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外科水平

张金哲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 腹部外科疾病, 治疗范围, 小儿外科, 外科治疗, 外科技术, 发达国家, 诊断, 单位
摘要:自1981年世界小儿腹腔镜外科的先驱Stephen Gans访问我国,介绍小儿腹腔镜外科技术以来,经过20年只限于简单的诊断探查.然而近5年来,随着国际小儿腹腔镜外科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小儿腹腔镜外科正在迅速跟上国际步伐.目前,在一些开展工作较好的单位,已经有60%左右的小儿腹部外科疾病采用腹腔镜外科治疗,治疗范围达30多个病种,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的小儿外科水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开腹手术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某些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34例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34例中33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1例中转开腹手术. 结论对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但穿刺孔选择、气腹、粘连的分离应予以注意.

    作者:叶建宇;周汉新;彭毅;张风涛;钟立明;周晓初;熊沛;尹耀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节镜在踝关节运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在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2月~2001年12月52例(53个踝)踝关节损伤施行踝关节镜手术,采用改良McGuire踝关节评分系统(1988)对手术前后功能状况进行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10天恢复日常活动,运动员恢复专项运动时间平均2.5月.除有1例因再次外伤恢复稍慢外,所有运动员均恢复到伤前佳运动水平.并发症3例(5.8%).术前McGuire踝关节评分(60.4±9.1)分,术后(89.0±5.7)分,提高(28.7±8.6)分(t=24.1,P<0.001).随访51例,时间6月~9年,平均18.4月.优45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8.0%(50/51). 结论踝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特别是对伤后无骨折脱位,踝关节反复肿痛,活动后加重的病例,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效果不佳者,应行关节镜手术,明确诊断同时进行有效治疗,有明显关节不稳定者应同期重建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胡跃林;敖英芳;田得祥;于长隆;崔国庆;余家阔;焦晨;肖健;曲绵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腹壁悬吊缝合线在小儿腹腔镜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腹腔小,耐受气腹压力低,良好的术野暴露对完成小儿腹腔镜手术极为重要,本文介绍经腹壁悬吊缝合线辅助术野暴露的技术.

    作者:李龙;余奇志;刘刚;黄柳明;刘宝富;雷宇;王淑芹;贾钧;王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单纯高位精索内静脉结扎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及其优越性. 方法经腹腔镜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保留精索动脉. 结果 32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伤口感染、睾丸肿胀及发热.术后1天~3天出院.29例术后随访6月~12月,均无复发,无睾丸萎缩. 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保留精索动脉,防止睾丸萎缩,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钧;刘钢;黄柳明;李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在腹腔镜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配合腹腔镜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1年7月应用ENBD配合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44例及开腹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34例. 结果 78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胆漏、胆道出血、胆管炎等并发症.术中结石取净率100%(78/78).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为(6.2±1.3)d,开腹组为(7.4±2.1)d.随访57例,时间(1~4.5)年,平均2.6年,腹部彩色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及结石复发. 结论 ENBD配合腹腔镜和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I期缝合术安全、可靠.

    作者:李宁;秦明放;王庆;勾承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腹腔镜手术的训练

    腹腔镜手术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腹部外科结合的产物,与传统腹部外科手术有巨大的差别.腹腔镜手术中,术者必须一边观看监视器(电视),一边在腹腔外操作器械完成腹腔内手术,是二维视觉下手-眼分离的操作,术中只有器械传导的间接触觉.另外,在所用器械以及切割、分离、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方法等方面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儿腹腔小,组织细嫩柔软容易损伤,学习小儿腹腔镜手术需要有扎实的传统腹部外科基础,再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一系列的操作训练,方能掌握.理论知识学习包括腹腔镜手术基本原理、操作要领及有关术式、气腹状态下机体的应激反应、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围手术期管理等,可以通过听讲座、阅读等手段获得,操作训练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逐步进行.具体的训练常分为三个阶段:训练箱训练、动物手术及临床实践.另外,腹腔镜手术有单手操作和双手操作之分,本文均以双手操作训练为例.

    作者:王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半肾切除术治疗小儿肾重复畸形(附3例报告)

    本文报道3例肾重复畸形腹腔镜下行半肾切除术,切除上半肾2例,下半肾1例.手术时间130分钟~220分钟.术中失血量<40ml.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分别于术后4天、6天及7天出院,患儿均获痊愈.

    作者:雷宇;王淑芹;李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柱状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l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指征和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4月~2001年8月,对42例胆总管结石采用EPBD、网篮或取石气囊取石等方法进行治疗.柱状气囊长5cm,大扩张直径1.2cm.胆总管结石数目少于3枚、结石大直径≤1.0cm.施加压力(8~12)个大气压,对应的扩张直径为1.0cm~1.2cm,每次扩张持续2分钟,扩张2次. 结果 42例均获成功,36例一次性取尽结石,4例改行EST后取石成功,取石总成功率为95.2%(40/42).2例取石失败.3例术后有轻症胰腺炎,无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当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数目<3枚,特别是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内,可采用EPBD治疗.

    作者:李能平;杨味香;刘江奇;杨志强;耿志坚;周鸣清;陆仁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诊治体会(附22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LC胆管损伤22例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效果. 结果本组22例均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中8例行肝门部胆管成形术,3例行中肝叶切除.22例于术后1年、3年随访未出现胆管狭窄、黄疸复发及胆管炎症状. 结论预防胆管损伤是关键,其处理应根据发现时间、部位、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方法.

    作者:崔忠;张利辉;王振全;赵清涛;孙建斌;魏强;王文耀;张永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18例报告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7月共收治肝包虫病38例,18例行电视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病人预后良好,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11岁~58岁,平均31岁.18例术前行B超或CT检查及包虫皮试明确诊断.单发15例,右半肝两处同时并发肝包虫2例,左右半肝各有一病变1例.包虫囊腔大为12.5cm×10.7cm(B超测量),其中1例为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复发病人.

    作者:李平;周旭坤;杨永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治疗儿童右侧外膀胱上疝一例

    外膀胱上疝是一种少见的腹股沟疝,儿童更为罕见.近我科采用腹腔镜明确诊断并成功治愈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宇;刘钢;李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手助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腹腔镜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治疗已有大约十余年的时间.然而,由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相对比较复杂,并且要求术者同时具有较高的腔镜操作技巧及结直肠手术的专业技术,因而发展缓慢.目前,虽然一些著名医疗中心已有大宗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成功报道,但仍只占结直肠癌手术的一小部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尽管已有一些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腔镜手术在术后恢复及生存数据上与传统手术相比都具有优越性,但一些大范围的随机对照研究尚未完成,目前仍缺乏长期证据来证明腔镜手术治疗恶性肿瘤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结直肠外科医生并未经过腔镜手术的系统训练,因而对他们而言,腔镜手术难度太大,手术时间很长.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种既能允许医生的手进入腹腔又能维持腔镜手术气腹空间的装置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手助装置,一些复杂的腔镜手术有希望变得简单可行.

    作者:郭宝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视腹腔镜阑尾切除114例报告

    本文报道114例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各型病理分型的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其中4孔法23例,改良3孔法73例,2孔法18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术后出血、肠漏、腹壁慢性窦道、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杨明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外科水平

    自1981年世界小儿腹腔镜外科的先驱Stephen Gans访问我国,介绍小儿腹腔镜外科技术以来,经过20年只限于简单的诊断探查.然而近5年来,随着国际小儿腹腔镜外科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小儿腹腔镜外科正在迅速跟上国际步伐.目前,在一些开展工作较好的单位,已经有60%左右的小儿腹部外科疾病采用腹腔镜外科治疗,治疗范围达30多个病种,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的小儿外科水平.

    作者:张金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处理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000年,56例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结果腹腔镜下胆囊切除52例,其中顺行切除39例,逆行切除13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4例,其中3例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腹腔置引流管8例.56例均治愈,2例出现胆漏,经置管保守治愈. 结论解剖清晰、认准变形的壶腹与胆囊管交界部位、严格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指征和开腹时机、预防性放置引流管是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太义;丁志强;杨宝镇;李天昕;李梅;郑凤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用于婴幼儿梗阻性黄疸诊断和治疗的评价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婴幼儿梗阻性黄疸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对52例婴幼儿梗阻性黄疸采用腹腔镜协助诊断和治疗. 结果 2例因大量腹水而中转开腹,余50例腹腔镜下行胆道造影明确诊断,其中胆道闭锁33例,胆道发育不良10例,胆汁淤积7例.中转开腹行肝门-肠吻合术43例,肝活检38例,胆道置管行胆道冲洗9例. 结论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婴幼儿梗阻性黄疸具有准确,可靠的优点.对胆汁淤积的患儿,可免除开腹手术.

    作者:黄柳明;王平;刘刚;李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视腹腔镜技术在乙状结肠直肠息肉手术中的应用

    本文报道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经特制的乙状结肠支撑筒治疗乙状结肠、直肠息肉30例.根据术前纤维结肠镜可见不同深度息肉,选用不同长短的支撑筒经肛门插入肠腔,置入直径为0.5cm腹腔镜及连接摄像系统,找到病灶后,用Dexon线圈圈套蒂部后切除,广基息肉则在切除后将其粘膜缝合止血.本组30例全部治愈,定期复查及随访息肉根部粘膜正常,无术后出血.本法克服了纤维结肠镜下切除广基息肉困难、基底电凝止血不可靠的缺点.

    作者:王锐;张华玲;彭志万;胡继明;杨志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质地、内分泌测定和MRI检查T2信号特点选择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其中82例经翼点入路,22例经额下入路,6例经蝶窦入路,3例行额下经蝶窦入路.术后全部进行放疗. 结果 102例(90.3%)显微镜下全切,11例(9.7%)次全切除.术后死亡2例(1.8%).术后视力视野改善98例(86.7%),无变化15例(13.3%).术后5年内复发6例(6.3%). 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肿瘤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综合治疗是提高大型垂体肿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作者:陈军;陈覃;司宪平;李爱民;施辉;王富元;吴海滨;江伟;刘希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3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间隙行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全麻,健侧卧位,患侧髂嵴上切口,用自制气囊扩张腹膜后间隙,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在腋前线上,下及腋后线肋缘下置Trocar 3个,完成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型术. 结果 3例4侧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均一次完成.平均手术时间3小时,平均出血5ml.术后肾周引流0ml.术后肾盂-输尿管吻合口通过良好,伤口甲级愈合,无感染.随访(1~7)月,效果良好. 结论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王平;李龙;刘刚;黄柳明;刘宝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视腹腔镜下巨大肝囊肿开窗引流术1例

    患者男,61岁.主诉腹胀4年,右上腹部肿物2年,于1999年8月10月入院.该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无恶心、呕吐.2年前发现右上腹部肿块,渐进生长,且腹胀渐重,未经治疗.查体: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隆起,触及肿大肝脏右肋缘下15cm,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B超检查右上腹巨大囊性无回声区,前后径18.2cm,提示巨大肝囊肿.腹部CT平扫:右上腹肝区见20cm×23cm巨大囊性低密度病变,CT值16HU,边缘清晰、锐利,CT诊断肝巨大囊肿.全麻下,常规造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镜头及器械,见巨大囊肿位于肝右叶,呈球形,壁薄(0.8cm).取肝右前叶下极囊肿薄处,电剥离钩开一2.0cm×2.0cm大小的窗,吸尽囊液,总量7500ml,无色透明.将腹腔镜镜头伸入囊肿内,未见结节及胆瘘,右膈下置引流管1枚,术毕.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但引流管持续引出较多液体(400ml/d),经对症治疗,术后2周逐渐减少至50ml/d以下,拔除引流管,1周后顺利出院.

    作者:张铁民;许军;葛淑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