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华;郭开今;陈树祥;赵华;汤重喜;周景福;刘鹏;朱宗东
本指南2004年9月发表,可以从英国国家临床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的官方网站获得,网址是:www.nice.org.uk/TA083guidance.
作者:储修峰;郭绍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孔线扎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5月,按病人意愿行传统四孔钛夹法LC和三孔线扎法LC各10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和术后并发症.其中三孔线扎法LC采用腔外单滑结技术,通过推结器用丝线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传统组采用金属钛夹或可吸收钛夹按常规完成四孔LC. 结果 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均有2例中转开腹.三孔线扎组比传统组手术时间长[(47.5±16.8)min和(36.9±18.1)min,t=4.201,P=0.000],但术后疼痛轻(χ2=35.064,P=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6±4.0)ml和(27.1±3.8)ml(t=-0.888,P=0.376);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9±1.6)d和(4.3±1.2)d (t=-1.965,P=0.051). 结论 三孔线扎法LC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且体内无金属异物残留.
作者:朱仁武;姜阳贵;赵茂森;沈淑蓉;吴显光;顾叶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9月~2006年11月,采用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对29例肾肿瘤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25例采用经后腹腔途径,4孔法操作,游离出肾动脉,血管束带绕过肾动脉后经套管引出体外,暂不阻断肾动脉,切除肿瘤表面及周围的肾脂肪囊,超声刀沿瘤体边缘外0.5 cm处分离,由浅入深,边切割边止血,直到完全切除肿瘤.若切除肿瘤过程中肾脏创面出血过多影响操作,可暂时阻断肾动脉并计时,迅速切除肿瘤,双极电凝止血后,即可开放肾动脉.止血纱布块填压肾脏创面,2-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肾实质创面,表面喷洒生物蛋白胶.4例采用经腹腔途径,肾下极找出输尿管,挑起后向肾门处游离,找出肾动脉,余步骤同腹膜外途径. 结果 29例均完成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20例未阻断肾动脉,9例阻断肾动脉,平均阻断时间14 min(5~20 min),平均手术时间165 min(105~240 min),平均出血量90 ml(20~800 ml),2例输血,无尿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 d(7~17 d).18例肾癌平均随访9个月(1~26个月),肿瘤无复发. 结论 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安全可靠,但应选择未侵及肾脏集尿系统的外周型肿瘤.
作者:董隽;高江平;徐阿祥;王威;郭刚;朱捷;宋勇;蔡伟;郝通利;洪宝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4岁,下腹痛6 h,于2006年8月6日在我院进行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4.5 cm,右髂窝可见游离液性暗区3.8 cm,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5 ml.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7月10日,无性生活史.
作者:范建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自膨式Kugel补片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4年2月~2007年2月37例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Kugel组21例,其中单侧斜疝17例,双侧斜疝1例,直疝1例,斜疝合并股疝1例,斜疝合并直疝1例,均采用美国巴德Kugel补片后入路修补;TAPP组(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16例,其中单侧斜疝15例,直疝1例. 结果 Kugel组手术时间短于TAPP组[(23.2±5.8)min和(40.5±5.2)min,t=-9.392,P=0.000)].Kugel组无手术区疼痛或牵拉感,TAPP组有2例(χ2=0.869,P=0.351).术后住院时间Kugel组较短[(5.7±0.7)d和(6.3±0.8)d,t=-2.429,P=0.020].两组术后随访3~36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 Kugel补片后入路修补术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一种全新、无张力、安全、微创、优势显著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何力;段明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2000年1月~2005年12月,对常规取宫内节育器失败的81例绝经后患者,我们应用宫腔镜进行检查、诊断和取器,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浩梁;曹丽蓉;李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直肠黏膜及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新生儿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 方法 本组101例,在齿状线水平将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环形切开,切开略大于直肠1/2周径的前壁肌层至黏膜下层,沿黏膜下层向上分离;后壁沿直肠纵肌向上分离,前后壁共同分离直达腹膜反折水平进入腹腔,切除大部分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行巨结肠根治术. 结果 101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0 ml,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肛门回缩及肛门狭窄.术后肠炎发生率2.3%(2/86),污粪的发生率由术后2个月的27%(22/82)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3/82).78例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后1、2、3、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5). 结论 经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切除治疗巨结肠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孟尔旺;李龙;王瑛珣;王岩;黄柳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方法 1997年1月~2007年1月十年来,我院应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4500例(内含鞘膜积液702例).腹腔镜下自行设计的针型器械和提插式的手术方法环形缝合内环口,针和缝线在腹膜下穿行,只缝扎腹膜. 结果 术中无腹内脏器损伤等较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9 min (5~13 min).4250例随访7~36个月,平均25个月.并发症132例(3.1%),包括阴囊残留余气10例(0.24%)、阴囊积液16例(0.38%)、脐戳孔疝27例(0.64%)、腹膜外气肿20例(0.47%)、戳孔处血肿15例(0.35%)、线结异物感30例(0.71%)、阴囊血肿8例(0.19%)、医源性隐睾6例(0.14%).复发35例(0.82%). 结论 本手术方法安全可靠.熟悉腹腔镜下疝环口周围的解剖结构,小心操作,能避免或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宇洲;姚干;梁健升;杨庆堂;张庆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残胃癌切除的可行性. 方法 全身麻醉,平卧两腿分开位,术者站患者左侧,五孔法操作.入腹后先分离胃肠道与腹壁的粘连.淋巴结清扫次序:No4、11、10、2、7、8a、9、1、3、15、14v.取上腹部5~7 cm小切口,移出残胃及吻合口两端部分空肠,直视下Roux-en-Y方式重建消化道. 结果 3例残胃癌成功在腹腔镜下完成根治性切除,手术时间分别为300、280、35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200、40 ml,清扫淋巴结数量分别为12、15、20枚.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5、5、5 d,进食时间5 d,下床活动时间5.5 d.无手术并发症.3例分别随访10、9、2个月,无复发. 结论 残胃癌不是腹腔镜手术禁忌证,在掌握腹腔镜D2根治技术的基础上可尝试开展.
作者:钱锋;余佩武;王自强;唐波;石彦;赵永亮;罗华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肿瘤抑制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所致该基因表达抑制在我国食管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MSP)检测43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标本及6例对照食管上皮组织标本、食管鳞癌细胞系TE11和TE12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逆转录(RT)-PCR法检测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食管鳞癌细胞系中RASSF1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细胞微管蛋白的表达. 结果 20.9%(9/43)原发性食管鳞癌标本有RASSF1A启动子超甲基化,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未发现该基因超甲基化改变.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12细胞RASSF1A启动子发生甲基化,RT-PCR检测不到RASSF1A mRNA.TE11细胞系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RT-PCR检测其有RASSF1A mRNA表达.5-Aza-CdR处理可使TE12重新表达RASSF1A mRNA.TE12细胞的β-微管蛋白水平比TE11细胞低87.8%. 结论 原发性食管鳞癌存在RASSF1A启动子超甲基化,该基因甲基化与年龄相关.RASSF1A在食管鳞癌细胞系表达抑制与其甲基化状态有关.RASSF1A表达缺失可能导致β-微管蛋白减少.
作者:丁士刚;吴笛;邹检平;邢秀娟;鲁凤民;陈香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对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先行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取石成功后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结果 58例中成功56例(96.6%),另2例1例结石不能完全取净、1例插管失败均改为LC联合术中电子胆道镜取石成功.56例成功者中EST出血1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2例,腹腔穿刺孔感染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6).1例胆总管结石残余经十二指肠镜再次取石成功. 结论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徐清华;吴永友;王浩炜;吴浩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滔罗特Taurolite)对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2003年10月~2004年12月,对滔罗特胶囊(含牛磺熊去氧胆酸250 mg)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受试者为体检查出,无症状或仅有轻度饭后上腹饱胀不适,结石<2 cm,胆囊有功能的胆固醇结石患者.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入试验组与对照组,进入4个月的双盲期.试验组应用滔罗特胶囊1粒/次,3次/日,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胶囊1粒/次,3次/日.每2个月复查B超,口服胆囊造影(OCG),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以对滔罗特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4个月时揭盲,对照组终止试验,试验组继续服药2个月(疗程6个月).疗效评估按国际统一标准:全溶(complete dissolution,CD),OCG示结石充盈缺损全部消失,B超示胆囊无异常回声;大部分溶(greater part dissolution,GPD),OCG和B超示结石的数目或直径或总体积减少50%以上;部分溶(partial dissolution,PD),OCG和B超示结石的数目或直径或总体积减少<50%;无效(no change,NC),OCG和B超均示结石的数目或直径或总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CD+GPD为显效,CD+GPD+PD为有效. 结果 两中心共纳入123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64例,对照组59例.试验期间脱落和退出试验11例(8.9%),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9例.112例完成疗程和观察,其中试验组62例,对照组50例.①滔罗特4个月时显效率27.4%(17/62),有效率56.5%(35/62);6个月时显效率41.9%(26/62),有效率67.7%(42/62).对照组4例(8.0%)有溶石反应,46例无效.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28.678,P=0.000).②试验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2组在试验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4例,试验组3例(4.8%,3/62),对照组1例(2.0%,1/50).2例与服用药物有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8%(2/112).③试验组服药前与服药后2、4个月后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ALT、AST、ALP、Tbil、ALB、Cr、BUN)的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服用滔罗特无关.④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服药2、4个月时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服用滔罗特无关. 结论 滔罗特为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傅贤波;林三仁;范竹萍;邱德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改良的腹腔镜Dix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4月,对26例中低位直肠癌行改良的腹腔镜Dixon手术,术中直肠肿瘤从肛门拖出并经肛门进行切除和肠吻合. 结果 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6.3±48.1)min,术中出血(235.4±124.7)ml,无输尿管损伤、排尿障碍、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0.7)d,术后住院时间(8.8±1.4)d.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5.7月.局部复发3例,5例大便次数增加,其他18例控便功能良好. 结论 短期随访提示该术式创伤小,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鸿根;黄顺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术前焦虑程度和术中镇静药需要量的关系,以及何种焦虑评估系统更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方法 ASAⅠ级膝关节镜手术病人60例,术前30 min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视觉模拟(VAS)焦虑评分评估病人的术前焦虑程度,记录术前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LF)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血浆浓度从1.5 μg/ml起始,每30 s增加0.5 μg/ml,至OAA/S评分达到4级为意识消失时点,记录丙泊酚用量、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丙泊酚靶控输注持续30 min,维持BIS值于50左右,记录麻醉中LF和LF/HF值和丙泊酚输注总量. 结果 病人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用量与状态焦虑(SAI)评分、特质焦虑(TAI)评分、Zung焦虑评分、LF和LF/HF之间符合直线相关(r=0.362、0.285、0.315、0.274、0.411,P<0.05),病人意识消失时的BIS值与SAI评分、LF/HF之间符合直线相关(r=-0.305、-0.272,P<0.05),麻醉中丙泊酚的平均泵注速度与SAI评分、TAI评分和LF/HF之间符合直线相关(r=0.291、0.318、0.290,P<0.05),既往无手术史的病人的SAI评分、Zung焦虑评分和LF/HF高于有手术史的病人(P<0.05). 结论 病人的术前焦虑程度与麻醉诱导和维持时镇静药的用量均存在相关性,术前焦虑评估系统中,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心率变异性LF/HF更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倪诚;张利萍;李民;吴长毅;吴任刚;徐志鹏;赵艳;孟秀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成人腹股沟疝是腹部常见病之一,腹股沟区局部组织强度减低是引起其发生的重要原因,除腹股沟区解剖结构上的先天缺陷外,目前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的发生和复发与间质结缔组织特别是胶原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1].
作者:赵玉沛;李晓斌;陈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我院传统阴式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探讨导致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因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行首次传统手术治疗(经阴道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以及会阴修补)的73例进行回顾分析以及随访.问卷调查主观症状治愈、手术前后尿失禁情况,依据POP-Q(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评分判定客观治愈情况.比较复发组与客观治愈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73例随访8~62个月,平均28.6月.主观治愈率94.5%(69/73),客观治愈率61.6%(45/73).单纯前壁膨出复发24.7%(18/73),单纯后壁膨出复发8.2%(6/73),同时存在阴道前壁以及后壁的膨出复发5.5%(4/73).无阴道穹隆脱垂或子宫脱垂.因复发二次手术2.7%(2/73).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手术时年龄、手术时是否绝经、手术前脱垂程度、是否伴慢性咳嗽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35例原有尿失禁患者中有17.1%(6/35)症状消失,5.7%(2/35)尿失禁加重.术前无尿失禁患者23.7%(9/38)手术后出现尿失禁.73例中共有11例手术后尿失禁加重. 结论 传统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客观治愈率低,阴道前壁膨出复发率高.对前盆腔的修补以及对潜在的尿失禁的治疗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游珂;韩劲松;顾方颖;王秀云;高荣莲;张璐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联合应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tic,TAPP)和腹腔内网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探讨理想的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的方法. 方法 2006年1月~12月,对30例成人腹股沟疝行腹腔镜下修补.以腹壁下血管内侧缘为界,把疝薄弱区纵行分成内侧和外侧,内侧采用改进的TAPP方法,外侧仍用IPOM方法.沿腹壁下血管内侧缘纵行剪开腹膜后向内侧游离的区域内基本上是无血管区,亦无重要的神经,组织疏松极易游离,数分钟内即可分离出所需要的面积(7.5 cm×6.5 cm).补片的材料亦分为内侧和外侧,内侧是聚丙烯材料,外侧应用Proceed补片. 结果 3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时间单侧30~40 min,平均35 min,双侧50~6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1~5 ml,术后第2天可离床活动,术后3~4天出院,术后2周均恢复工作.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9个月,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股沟部和全身无不良反应. 结论 联合应用TAPP和IPOM后,能体现微创的原则,易掌握,损伤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手术效果确切.
作者:李文滨;李宇洲;吴畏;伍衡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医源性和毒品注射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方法 17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因瘤体破裂行急诊手术,13例行择期手术.16例先经下腹部切口(腹膜外)暴露髂外动脉控制出血,再经股部切口行瘤体切除,瘤腔清创,分别行ePTFE人造血管髂外动脉和股浅动脉端端吻合术、自身大隐静脉原位移植、局部端端吻合.一例经股部切口直接修补. 结果 1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肢体坏死,其中1例术后发生感染.17例随访5~48个月,平均26个月,保肢成功,无复发. 结论 根据假性动脉瘤局部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局部端端吻合、局部修补、自身大隐静脉移植及人造血管移植治疗.
作者:杨谦;杨辉;吴刚;杨鹏;郭崇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repair,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与经验.方法 2004年4月~ 2006年8月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采用食指钝性分离建立空间行腹腔镜TEP治疗腹股沟疝269例(294例次),其中斜疝175例,直疝40例,双侧疝25例,复发疝29例.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3.1±37.5)min,术中出血量(12.3±8.2)ml,术后住院时间(3.7±1.4)d,腹膜撕裂发生率8.2%(24/269),腹股沟血肿发生率2.4%(4/269),异物感发生0.7%(2/269).269例随访6~12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复发率1.0% (3/294). 结论 TEP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戎祯祥;陆光生;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朱达坚;张才铭;耿岩;欧阳满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取息肉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在全麻下采用小切口进腹,切开胆囊底部,应用软性纤维胆道镜取石和取息肉,清理胆囊腔,保留胆囊. 结果 35例均顺利进行手术,手术时间20~70 min,平均35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28个月(20~34个月)随访无结石及息肉复发. 结论 小切口胆道镜保胆术保留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陈建尧;胡德扬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