后3年复发,次年死亡. 结论无功能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少见,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

    作者:李强;张佐良;瞿连喜;吴忠;丁强;张元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脂质体介导的聚集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膀胱癌EJ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clusterin对膀胱癌EJ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方法应用脂质体包裹的cluster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EJ细胞,阻断其表达,通过3′端末端标记、MTT试验、伊红排斥实验等方法观察clusterin反义基因对EJ细胞增殖、凋亡、坏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结果转染clusterin反义寡核苷酸组(反义组)EJ细胞凋亡增加,第5天达峰,凋亡率80%,与转染clusterin正义寡核苷酸组(正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反义组细胞死亡率增加,以转染后1~4 d明显(13.8%~33.3%),显著高于相应正义组(P<0.05).反义组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以转染后第6、7天明显,显著高于相应正义组(P<0.05). 结论 clusterin是重要抗凋亡因子,其表达与膀胱癌细胞的生存、增殖、抗凋亡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梁丽莉;张强;李钟;陈琳;丁义;张志文;郭应禄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介入技术治疗马蹄肾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一例报告

    患者,男,49岁.因外伤后反复肉眼血尿1个月,于2002年3月18日入院.当地医院曾行抗炎止血治疗,症状多次反复.本次因突发大量肉眼血尿,后不能自行排尿急诊入院.查体:双肾区无隆起,无压痛、叩击痛,膀胱充盈.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220×109/L,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正常,血肌酐198 μmol/L.

    作者:陈业辉;魏鸿蔼;王良圣;邓军洪;陈胜利;黄子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中高血压5例,其中4例在排尿时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3例.5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瘤,6例膀胱镜检查见黏膜下肿瘤;2例尿VMA升高.术前确诊2例,口服α受体阻滞剂2周.7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手术,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血压波动2例. 结果 6例经术后常规病理、1例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1~10年,1例术后2年转移,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其他6例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 结论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尿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钱立新;吴宏飞;眭元庚;张炜;华立新;殷长军;顾民;徐正铨;尤国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原位阑尾作输出道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

    目的探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膀胱癌患者30例,行回结肠可控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08~126个月,平均118个月. 结果本组远期并发症包括:贮尿囊容量过大5例,贮尿囊内结石形成6例,插管导尿困难4例,输尿管梗阻3例,贮尿囊内出血1例,高氯性酸中毒1例.针对发生的并发症作出相应处理,症状均得到控制. 结论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远期疗效可靠,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戴宇平;郑克立;梅骅;陈凌武;孙祥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151例报告)

    目的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 方法总结151例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麻醉管理、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经验.男82例,女69例,年龄15~73岁,平均39岁.肾上腺内120例,肾上腺外31例. 结果肿瘤切除术132例,肿瘤囊内剜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血压正常136例,仍需持续用药控制1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137例,9例复发;恶性嗜铬细胞瘤14例,其中10例5年内死于肿瘤转移. 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嗜铬细胞瘤的根治方法,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作者:傅强;徐祗顺;丁克家;王法成;金讯波;李善军;吕家驹;尉立京;马庆铮;许纯孝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膀胱肿瘤p53基因突变的预后意义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二氢二醇脱氢酶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二氢二醇脱氢酶(DD)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DD亚型之一DD2在前列腺癌组织(11例)及正常前列腺组织(10例)中的表达水平.应用密度扫描技术定量分析RT-PCR产物电泳条带的密度. 结果 DD2 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吸光度比值0.550~1.018,中位数0.726;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吸光度比值0.248~0.420,中位数0.333.癌与正常前列腺组织间DD2 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结论 DD2 mRNA在前列腺癌中的高表达提示DD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宋卫东;周利群;梁莉莉;杨学贞;艾军魁;那彦群;张志文;郭应禄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肾上腺髓质增生

    肾上腺是人体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主要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和儿茶酚胺.肾上腺的病变可以造成这些激素分泌的增多或减少,从而导致人体组织器官损害和严重的代谢紊乱.早在1563年,意大利外科医师Eustachius发现人的肾脏上方有一类似三角形帽子样的特殊结构,并绘制成图谱,但对其功能一无所知.1800~1806年,Nichol和Cuvior在组织学上明确了这一结构由皮质和髓质二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并称其为肾上腺.

    作者:孙则禹;甘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腔内导管超声诊断输尿管微结石四例报告

    1999年9月至2002年3月,我们对32例不明原因的上尿路血尿患者采用膀胱镜下肾脏和输尿管超声检查,发现4例因输尿管微结石引起的特发性血尿,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炯;徐月敏;张心如;胡兵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肾盂旁囊肿23例报告

    1988年7月至2001年12月,我们收治肾盂旁囊肿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泽良;孔垂泽;赵丹懿;王海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ImmunoCy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ImmunoCyt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作用. 方法膀胱癌患者86例,其中38例为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至少3个月的随访患者,48例有肉眼(镜下)血尿,分别进行标准尿脱落细胞学和ImmunoCyt检测.86例均行膀胱镜检查,对可疑组织进行活检. 结果膀胱镜检和病理证实28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ImmunoCyt敏感性为82%,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3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的敏感性为89%.ImmunoCyt和细胞学的特异性分别为78%和94%. 结论 ImmunoCyt较细胞学对膀胱肿瘤更敏感,二者联合使用可在保持高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早期检测膀胱肿瘤.

    作者:刘炜;叶敏;沈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组内皮抑素与BB-94及阿霉素治疗小鼠膀胱癌种植瘤的协同作用

    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目前所知作用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剂.我们探讨内皮抑素与化疗药物阿霉素及血管形成抑制剂BB-94(batimastat)联合应用治疗小鼠膀胱癌皮下种植瘤的协同作用.

    作者:王亮;金锡御;宋波;潘进洪;陈昭颉;杨前哨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单侧睾丸缺如37例报告

    单侧隐睾患儿经查体及手术探查未能发现睾丸称为单睾畸形或单侧睾丸缺如[1].我院1989至2001年手术治疗1 172例隐睾患儿,发现单侧睾丸缺如37例,发病率占隐睾的3.17%.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付臣;周晓康;徐雪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高草酸尿和输尿管梗阻对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草酸尿和输尿管梗阻(UUO)对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高草酸尿组,C组为输尿管梗阻组,D组为高草酸尿并输尿管梗阻组.所有大鼠均在术后2周处死并取左肾,常规HE染色检测肾小管间质草酸盐结晶沉着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B组和D组组织切片肾小管腔内可见明显草酸盐晶体沉着,A组和C组未见晶体沉着.计数5个高倍镜视野的细胞,A、B、C、D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分别为1.1±1.1,31.3±8.0,145.0±33.4,275.8±51;A组与各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B组与C组、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C组与D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高草酸尿可致肾小管间质草酸盐结晶沉着;完全性输尿管梗阻并高草酸尿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高,且造成肾脏损害,输尿管梗阻是比高草酸尿更重要的促细胞凋亡因素.

    作者:王新生;孙建涛;王科;侯四川;董胜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巨大嗜铬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59岁.因右侧腹部逐渐增大包块3年,于2001年2月14日收入院.查体:BP 14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4次/min,腹部右侧明显隆起,可触及一包块,上界位于肋缘下,下界位于脐平面下四横指,内侧越过正中线位于左腹直肌外缘外二指,外侧于右腋中线处向外突出;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轻微活动,无压痛.挤压包块时血压升高.B超示右上腹23.0 cm×20.8 cm×18.5 cm混合性包块;CT示右侧腹膜后20.8 cm×18.5 cm×16.0 cm包块,形态不规则,有包膜,腔内密度不均,有分隔.MRI示右侧腹膜后21.0 cm×16.0 cm×15.0 cm包块,呈中低等混杂信号.影像检查均见肝脏受压向上移,肝门血管受压变形,下腔静脉向左前方移位,右肾被压向下方.生化检查:

    作者:陈海文;石涛;程伟;王中卫;周览;高彩霞;尹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肾上腺恶性肿瘤(附50例报告)

    目的提高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肾上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有功能肾上腺皮质癌7例,均有相关临床表现和内分泌异常;恶性嗜铬细胞瘤23例,表现高血压19例,24 h尿儿茶酚胺增高18例;无功能肾上腺皮质癌15例;肾上腺转移癌5例.患者术前均行内分泌和影像学检查. 结果 27例肾上腺皮质癌和转移癌中25例由病理确诊,2例于随访中得以确诊.2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中11例根据影像学和手术探查发现广泛浸润或转移灶确诊,12例于随访期间发现转移灶确诊.14例肾上腺皮质癌获肿瘤切除,8例存活1~5年;1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获肿瘤切除,生存1~14年. 结论绝大多数肾上腺皮质癌可根据病理或有远处转移的影像学检查定性.嗜铬细胞瘤复发,尤其是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复发恶性可能性极大,但恶性嗜铬细胞瘤必需要有影像学或病理证实肿瘤浸润或扩散到无副神经节的组织中才能确诊.晚期肾上腺皮质癌预后差,晚期恶性嗜铬细胞瘤用苯苄胺及131I-MIBG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刘定益;杨践;张翀宇;吴瑜璇;周文龙;祝宇;孙福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左肾上腺出血一例报告

    患者,女,60岁.1个半月前因上腹部剧痛伴排气、排便停止4 h入外院治疗.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剑突下为著,体温38~39 ℃.化验:血淀粉酶950温氏单位;KUB未见膈下游离气体;CT示胰腺肿胀、胰管扩张、胰腺周围液性暗区,诊为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复查血淀粉酶56温氏单位.CT示胰腺恢复正常,但发现左肾上腺4.2 cm×3.5 cm类圆形实质性肿物,CT值60 HU,诊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入我院治疗.患者无头痛、头晕、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等症状.查体:血压140/8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4次/min,未见阳性体征.化验:肾素0.1 g/L(正常值0.4~1.5 g/L),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24 h尿VMA、电解质均正常.

    作者:王旭光;孙光;郭战军;夏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儿茶酚胺增多症(附95例报告)

    目的提高儿茶酚胺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报告95例儿茶酚胺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铬细胞瘤74例,肾上腺髓质增生21例.嗜铬细胞瘤组有高血压67例(90.5%),24 h尿VMA增高者62例(83.8%),尿儿茶酚胺增高者67例(90.5%);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均有高血压,24 h尿VMA均增高,大部分(15/16)患者尿儿茶酚胺高于正常;21例中14例B超有阳性发现. 结果 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异位嗜铬细胞瘤9例;病理及随访证实5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21例肾上腺髓质增生者中,1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单侧肾上腺切除,6例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肾上腺髓质增生. 结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重点在定性诊断,而儿茶酚胺症的诊断难点在定位诊断.肾上腺髓质增生作为独立疾病概念的建立,丰富和完善了儿茶酚胺增多症的理论.

    作者:孙则禹;甘卫东;郭宏骞;李笑弓;戴玉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附25例报告)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及切口不缝合的术式经验. 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25例,病程10个月~6年,结石直径1.2~3.1 cm.14例经ESWL无效,2例经输尿管镜取石失败.术前经膀胱镜插入带导丝的双J管至结石处,再行X线定位;行经腹膜后途径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切口不缝合,并将双J管推入肾盂. 结果 25例全部成功,手术时间60~190 min,平均105 min.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1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及切口不缝合,简化了手术操作,损伤小、安全有效、恢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陈湘;张轶痒;齐范;申鹏飞;傅方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